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琴
摘 要:借助經濟學的知識,并以此為視角對學生學習成本與生產收益進行對比之后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的學習投資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成本效益的關系。不管學習成本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收益,這也是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適當?shù)慕档蛯W習成本或者提高學習收益可以有效的解決學生厭學的現(xiàn)象。本文在經濟視角下就學習成本與學習收益對學生厭學行為的影響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經濟學;學習成本;學習收益;厭學行為
一直以來,教育界對于學生厭學行為都在進行深入研究,而學生的厭學行為依舊是教育界始終無法有效攻克的難題。簡而言之,這些對于學生厭學行為的研究基本都是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出發(fā)的,雖然相關部門和教育者在積極的尋找原因,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并且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對于學生的厭學現(xiàn)象也進行了很好的控制,但依舊存在大量的學生會在學習中產生厭學心理。本文中通過經濟學的視角,認為對于學生的學習投資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可以對其投入和產出進行控制,促進其產生成本效益關系,從而改善學生的厭學行為。
一、學習行為的成本分析
成本在經濟學上的意義上主要是指生產一種產品所必需的全部費用,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本而言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成本是在精神以及物質上為了學習成果所付出的全部。學習成本具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也由各種不同的類別組成,就其構成的直接和間接性上分類,學習成本可以分為間接性的學習成本和直接性的學習成本。直接性的學習成本大致有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付出的各種人力物力以及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間接性的學習成本有學生為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付出的全部努力、在學習上花費的資金等。就學習成本的來源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家庭、社會、教師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成本。若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本是否在學生的意識范圍之內作為分類標準,則可將其分為顯性學習成本和隱性學習成本。顯性學習成本主要指包含于學生意識范圍之內,并且學生可以感知到此類學習成本的存在的這一類學習成本,也就是學生個人主觀意向中所包含的學習成本;而隱性學習成本主要包含了在學生意識范圍之外的那些學習成本,這些都是不容易被學生察覺到的學習成本。除此之外,學生的顯性學習成本和隱性學習成本之間的分類界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學生的感覺和意識上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二、學習收益或學習收益率與學生的厭學行為
學習收益指的是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行為所取得的全部學習利益。但是,這種類型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延時性,它無法在短期的時間內快速、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其中存在部分收益是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意識到的,我們把這種收益稱為顯性收益;但是有些收益是學生無法立刻感知到或無法意識到的,我們稱這些收益為隱性收益。學習收益率則是以學生的學習收益和學習成本的比值來確定的。學習成本和學習收益分別為兩種不同的結構,對于兩者之間的比較也只能是在其自身常模的基礎上進行數(shù)量比較。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以班級其他成員作為自身的參照,將自己的學習成本與其他同學相比較,從而確定自己學習成本的高低。再將自己的學習收益與其他同學的進行比較,確定自己的學習收益量的高低,再將學習成本與學習收益做比值,得出學習收益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將自己的學習成績與以往的進行比較,或者與自己成績相當?shù)耐瑢W進行比較,以此判斷自己是否進步或者退步。如果學生們對于學習的付出與得到的回報相差太大,對于學習成果的預期和現(xiàn)實的反差大,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三、提高學習收益或學習收益率是解決學生厭學行為之必然
提高學生的學習收益或收益率是解決學生厭學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學生要想高效率的提高自身的學習收益或學習收益率,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第一是在確保自身學習收益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降低學習成本;第二是在相應的時間段內以增加自身學習成本的方式為自身學習收益的增加提供保證,換句話說就是在確保自身學習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之下,以高投入的方式獲取高產出;第三是在學習成本確定的條件下,使得學習收益有所增加。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總而言之都是為了利用一定的學習成本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學習效益。通過這種相對科學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與收獲可以盡可能的行成正比,對于學生厭學行為的改變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造充滿樂趣的氛圍,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精神享受上的需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成本與學習效益之間的平衡,積極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指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收益。
參考文獻:
[1]朱偉中.教育教學中的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0(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
[3]曾玲娟.新世紀的關注熱點:教師職業(yè)倦怠[J].株洲師范高等??茖W院學報,200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