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群
摘 要:體育課行為習慣是個體參與體育,并不斷重復地把體育意識轉化為行為后,逐漸形成的一種需要與行為的傾向。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對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習慣;行為養(yǎng)成
中圖分類號:G62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7-103-1
習慣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如果這個習慣是積極、良好的,大家都會很欣賞;倘若這個習慣是不良的,已經成自然了,那我們不敢想象生活中它將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身受其累?!鄙钪腥绱?,我們體育課中也如此。下面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促使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只有興趣,才能使人有堅持的自覺性。小孩子具有好玩好動的天性,而我們教師就是以保護與發(fā)展他們的體育興趣為任務。比如采取教師先提出練習要求,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設想各種動作練習方法,學生自己去摸索和實踐完成任務。教師在學生做操、跑步以及打球的時候,也可以跟他們一起游戲,這可以促進小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學生跑步時的“同手同腳”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粉彩筆給伙伴們在手臂上畫上蘋果的圖像,可以增加訓練的游戲趣味性,提高學生自覺鍛煉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二、加強運動技術的掌握和情感體驗,加快學生體育習慣的形成
在體育課上,運動技能掌握好的學生,體育興趣更濃烈,顯示出更強的活動欲望,體育的習慣也易形成;相反,運動技能差的人,則無法在體育活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也相對失去了對運動的信心和動力。
情緒心理學認為:各種良好的內心體驗,如成功體驗、技能提高的收獲感、運動快感、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及自信心的增強等這些具有強烈、迅速、多變的情緒體驗的是吸引人們“運動成癮”的內因。所以,良好的情感體驗則能激發(fā)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進而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動機,并轉化為需要,促進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鼓勵學生體驗體育運動,進而逐步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實施新的教學方法
首先要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造一個自然、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來創(chuàng)新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習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設疑等手段發(fā)展學生思維。如:你前滾翻不怕嗎?跑步教學時,腿后蹬以后,為什么要折疊起來前擺?雙手墊球時的手型是怎樣的?這種啟發(fā)式教學,有利于學生討論,發(fā)表意見,提出不同的觀點看法,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良好的習慣。
其次要改革授課方式,體育課是以競技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技術傳授為主要教學手段,一般都是以“講解—示范—分組練習—巡回指導—總結評價”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而新課標下的體育課,可以開展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智力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層次,為他們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要盡可能兼顧他們,對學生的評估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樣就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發(fā)展。
四、培養(yǎng)體育習慣,使其在不斷練習中逐漸強化
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行為要給予強化,對體育鍛煉的中斷和放松要給予及時提醒和引導。對于我們孩子來講,這種強化,既來源于體育教師的獎勵或懲罰、表揚或批評,也來源于家長的鼓勵或貶斥,更在于自身意志上的自我肯定和鼓勵。通過自我的要求,從體育鍛煉中找到樂趣,多體會通過體育鍛煉所得到益處,充分的認識體育鍛煉的價值和意義,找到自己培養(yǎng)良好體育習慣的“能源”,再加以不斷的練習,在練習中培養(yǎng)興趣,在練習中提高技能,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重復良好體育行為的實踐練習中產生興趣,養(yǎng)成習慣。
五、良好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體育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
在教授運動項目的知識和技術時,一定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與練習。如在教給孩子們一些基本的體育比賽規(guī)則時,要時時不斷提醒重點掌握的知識點和注意事項:如打球時不能撞人、起跑時聽口令、游戲不能出線、撿器材時要聽口令、動作保護要到位等,這些都是保證體育課堂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再如:加強“課課練”以培養(yǎng)課堂常規(guī),在體育鍛煉前應做哪些準備活動,體育運動后做哪些整理活動等。另外,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水平較低,應當選擇那些負荷較輕、歡暢活潑的運動項目,所以在課余閑暇時間,要注意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運動建議,要讓學生知道自己適于從事哪些運動項目,如小球類游戲、簡易體操等。
六、家長老師“強強聯合”,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體育習慣
由于小學生具有缺乏自覺性和毅力的特點,使其對事情的興趣轉移較快,在體育習慣的堅持上會出現松弛的現象,這樣自然就會妨礙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家長和老師共同合作,去幫助學生制訂一個鍛煉身體的計劃,將鍛煉的目標、具體內容做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如規(guī)定每天早上起床后做一套體操,每天下午放學以后打羽毛球、籃球等。
在制訂計劃時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動作、運動量要逐次增加,使小學生的身體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計劃落實方面,教師可能因為全班人數太多而難以全部照顧到,所以應讓學生家長在可能的情況下與學生一起鍛煉。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良好體育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我們體育教師耐心地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教育。只要我們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百倍的耐心做好充分的準備,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
[參考文獻]
[1]龔勛.淺談如何幫助中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6).
[2]趙華.如何構建小學低段學生的體育習慣[J].學科教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