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霞 任曉寧 孟婷婷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CAG)采用參枳消萎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對患者癥狀改善及血清三葉因子3(TFF3)、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94例CAG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4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予以參枳消萎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治療6個療程后癥狀評分、血清TFF3、G-17水平。結果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6個療程后,兩組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1),且觀察組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6個療程后TFF3均較治療前降低,G-17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1)。結論 參枳消萎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CAG,可促進患者癥狀及預后改善,療效顯著。
【關鍵詞】 TFF3;參枳消萎湯;G-17;穴位敷貼;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4.015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臨床消化科常見疾病,病情呈慢性進行性發(fā)展,目前已證實其存在癌變可能,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西醫(yī)治療CAG常采用胃黏膜保護策略及改善胃動力等,雖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復發(fā)率高、不良反應多等問題[2]。中醫(yī)藥治療消化類相關疾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整體調理優(yōu)勢,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關注。本研究選取47例CAG患者,觀察參枳消萎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對患者癥狀改善及血清三葉因子3(TFF3)、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CAG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47例,其中觀察組女27例,男20例,年齡28~64歲,平均(37.79±4.80)歲,病程9~37個月,平均(26.97±4.95)個月;對照組女24例,男23例,年齡30~65歲,平均(37.81±3.88)歲,病程10~36個月,平均(27.08±4.41)個月。兩組性別、病程、年齡等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天津)》[3]中CAG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肝胃氣滯,癥見兩脅脹痛,胃脘部脹滿,納差脘痞,噯氣頻繁,胸悶喜嘆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質淡紅,大便不暢,脈弦,反酸惡心,苔薄白;入組前停用相關藥物3周以上;用藥與隨訪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胃黏膜疑似惡性病變者;存在相關藥物過敏史者;哺乳期、妊娠期、備孕者;伴有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腎、肝等功能嚴重障礙者;精神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
兩組Hp陽性患者均給予奧美拉唑(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71)2次/d,20 mg/次,阿莫西林(吉林顯鋒科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235)2次/d,1.0 g/次,克拉霉素(廣東東陽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26)2次/d,0.5 g/次,均口服,1個療程為2周。
1.3.2 觀察組治療方法
予以參枳消萎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1)參枳消萎湯:人參10 g、白花蛇舌草20 g、枳實15 g、黃連3 g、當歸10 g、八月札15 g、陳皮10 g、白芍10 g、木香10 g、白術15 g、柴胡10 g、丹參10 g、炙甘草6 g、草豆蔻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水煎取汁300 mL為1劑,早晚分次服用,1劑/d。(2)穴位敷貼:五味子30 g、附子(制)10 g、肉豆蔻30 g、桂枝30 g、補骨脂30 g、干姜30 g、大茴香30 g、花椒30 g、丁香(公)30 g、吳茱萸10 g、肉桂30 g,先以粉碎機粉碎為末狀,加適量蜂蜜、生姜汁調制為糊狀,醫(yī)用無菌棉布制成5 cm×5 cm方塊,糊狀藥放置在中央,分別貼于雙側脾俞、胃俞、足三里、腎俞及神闕、中脘穴,外貼膠布進行固定,1次/d,3 h/次,1個療程為2周。
1.3.3 對照組治療方法
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枸櫞酸莫沙比利(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7)5 mg/次,口服,3次/d;鹽酸雷尼替丁膠囊(湖北仁悅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568)150 mg/次,口服,2次/d,1個療程為2周。兩組均治療6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
評估飽脹、疼痛、噯氣、納差等癥狀,均采用0(無癥狀)、1(輕微癥狀,不影響工作與生活)、2(伴有影響工作與生活癥狀)記分。治愈:癥狀評分改善>95%,胃鏡檢查提示黏膜炎癥基本消失,腺體萎縮、異型增生、腸化生消失或恢復正常;顯效:癥狀評分改善60%~95%,胃鏡檢查可見黏膜炎癥明顯緩解,腺體萎縮、異型增生、腸化生減輕≥2個級度;有效:癥狀評分改善40%~59%,胃鏡檢查可見黏膜炎癥減輕,腺體萎縮、異型增生、腸化生減輕1個級度;無效:癥狀評分改善<40%者[4]。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總有效率,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療程后癥狀評分,及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的血清TFF3、G-17水平。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W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均數(shù)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