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1984年9月,四川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巴中,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成績卓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野間掃盲獎”。
當年為什么會獲得聯合國認可?35年又過去了,如今的巴中教育狀況如何?《民生周刊》記者在6月上旬來到了巴中市。
眼前的孫大鵬,精神矍鑠,走在馬路上,你絕對很難想象,這位老人已84歲高齡,你更難想到,這位老人將40年的漫長歲月奉獻給了中國掃盲與成人教育事業(yè)。
6月1日下午,在巴中市教育體育局會議室,《民生周刊》記者見到了3位當年巴中縣參與掃盲工作的親歷者,其中最年長者,便是孫大鵬老人。
一個水杯,一個小包,一副老花眼鏡,一個放大鏡,孫大鵬緩緩從包里拿出一摞厚厚的資料,向記者講述了那段經歷。
這是一段無法忘記的歷史。1984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函各會員國,希望推薦一個在掃盲工作中成績卓著的單位或個人報送評審,爭取國際掃盲獎。河南、陜西、黑龍江、四川、貴州五省分別向教育部報送10多份材料,經過評審,教育部最后確定了巴中縣。
國際掃盲獎評審委員會審查評定了37個提名,最后巴中縣斬獲 “野間掃盲獎”殊榮,獎金5000美金,銀質獎章一枚,獎牌一塊。1984年9月7日,當時的巴中縣副縣長洪明壽在巴黎參加授獎儀式,并作了5分鐘的發(fā)言。
獲獎的理由是什么?評審委員會認為,經過35年的不斷努力,在巴中縣800多個村莊和100多萬人口中取得了突出成績,改變了1949年該地區(qū)90%的人口是文盲的局面,現在該地區(qū)青壯年中有文化的人口已達90%以上;采取了把壯年人和青年人提供掃盲教育與實現普及少年初等教育的措施結合起來的綜合戰(zhàn)略行動;嚴格規(guī)定掃盲的要求必須達到掌握1500個漢字,并制定和認真貫徹了明確規(guī)定的目標;為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專業(yè)和組織上的支持,同時仍堅持社區(qū)對計劃的參與和責任。
當時巴中縣的報送材料,孫大鵬是主要執(zhí)筆人。
“我的成長是與掃盲工作分不開的,”提起往事,孫大鵬老人如數家珍,“那時掃盲會給成績合格的學員頒發(fā)脫盲證書,完成掃盲任務的單位還要發(fā)獎金?!?/p>
國務院當時規(guī)定的脫盲標準,即:農民認識1500個常用字,能看報,寫簡單的書信,會珠算。職工認識2000字,會讀會寫會算。
據1949年的歷史記載,有著104萬人口的巴中縣,在校中、小學生僅占總人口的2%,成年人中文盲占90%,對于一個文盲充斥的窮鄉(xiāng)僻壤,開展掃盲工作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孫大鵬掃盲工作的第一站是到曾口區(qū)公所擔任掃盲干事,1957年孫被調至茶壩區(qū)公所擔任掃盲干事,第二年茶壩區(qū)便成為全縣第一個無盲區(qū),為此,當地政府在茶壩橋頭豎起“掃除文盲優(yōu)勝先鋒區(qū)”紀念碑。
“那時的辦法是,先抓小學五年普及教育,堵住產生新文盲的口子。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齡兒童,盡量組織到全日制小學讀書,條件差的多是女生,就允許帶著弟弟妹妹上學。”孫大鵬回憶說,“12歲至15周歲未受完五年教育的超齡流動生,讓全日制小學回收插班,采取附設半日制,間日制,早、午、晚班,一攬子教學班等辦法,防止產生新的文盲。”
孫大鵬把在茶壩的掃盲經驗總結為“一掃、二堵、三提高”,即采取辦夜校,冬學、識字班組和送教上門等多種形式,掃除青壯年文盲,抓小學普及率,堵住產生新文盲,組織村民進入業(yè)余小學學習,防止復盲。
當年茶壩學員陳光連,達到掃盲畢業(yè)后,又進入業(yè)余高小班,堅持到學業(yè)結業(yè),當了大隊婦女主任,還兼任掃盲教師。她帶領群眾學文化,開展文藝活動,寫了10多萬字讀書筆記,編了上百首歌謠,在四川省掃盲先代會上被譽為“農民詩人”。
“我從9歲開始,那時就讀光輝鎮(zhèn)白鶴山村小學三年級,白天在學校上課,每天晚上回到生產隊,在煤油燈下為農民們上課,一個晚上兩個工分,直到上初中才結束?!遍L期從事成人教育的退休教師張柏林老人補充介紹道。
1962年孫大鵬調入縣掃盲辦公室,任主辦干事。1969年孫大鵬被抽調到甘泉鄉(xiāng)石堡村抓成人教育示范校,在那里,他工作了10年,建立了“四帶、五有、七落實”的學習制度,辦起了農民技術學校,開辦農作、蠶桑、果樹、畜牧、農機、衛(wèi)生等專業(yè)班,實現了由“掃盲識字型”向“文化技術型”的轉變。
1979年,孫大鵬擔任縣成教辦秘書和副主任,他牽頭對農民技術員進行考核,并制定了“農蠶果牧漁”5個專業(yè)的農技員《應知應會標準》和《考核實施細則》,全縣465名農民獲農民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農民技術員職稱,其中,興文鄉(xiāng)農民農藝師楊志松成為全國勞模。
據了解,當時全縣動員干部、教師,以及各鄉(xiāng)中、小學生15000多人擔任業(yè)余掃盲教師,配備了鄉(xiāng)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專職教師72人。縣成人教育委員會新建了教研培訓中心,定期培訓專(兼)職教師,組織業(yè)務考試、教學研究和經驗交流,區(qū)、鄉(xiāng)也建立了教研機構,定期開展教學業(yè)務活動。
