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認為古人飯量非常大,這是一種錯覺。
不可否認,史料當中確實有一些超級大飯桶,但他們之所以被記載下來,恰恰是因為太出奇了,遠遠超過常人。換句話說,這些大飯桶不能代表古人的平均飯量。
有人說《墨子》一書中守城士兵每天吃1斗,每頓吃5升,還說古代每升1.5公斤。
古代每升真是1.5公斤嗎?扯!“升”是容量單位,“斤”是重量單位,同樣一升,你放小麥進去,和放大米進去,重量會相差很多。歷朝歷代的升,具體容量更有天壤之別,戰(zhàn)國時每升只有200毫升左右,唐朝時每升漲到600毫升左右,明朝一升又漲到980毫升,現在一升則是1000毫升。在《墨子》成書的戰(zhàn)國時代,一升舂過的干凈大米重約160克,3兩多而已,連半公斤都不到,怎么可能有1.5公斤呢?
十年以前,我寫過一篇《兩漢魏晉西域駐軍食量考》,根據出土的文書和度量衡,考證和比較漢朝和魏晉時期西域駐軍的飯量,文章結論是,即使在出征和作戰(zhàn)期間,當時士兵每日配發(fā)的食糧也只有1.2公斤小米(其中0.2公斤可以兌換羊肉和蔬菜)。作為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食物絕不豐富,食量絕不驚人。放到今天,礦工、士兵、軍訓期間的大學男生,同樣能吃下這么多食物,恐怕還能吃得更多一些。
古代有沒有超級大胃王?當然有。
康熙年間,有個刑部尚書徐乾學,此人每天上早朝,都要用一大堆點心把肚子填飽。都有哪些點心呢?饅頭50個,雞蛋50顆,烤黃雀50只,另加10壺小酒?!肚宕溯W事》里說,徐尚書早上吃完這些東西,可以“竟日不饑”,一天都不會餓。這是廢話,不管誰吃下去這么多東西,一天都不會餓。
乾隆年間,有個工部侍郎吳省欽(據說此人是大貪官和珅的死黨),他跟某將軍比試飯量,一頓吃下24碗米飯,結果還是輸了。他不服,第二天中午又跟那個將軍比試,這回只吃米不吃菜,竟然吃了36碗米飯。那將軍挑食,“無肴不能下咽”,只吃了20碗,就吐得滿地都是,讓吳侍郎扳回了一局。
再一位是道光朝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孫總督去泉州閱兵,泉州知府請客,端上100個饅頭、100個蒸餃,以及一個一品鍋——鍋里有兩只鴨子兩只雞。孫總督閱兵閱餓了,竟把那些饅頭、蒸餃、鴨子、雞,一點兒不剩全倒進肚子里去了。泉州知府驚呼天人,席上眾客瞠目結舌,孫總督摸著肚皮說:“我閱兵兩省,惟至泉州乃得一飽耳。”敢情才剛剛吃飽。
那么古代有沒有飯量超小的人呢?當然也有。清朝初年有一個著名美女董小宛,她每天只吃兩餐,每餐只吃“水芹數段,豆豉數?!?,然后喝一小杯清茶,就開始打飽嗝了。董小姐吃這么少,絕非為了減肥,恰是天生飯量小的緣故。
現在讓我們拋開飯量超大的特例和飯量超小的特例,讓一個普通古人跟一個普通現代人比飯量,你猜誰會勝出呢?
從常識上推想,古人獲勝的概率會大一些。第一,古人的食物成分相對單一,不像我們每天在正餐之外,還要攝入那么多的高熱量零食和功能飲料;第二,古人在體力上的消耗要比我們大得多。
(李良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