張琪
今年帶初三畢業(yè)班,好幾個家長一開學就跟我打招呼:有的長期上夜班沒時間照顧孩子,有的夫妻雙方都在蘇州打工過年才能回家,有的離婚十多年了一個人上班掙錢……一句話,家長很忙,孩子就拜托我了。種種情況,孩子成了實質(zhì)上的留守兒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必不可少,一個在愛和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會自信、陽光、有愛心且充滿責任感。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在最忙的情況下,做到最高質(zhì)量的陪伴?
忙,但不能盲目。家長做到以下幾條,依然可以給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
一張小紙條傳心意
父母因出差、夜班等早出晚歸,不能與孩子面對面交流時,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寫信需要更多的文字和時間,相比之下,小紙條只要十幾二十個字,更切合實際。文字是心靈的表達,傳情達意是它的使命,所以務必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的希望。小紙條字數(shù)不要太多,不要每天重復,盡量言簡意賅。有心的家長甚至可以在家里設(shè)置一個留言箱,或者給孩子準備一本“手賬”,一張張紙條匯集起來,不就是一條永不干涸的“愛的細流”嗎?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孩子依然可以沐浴在父母的愛中,這樣的孩子走出去就會自信,不懼人言,同學的任何話語都傷害不了他,因為父母的愛已經(jīng)給他穿上了一件“金鐘罩”!
一個小視頻明事理
現(xiàn)在某些視頻軟件非常火爆,家長與其讓孩子把時間耗費在無用的網(wǎng)絡(luò)上,不如自己拍攝一些生活中的小視頻給孩子。比如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的,可以拍個小視頻,告訴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周圍是怎樣的環(huán)境,吃什么、住哪里等。父母通過這個視頻告訴孩子:我們很辛苦,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就是光榮的、驕傲的。只有知道才會懂得,只有懂得才能理解。如果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他就會自卑,就會缺少幸福感。沒有幸福感的人生是可悲的!案例中小松之所以被同學欺負而不敢反抗,其實就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心里沒有底氣。如果讓他知道父母在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打拼,做的是平凡卻偉大的事情,心底的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他一定會堅定地告訴同學:“我很幸福!因為我的父母正在為我的幸福而努力著!”
一個電話訴衷情
如果父母離孩子較遠,又不能經(jīng)常相聚,我建議家長可以定時給孩子打個電話。通過電話,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的成長軌跡,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急劇變化,非常需要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泄口。情緒宜疏不宜堵,家長及時了解可以化解或避免很多問題的發(fā)生。打電話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但是一定要定時、經(jīng)常、養(yǎng)成習慣,讓孩子有期盼。電話溝通也有小技巧,要多問、多引導、少評價。如果非要評價,一定要聽完孩子的傾訴再評價。如果孩子說了什么秘密,不要過分驚訝,一定要給他保密,不要因為內(nèi)容過分而大動肝火,否則,孩子將不會再把這些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父母就再也走不進孩子的內(nèi)心了。
如何抓住孩子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有效陪伴,是每個家長都要學習和努力做到的。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可以通過以上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有愛的孩子不孤單,有愛的孩子才會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