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滸傳》林沖故事中的拒絕描寫搖曳多姿,手法上多達19種。這些拒絕描寫完全貼合人物身份、性格、人際關系和具體情境,有效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這與小說長期在底層人群中反復錘煉有關,只有人生閱歷極其豐富、對世態(tài)人情有深刻洞悉、具備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作者才能做到。
關鍵詞:水滸傳;林沖;拒絕
作者簡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蕭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小說、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02
輝煌巨著《水滸傳》在諸多方面取得了超一流的藝術成就,其拒絕描寫也是搖曳多姿。它們完全貼合人物身份和人際關系,有效刻畫了人物性格、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神韻生動?!皼]有林沖,‘逼上梁山的主題就要大打折扣”。[1]因此,我們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百回本《水滸傳》為文字依據(jù),試析林沖故事中的拒絕描寫。
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到“梁山泊林沖落草”,六回目的林沖故事中拒絕描寫多達十九次之多,且?guī)缀趺看尉芙^的手法都不一樣。從林娘子被高衙內(nèi)看上起,林沖得到的拒絕花樣實在太多。最兇惡的拒絕來自仇敵高俅,屬裝糊法。林沖誤入白虎節(jié)堂后告訴高俅是兩個承局讓他來比刀,高俅喝道:“承局在哪里?”林沖說:“恩相,他兩個已投堂里去了?!备哔磧聪喈吢叮骸昂f!什么承局敢進我府堂里去。左右,與我拿下這廝!”(第七回)高俅一心要置林沖于死地,真實的解釋豈能叫醒裝睡者?這種揣著明白裝糊涂越是沒有破綻、越是滴水不漏,就越令人恨得牙癢癢,其奸詐和惡毒就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令人死心的拒絕來自幫兇。其中賣刀漢用的是無效法。林沖問“你這口刀那里得來?”漢子道:“小人祖上留下。因為家道消乏,沒奈何,將出來賣了?!绷譀_追問:“你祖上是誰?”漢子道:“若說時,辱沒殺人!”林沖再也不問(第七回)。賣刀漢為虎作倀,哪能說出真話?他必須用謙和但無任何有效信息的回應來保護自己,非常狡猾。董超則是直接否定法。林沖在野豬林淚如雨下請求董超薛霸救了他。董超毫無商量余地直接說:“說甚么閑話!救你不得?!保ǖ诎嘶兀﹥删湓捴挥芯艂€字,簡單、粗暴、冷酷、無情的劊子手形象躍然紙上。
讓人無奈的拒絕來自小人。洪教頭出的第一招是沉默法。面對林沖的問候,洪教頭毫無反應,“全不采著,也不還禮?!卑谅?、自負、目中無人到基本禮節(jié)都不顧,其非英雄品質(zhì)自使柴進不快(第九回)。洪教頭的第二招是言行不一法。柴進介紹林沖,林沖看著洪教頭便拜。洪教頭口頭說:“休拜,起來?!眳s不躬身答禮。正常社交場合肢體語言必與有聲語言匹配,而且肢體語言更重要,因為它傳達的是態(tài)度。洪教頭的言行不一繼續(xù)暴露了其內(nèi)心對林沖的排斥,增加了柴進的不喜歡(第九回)。如果不是他自己來惹林沖使棒,林沖還真只能無奈。
王倫也有兩招。第一招是示弱法。他叫小嘍啰托出五十兩白銀、兩匹纻絲,說:“柴大官人舉薦將教頭來敝寨入伙,爭奈小寨糧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誤了足下,亦不好看。略有些薄禮,望乞笑納,尋個大寨安身歇馬,切勿見怪。”林沖再次誠懇表達希望收留后,他還是用這套路:“我這里是個小去處,如何安得著你。休怪休怪。”(第十一回)王倫送禮是個掩飾,建議更是很空。如真推薦去大寨,早說出寨名、寫好推薦信了!其真實意思是以本寨弱小為由,用示弱的方法要林沖走人!王倫的第二招是出題法?!凹热蝗绱?,你若真心入伙時,把一個投名狀來。”而且只給林沖三天期限。雖然對林沖來說,去山下殺個人,將頭獻納,本來不難,但這是大雪紛飛、冰冷刺骨的隆冬季節(jié),路人稀少,連能不能三天內(nèi)遇到個活人都是問題(第十一回)!王倫故意刁難,想堂皇地趕走林沖,其偽善、小氣、假英雄的味道撲面而來。林沖遇到這樣的投靠對象,也真是晦氣透頂!
