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翰旭
摘 ? ?要: 高校英語教學日益受到重視,但有時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很多,教學中不講究策略,只注重題海戰(zhàn)術,打疲勞戰(zhàn)、耗精力、磨時間等則是主要原因。高校英語教學要注重采取先行組織者、規(guī)范教學、重點難點、啟發(fā)誘導、融錯等策略。
關鍵詞: 高校英語 ? ?教學策略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與國外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作為國際交流最普遍使用的語言——英語的學習熱度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國人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越來越重視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可謂不多,堪稱世界非英語國家之最,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一而足,但教學不講究“策略”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教學策略概述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2012)對“策1”(第1種用法)的釋義:④計謀,辦法;⑤謀劃,籌劃。對“略2”(第2種用法)的釋義:計劃,計謀,如方略,策略、謀略、戰(zhàn)略、雄才大略。對“策略”的釋義:①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名詞),如斗爭策略。②講究藝術,注意方式方法(形容詞),如談話要策略一點兒[1]。20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朗曼出版集團公司出版的系列英語朗曼詞典(Longman dictionaries)對strategy(中文譯為策略)的釋義:為了對付戰(zhàn)斗中的敵人而實施軍事命令的技術和藝術[2]?;谶@樣的認識,教學策略可簡單理解為基于某種教學的理論或其他理論,為實現(xiàn)某種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般方法,如基于認知心理學(同化學習理論)的組織者教學策略,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強化教學策略,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無指導性教學策略,為實現(xiàn)形成技能目標而采取練習教學策略,為增強學生道德情感而采取體驗教學策略,等等。
二、高校英語教學策略的建議
(一)先行組織者策略
先行組織者(advance organizer)教學策略,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AuSubel,1918-2008)基于同化學習理論(assimilation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而提出的,是同化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奧蘇伯爾指出,當學習者認知結構中沒有適當?shù)纳衔恢R可以同化新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學習者先學習一個引導性材料,它比將要學習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或包攝性,叫“先行組織者”。學會后,學習者利用剛學到的這一知識同化新的知識。如新知識是apple,而學生認知結構中無fruits概念時,教師可把fruits作為先行組織者先讓學生學習;再如,要教授“protecting wild animals(保護野生動物)”時,如果學生頭腦中無“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on which human beings live and develop(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這一觀念時,就可以把它作為先行組織者先教授給學生。許多英語教師在講授歷史久遠、時間跨度較大的英文材料之前,非常注重介紹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在講授空間跨度較大的英文材料之前,注重介紹異地異國風情等,都是先行組織者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二)規(guī)范教學策略
規(guī)范教學策略指教學時盡量遵守傳統(tǒng)經(jīng)典規(guī)范,盡量不創(chuàng)新。語言雖有文化功能,但主要是交流工具。交流的前提是雙方理解對方的交流工具,交流工具指廣義的語言(口頭語言、文字語言、肢體語言等),語言如果不斷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極具“個性”,就會因對方不懂或理解偏差而導致交流困難甚至失敗。目前,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及互聯(lián)網(wǎng)自由寬松的虛擬環(huán)境,加之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受西方張揚個性文化的影響,國人(青年人為多)語言表達中充斥著大量不規(guī)范、任性的網(wǎng)絡語言,造成代際交流困難,同輩群體交流容易產(chǎn)生誤解,進而導致代際交流很少或其他矛盾糾紛,不能不說是語言“銳意創(chuàng)新”不講究“規(guī)范”之過。世界各國官方用語(如政府文件、官員發(fā)言等)都極其規(guī)范,既體現(xiàn)了政治的嚴肅性,又較好地發(fā)揮了語言的表達交流功能。所以,英語教學一定要教學規(guī)范英語,尤其是教學的初、中級階段,更應如此。雖然到后期可以了解一些不規(guī)范表達,目的是理解他人的不規(guī)范語言,但在自己的表達中最好始終用規(guī)范英語,特別是在書面語中,由于沒有實時語言環(huán)境,更應該用規(guī)范英語。
