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知識產權罪是指違反知識產權保護法規(guī),未經知識產權所有人許可,非法利用其知識產權,侵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管理秩序和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行為。
基本特征
侵犯知識產權罪的客觀要件表現為未經權利人同意,侵犯他人專有權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其特征表現為:
侵害形式的特殊性
在侵權行為中,對于財產所有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侵占、妨害和毀損。這些行為往往是直接作用于客體物的本身,與客體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直接的、緊密的;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內容,涉及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各個方面。對于知識產權的侵犯則主要表現為剽竊、篡改和仿制。這種侵權行為作用于作者、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內容或思想表現形式,與知識產品的物化載體無關。例如,非法將他人創(chuàng)作的字畫據為己有,它涉及的是物體本身,即創(chuàng)作的物化載體,該行為應視為侵犯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如果行為人雖未占有這一字畫,但擅自將其翻印出售,則該行為涉及的是無形財產,即作者的思想表現形式,應以侵犯知識產權認定。與有形財產的侵權行為不同,對知識產品的侵權行為在形式上似乎并不 影響作者的權利行使。這種行為之所以構成侵權,主要在于它是對知識產品所有人“專有”“專用”權利的侵犯,是對知識產權絕對性和排他性的違反。
侵權行為的高度技術性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生產方式的不斷革新,使公眾消費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生活內容呈現出科技化、現代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些新型的侵權行為。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與具有智力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知識產品的利用相聯(lián)系,往往有相當程度的技術含量,因而在侵權行為之防范、侵權責任構成之認定、侵害后果之避免等方面帶來相當的困難。首先,新信息技術、新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對著作權、專利權等帶來直接的威脅。運用電子新技術,印刷品、音像制品和圖表資料等可以進行無數次掃描、取樣、復制。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熱潮的興起,互聯(lián)網絡與電腦黑客相伴而生,借助于電腦和高新技術工具的侵權者,將會輕而易舉地將他人的專利技術和經營秘密送上“高速公路”;其次,涉及知識產品的侵權行為大都技術手段高明,較之一般財產權侵害有著更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當前,網絡的迅猛發(fā)展,使人類信息一體化成為現實。但是,“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網絡犯罪應是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一個新的煩惱”,網絡侵權、網絡竊密、網絡破壞等造成知識產權的流失,使人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再次,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其因果關系十分復雜。由于知識產品的非物質性特點,權利人無法控制他人的非法使用。本來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中,無形的精神創(chuàng)造尚可“固化”為商標標識、專利產品、圖書資料、唱片樂譜等物質載體,侵權責任的舉證就有相當難度;而在網絡空間中,一切知識產品都表現為數字化的電子信號,人們感知的只是計算 機終端屏幕上瞬時生滅的數據和影像,從而使侵害行為認定帶來更多疑難。
侵害范圍的廣泛性
由于知識產品的非物質性和公開性特征,對同一知識產品的合法使用與侵權使用通常會在同一時空條件下發(fā)生,數個甚至數十個侵權使用可能會在不同地域同時發(fā)生。在知識產品利用極為便利的條件下,使用行為極有可能構成侵權行為,且受侵害的對象往往不是某一單項權利。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傳播技術的出現,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出現兩個重要的趨勢:一是個體侵權行為“普及化”。靜電復印技術的推行,使得大規(guī)模復印文字作品變得極為便利,并對社會公眾購買復印作品的習慣產生巨大影響。而電子錄制技術的普及,使得私人復制音樂和電視節(jié)目成為億萬家庭的嗜好。二是高科技侵權行為“國際化”。在國際互聯(lián)網絡廣泛的空間中,知識產品可以以極快的速度、極方便地在全球范圍傳播,從而為不同國家的不同主體所接收和使用(包括合法使用與非法使用);由于信息流跨空間、跨區(qū)域的大規(guī)模、高速度的運動,使得跨國侵權也就成為一件容易的事情。侵權人足不出戶,即可能充當“網絡黑客”進入他國國民的數據庫,以獲取所需要經營信息和技術秘密,或是在計算機上輸入、貯存、顯示他人的網絡作品。即使是針對本國國民的侵權,也可以利用網絡從國外迂回以其他身份進入本國。在上述情況下,每一項知識產品都可能處于“國際化”侵權的威脅之中。
侵害類型的多樣性
在立法上,侵害知識產權有直接侵權行為與間接侵權行為之分,法律對此規(guī)定了不同的過錯條件及處罰標準。所謂間接侵權行為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行為的行為本身并不構成侵權,但其行為幫助和導致了直接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因而對權利人造成了損害,亦稱為“二次侵權”。例如,在著作權領域中,故意出售、出租、進口侵權品的行為;在專利權領域中,故意制造、銷售只能用于專利產品的關鍵部件的行為;在商標權領域中,故意為他人侵犯商標權的活動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行為。二是指“行為人”并沒有從事任何侵權行為,但由于特定社會關系的存在,依法須對他人的侵權行為承擔一定的責任。例如法定代理人對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侵權行為、雇主對雇員因完成本職工作而實施的侵權行為、委托人對受托人因履行委托合同而實施的侵權行為等,均為間接侵權行為人。上述間接侵權行為與直接侵權行為人應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犯罪種類
侵犯商標權
包括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產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構成犯罪的;以及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
侵犯專利權
主要是指假冒他人專利,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侵犯著作權
主要指以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fā)行其他文學作品、音樂作品、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fā)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或者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等形式侵犯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構成的犯罪。
侵犯商業(yè)秘密
即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yè)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其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yè)秘密;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yè)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其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yè)秘密,給商業(yè)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害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