實在的拒絕來自莊客。他們出的招數(shù)是婉言法。當林沖請莊客向柴進報告自己求見時,莊客一齊說:“你沒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時,有酒食錢財與你。今早出獵去了”(第九回)。他們告訴柴進不在家的事實,從而拒絕通報。這幫莊客的實在、委婉和誠懇一如鄉(xiāng)村生活本身,與劊子手董超完全兩樣。但莊客也并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友善。林沖流亡路上衣裳被雪打濕,借火烘衣后被莊客們的酒引出了饞蟲。兩次請求回酒被拒后林沖還是要回,眾莊客就說了:“好意著你烘衣裳向火,便來要酒吃。去便去,不去時將來吊在這里。”這一嚇唬法拒絕導致林沖發(fā)怒,打散眾人,最后醉酒倒地,終被綁縛到柴進莊上。(第十回)
溫暖的拒絕來自家人。林娘子用的是提問法,哭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污,如何把我休了?”(第八回)這帶哭的提問有埋怨,更有深情。雖是拒絕,但情感色彩完全正面,語音、語氣、語調(diào)透著賢惠和凄楚,令人心酸落淚。
張教頭的拒絕更溫暖,他用的是勸慰法,說:“林沖,甚么言語!你是天年不齊,遭了橫事,又不是你作將出來的。今日權且去滄州躲災避難,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聚。老漢家中也頗有些過活,明日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錦兒,不撿怎的,三年五載,養(yǎng)贍得他。又不教他出入,高衙內(nèi)便要見也不能勾。休要憂心,都在老漢身上。你在滄州牢城,我自頻頻寄書并衣服與你。休得胡思亂想,只顧放心去”(第八回)。這番拒絕非常貼心和真誠,勸慰得暖意融融,令人動容。他善意責備林沖,先把林沖的遭罪歸咎于天年不齊,而不是林沖本人的過錯,暗指遭罪不應影響婚姻。再明確表態(tài):等滄州服刑完畢,還是要夫妻團圓。他完全為林沖考慮,希望打消林沖顧慮,幾層意思全部緊扣林沖“心穩(wěn)”訴求,有勸有慰,仁義之致,非常周全。
作為一個普通人,林沖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和正當利益,在不利于己的情況下當然也會拒絕別人。但林沖拒絕別人通常是站在道德高地上進行的。比如趕到高衙內(nèi)調(diào)戲林娘子的現(xiàn)場,他把高衙內(nèi)肩胛扳過來后喝問:“調(diào)戲良人妻子,當?shù)煤巫?!”和林娘子拒絕高衙內(nèi)時說的“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調(diào)戲!”手法如出一轍,只是林娘子拒絕時有“紅了臉”的女子嬌羞而林沖沒有罷了(第七回)。質(zhì)問法拒絕目的在于壓制對方氣焰,大庭廣眾之下借道德和法制的力量威懾力對方,但對里外壞透的高衙內(nèi)來說收效甚微。高衙內(nèi)之后的一系列陰謀陷害行為就是明證。林沖拒絕別人的第二招是解釋法。他對引著二三十個破落戶來幫打高衙內(nèi)的魯智深說:“原來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內(nèi),不認得荊婦,時間無禮。林沖本待要痛打那廝一頓,太尉面上須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沖不合吃著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保ǖ谄呋兀┝譀_這番解釋雖沒能立即制止智深,但確實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技巧,善良忠厚清晰可見。林沖拒絕的第三招是同理戰(zhàn)術,能夠站在雙方甚至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表達,先認同對方,再用適當框式使對方認同。魯智深說自己不怕高俅,以后撞見高衙內(nèi)將揍他三百禪杖。林沖就說:“師兄說得是。林沖一時被眾人勸了,權且饒他”(第七回)。既然已經(jīng)被眾人勸解了,再去打高衙內(nèi)就是不給眾人面子不夠義氣,講義氣的智深果然只要求以后有事時就叫讓他去打了。林沖拒絕張教頭和鄰居也用威脅法,“若不依允小人之時,林沖便掙扎得回來,誓不與娘子相聚!”(第八回)??梢哉f,林沖的這一拒絕暗含若同意寫休書,日后服刑回來還可以再和妻子團圓的意思,雖語氣堅定不可商量,但拒絕中帶著柔情,性情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起來。