英國英語比美國英語更加規(guī)范,長期以來,我國學生學習的主要是英國英語,所以應嚴格遵循英國英語語法。某大學英語教科書課文中有這樣的句子:The college schedule is very differ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high school schedule(大學的時間表與傳統(tǒng)的高中時間表大不相同),在文后的閱讀理解中有這樣的問句:How different is the college schedule from the one at high school?[3]( 大學的時間表與傳統(tǒng)的高中時間表有什么不同?)。關于different than和different from的地域用法大概情況是,在英國different from是一貫用法,different than很少用;在中國都用different from;在美國大多數(shù)用different from。由此可見,different from是規(guī)范用法。
(三)重點難點策略
教師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取得滿意教學效果的重要策略,教學重點由教師的期望和教材特點決定,教師期望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或教材中的關鍵內容通常是教學重點。如果教師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語法,語法就是教學重點;如果某一短語是理解或翻譯句子的關鍵所在,那么這一短語就是教學這一句子的重點。教學難點則是由教師或學生決定的,是教師或學生感到理解掌握比較困難的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重合,有時不一致。例如,英語六級考題漢譯英短文中有一句子:剪紙(paper cutting)是中國最為流行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教學經(jīng)驗表明,其中“藝術形式”的翻譯是重點也是難點,“藝術形式”往往被翻譯為“art form”,其實art本身就可以完整地表達“藝術形式”這四個中文的含義。不論何種情況,教師都要首先明確重點和難點,然后集中力量解決重點難點內容。具體方法有:第一,多花時間精力于重點難點;第二,找到難點的成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如針對由于小難點過于集中而導致的大塊難點(如句子成分多、句子過長、多重復合句等)的情況,可以采取“切分法”將大塊難點合理切分,單個分別解決。如果是由于相關知識不足(語法、詞法、知識背景等問題)而導致的教學難點則需首先解決相關知識問題。第三,在重點難點處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做精細認知加工。
(四)啟發(fā)誘導策略
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這些都是古代教育家對啟發(fā)誘導教學策略的精辟闡釋。啟發(fā)誘導教學策略的核心或本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融入教學活動,經(jīng)過自己的智力活動,理解性地掌握知識,對立面是機械灌輸和被動接受。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生活經(jīng)驗表明,啟發(fā)誘導優(yōu)于機械灌輸,思考理解勝過被動接受。啟發(fā)誘導英語教學策略的具體方法有:第一,講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激發(fā)英語學習動機;第二,基于學生的已知提問;第三,善于追問,將學生的思維步步引向深入,如有學生將“增加喜慶的氛圍”翻譯為“enhance the joyous atmosphere ”,教師可以問:joyous 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可能回答:festive, happy,教師可追問:這三個詞有什么細微的差別;第四,多鼓勵,不批評。
(五)融錯教學策略
融錯教學策略的本質是允許學生犯錯并利用學生的錯誤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犯錯不僅是正常的、難免的,而且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價值,首先,錯誤表明了學習的難點和學習困難的癥結或“病灶”,為教師“對癥下藥”準備了條件;其次,發(fā)現(xiàn)和改正錯誤是學生學業(yè)進步的階梯;第三,一個學生的錯誤可能帶有普遍性。美國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說: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lián)系相結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因此,教師要“珍視”學生的錯誤,積極利用錯誤,促進學生學業(yè)成長,并“小題大做”促進全體學生提高或預防更大更多的錯誤。如有學生將“好的烹飪都有一個共同點”譯為“good cooking shares one thing in common”,表面錯誤在于share與common語義相同,深層問題是這位同學不知道或不重視這樣一個翻譯原理:在一個句子里不能有兩個詞的含義相同,即含義重復。說不定其他學生亦有此潛意識,只是尚未暴露而已。如果這個潛意識問題不解決,還會不斷犯類似翻譯錯誤。
英語教學策略的掌握,從縱的方面說,有兩種方式:一是從上到下,即先學習領會教學的理論,再謀劃理論的應用策略;二是從下到上,即通過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不斷把經(jīng)驗或教訓提升概括為策略。從橫的方面講,是向他人學習借鑒,然后結合實際轉變成自己的教學策略。事實上,教學策略是通過多種方式復雜結合經(jīng)過長期探索才能掌握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8.
[2]英國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當代英語辭典(第四版)[K].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406.
[3]汪榕培.21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綜合教程1(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