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孝
摘 要: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景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著重強調情境教學,因為這可以引發(fā)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兒童的數學是現實數學,因此,兒童的數學學習組織,應源于他們的數學現實。小學數學課堂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只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數學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發(fā)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一課時,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的:師:老師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班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男女生人數)接著,教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幾個網頁,在網頁中突出以下數據:1.廣東省新生兒男女比例為125:95。2.我國于2003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在新生的嬰兒中,男女人數的比為119.2:100.3.男女比例失調,十年后我國將會有數千萬光棍漢。師:剛才我們提到的125:95和119.2:100.3都是比,關于比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師: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比的意義。(板書課題:比的意義)真實的數據,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新的表示形式,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創(chuàng)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
時代在發(fā)展,我們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著變化。教師應該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將富有現代氣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及時引入數學課堂。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認識活動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學生心理和知識內容之間的不平衡,而學生要解決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就要通過認知活動,通過思考。好的數學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讓學生先理清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關系,弄懂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為比的基本性質教學作了鋪墊作用。然后引入猜想:我們已經知道比與除法,與分數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由除法和分數的基本性質,你們能想到什么呢?同學們由除法和分數的性質猜想到比也可能有它的基本性質,那么究竟比有沒有什么性質呢?如果有,比的基本性質又該是怎樣的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些問題。這樣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對小學生很具有吸引力,他們都愿意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合作交流,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創(chuàng)設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來說學生比較愛聽故事,將數學知識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情感最投入,積極性也容易被調動起來。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師:從前,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里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并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guī)矩。老漁夫說:"我連續(xù)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xù)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會幫他們選一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一張四月份的日歷)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創(chuàng)設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情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將靜態(tài)的知識結論變?yōu)閯討B(tài)的探索對象,讓學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價,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學習活動。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
總之,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要素,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時引起小學生對數學的困惑、驚奇、疑問等認知矛盾,激發(f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進程始終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