如今回頭再看,從1969年開始,當地編寫并印刷了《掃盲識字課本》《農村應用文》《業(yè)余小學課本》《實用數學》《農用化學》《農業(yè)基礎知識》等書籍,同時還印發(fā)了鄉(xiāng)土活頁教材10多萬份,滿足了教學需要。
教舍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孫老不假思索地說,“當時一是借公房、租民房,二是集體自籌資金修建?!?/p>
據了解,彼時掃盲識字班有教室3217間,添置桌凳2萬多套,在基本掃除文盲后的4年中,全縣又新建維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教室1444間,添置桌凳14582套。
有師資,有教材,有教室,經過不懈努力,1979年,共掃盲153411人,13歲至45周歲的少年、青年、壯年中非文盲達到87%,其中12歲至25周歲的少年青年非文盲達到95%,至1983年底,全縣少年青年壯年非文盲率上升到90.8%。
為了使巴中成人教育邁上新臺階,在孫大鵬的極力爭取下,籌來20多萬元經費,1981年修建了成人教育教研培訓中心,建成了一幢180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大樓。
如今,在平昌縣大石村小、通江縣金山村小、東山坪村小、南江縣元頂山村小、恩陽區(qū)和平場小學,《民生周刊》記者見到的都是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標準的塑膠操場……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大巴山里流淌。
“巴中確立了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示范區(qū)、奮力走出秦巴山區(qū)脫貧攻堅綠色發(fā)展新路子的總體思路。要實現這些任務,巴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各領域的領軍人物、拔尖人才,更加需要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市委書記羅增斌在全市教育大會上說,“因此,我們始終堅持把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作為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先手棋,切實抓好教育這項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性工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才能為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示范區(qū)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據了解,巴中近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啟動實施各類教育項目4100個,辦學條件正從保基本、兜底線向標準化、現代化邁進。大力實施“控輟保學”、職業(yè)教育、教育扶貧等工程,全市5個區(qū)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評估認定,30余萬名學生實現免試就近入學,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享受資助政策。先后與黃岡市、南通市、麗水市、成都市、達州市、南充市、廣元市、廣安市簽訂教育合作協議,43所學校與省內外名校結對發(fā)展。引資7.6億建成的巴中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學生數已突破8000人。
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舉辦青少年詩詞大賽、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等活動,一大批學校、師生獲得國家、國際競賽大獎。啟動6所普通高中試點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成功創(chuàng)建省級以上校園足球特色、示范學校24所,南江縣、平昌縣確定為四川省體育藝術區(qū)域整體推進改革示點縣。
通過人才引進、公招、特崗計劃等,新增教師9000余名,選派2000余名城鎮(zhèn)優(yōu)秀教師到農村邊遠地區(qū)定期開展結對幫扶,80余名師生到教育合作城市掛職鍛煉和交流學習,建立市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15個,70多名教師被表彰為全國、全省模范教師、優(yōu)秀教師和特級教師,涌現出了宋國莉、廖遠金、蔣道菊、杜秀蘭、席清禹、李娜等一批先進典型。
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705所、在校學生50.1萬人、教職工3.78萬人,學前三年、義務教育、高中、“三殘”兒童毛入學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本科上線8461人,普通高校錄取31253人。
(巴中市教育體育局辦公室符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