當然,還有一些拒絕與林沖沒有直接關系,但也非常生動,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比如第七回林娘子發(fā)現(xiàn)被騙后直接叫“殺人!”這是呼告法拒絕。大音量和極具刺激性的語言被錦兒聽到,最終找來林沖解了圍。林娘子的拒絕不但顯出剛強,也顯出了急智。再如第八回陸謙在酒店里約見董超、薛霸,用的是拖延法拒絕。面對董超薛霸的詢問,他總說:“請坐,少間便知?!薄吧倏瘫阒?,且請飲酒。”等到喝過幾杯酒(讓對方嘴短),把十兩黃金擺在董超、薛霸的面前(讓對方手短),核實完兩人押解林沖去滄州的使命之后,陸謙才說出自己的名字、自己和高俅的關系以及對對方的要求。不到火候不吐實情的精明使陸謙成功完成收買,但心思的縝密、辦事的能力沒用到正道上,終為人所不齒。
其實董超最初是拒絕暗殺林沖的,他用的是擺理法:“卻怕使不得。開封府公文只教解活的去,卻不曾結(jié)果了他。亦且本人年紀又不高大,如何做的這緣故?倘有些兜答,恐不方便?!比c理由句句成立,但經(jīng)薛霸一分析現(xiàn)實利害及前方地形有利于暗殺之后,他也就接受了分金殺人。董超這番擺理拒絕展示了行惡之前的心理活動,讓我們看到了腐敗如何泯滅良知的過程,也使兩個龍?zhí)兹宋镌谧x者眼里有了明顯的個性差異。但這兩個幫兇的智商在魯智深面前毫無優(yōu)勢。他們打探:“不敢拜問師父,在那個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著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币煌ǚ磫柵脙扇瞬桓以匍_口,乖乖做事(第九回)。魯智深當場識破敵人鬼心思,問到了要害上,實在粗中有細、義氣機敏,效果絕佳。
奧斯汀認為,人們說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說話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2]林沖故事中多姿多彩的拒絕描寫不斷印證拒絕的特質(zhì),即它本質(zhì)上要與發(fā)話人的意愿沖突,有交際風險。拒絕者總是大動腦筋,機動靈活而有策略地實施拒絕。反面人物往往不像正面人物那樣顧及禮貌,突顯社會黑暗。在沖突性對話中,拒絕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非沖突性對話中,受話人為維持友好關系、給發(fā)話人留面子、給自己留余地,往往很自覺地帶上禮儀的面紗,盡可能表達得和緩,來淡化或隱蔽自己的拒絕之意。但不管有無沖突性,拒絕描寫都符合人物各自身份、性格和人際關系,具體情境和事務的紛雜又豐富了拒絕手法的多樣性,作者對人物和語言的駕馭水平相當高超。
正如石昌渝先生所說,“從題材累積和演進的方面看,林沖和高俅是宋江三十六人故事流傳史上的終端產(chǎn)生?!盵3]從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到《水滸傳》成書的幾百年間,社會生活變動性和人口流動性都較大,大量外地人帶著各種好漢故事集中到杭州,街談巷語中,民間溝通技巧出神入化,拒絕手法推陳出新。出自社會底層的施耐庵們擁有極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刻洞悉世態(tài)人情,在反復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情節(jié)、人物和語言,使大量細節(jié)久經(jīng)錘煉而更加精彩生動、接地氣。由林沖故事中拒絕描寫的花樣百出又貼合無比可見,小說最后寫定者應有非凡的取舍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性,溝通能力特別是拒絕水平必定非常高。
參考文獻:
[1]許勇強 李蕊芹.《宣和遺事》與《宋江三十六贊》中水滸故事時間先后考論——兼論“梁山泊聚義本末”的產(chǎn)生時間,明清小說研究 2016(2):24-35
[2]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石昌渝《林沖與高俅——<水滸傳>成書研究之一》,《文學評論》2003 年第 4 期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