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儀
摘 要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素質(zhì)尚未得到完全發(fā)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重點關注,不斷強化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小學生學習和成長。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心,付出真心,并且熱心幫助小學生。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了有效的教育途徑。
關鍵詞 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途徑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實現(xiàn)健康成長,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單純依靠科學知識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健全的人格,這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當前的小學生教育實踐中,由于老師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其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滿足小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因此在實踐教育過程中,老師應該付出更多的愛心、真心和熱心,用關愛呵護小學生成長。所以,深入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對于促進小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1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分析和闡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之前,有必要對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闡述,以便在采取教育方法的時候能夠更加具有實效性,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促進小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具體來說,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
在當前的小學教育形式之下,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的知識教育比較關注,科學文化教育占到小學生教育的絕大部分。因為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都將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學生學習結(jié)果之上,而評價學生學習結(jié)果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試。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考試成績被認為是學生學習質(zhì)量和老師教學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如果學生在考試中取的好成績,那么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就會被評價為優(yōu)秀,老師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相應的提升。但是如果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夠理想,情況就是截然相反的。這主要是傳統(tǒng)教育評價觀念的影響所致。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小學考試中的重點內(nèi)容,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都是應付了事,其本身也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1.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缺乏有效性
一直以來,老師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都采用傳統(tǒng)的形式。在當前的教育發(fā)展趨勢下,許多學校和老師已經(jīng)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開始逐漸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雖然新課程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開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還有許多教師的教育管理觀念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狀態(tài)。這些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附屬工作,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觀念和模式。在當前的時代發(fā)展形勢下,學生和思想和行為較之前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是教育過程中應該考慮的關鍵因素,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質(zhì)量,老師應該用心去開展教育工作,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特點,制定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模式,根本不符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2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1有效性原則
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管是全新教育形式的應用,還是教育體系的優(yōu)化,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小學生成長和發(fā)展。因此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有效性是首先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如果老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結(jié)束之后,雖然運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教育手段,但是學生較之前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預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沒有完成,那么這樣的教育就是無效的,即使教育過程再豐富,也只是形式上的應用,對于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對于老師來說,有效性原則也是檢驗心理健康教育質(zhì)量的有效標準。
2.2漸進性原則
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因此短時間之內(nèi)想要達到教育質(zhì)量的有效提升,基本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育機制之下,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急于求成的現(xiàn)象,似乎教學方法的應用,馬上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不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然后結(jié)合小學生的成長和心理特點,綜合考慮各種教育形式的優(yōu)勢,最后選擇最適合小學生的教育手段,從而為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jù)。
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3.1用真心對待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傾聽是交流的前提,教師在與小學生交流時,應當更多地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將老師的權(quán)威施加給學生。尤其是在學生心情波動、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要以更加包容的態(tài)度關心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信賴老師,真正地將教師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學生只有將老師當成了朋友,才能將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卸下心中的防備。
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發(fā)展特長,培養(yǎng)興趣愛好,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從特長中收獲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并以此不斷增強自信。教師應當督促學生時常進行練習,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進步,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班中有位同學,由于學習基礎差,成績就一直落在后面。我問他,他說怕說錯會引起同學們的哈哈大笑。了解這一情況后,我就三番五次找他談心,談家里的事或他主要關心的事,讓他想說話,多說話,大聲說,說好話,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同學們在課堂上能聽到他的心聲了。因此,師生之間的交流多了,師生間才會有共同的語言,感情就能水乳交融,教育才會有所成功。
3.2熱心幫助學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小學生尚未形成健全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需要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任教師應當組織更多的集體性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通過多種多樣的集體活動,讓學生之間形成更深的友誼,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社會的接觸,在實際的活動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一些素質(zhì)拓展項目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組織學生更多地開展一些綜合性的素質(zhì)拓展活動。比如老師可以開展折紙活動,孩子們個個積極參與。有的折出“花籃”,有的折出“燕子”,有的折出“五角星”,有的折出“飛機”,并把飛機送上空中,飛機飛得又高又穩(wěn),還有的開動腦筋想象要折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除此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德育教育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點燃學生求學上進的熱情,減少學生的叛逆心理,讓學生更加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小學生終有一天需要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德育教育的影響要比知識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將學生內(nèi)在的正能量不斷放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才,具有持續(xù)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教育實踐中,老師應該在重視知識性教育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解決影響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有效性,用真心和愛心關注小學生心理成長,熱心幫助學生,遵循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循序漸進的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為小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為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曹艷萍.論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式教育模式[J].考試周刊,2018(96):128.
[2] 陶非男.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09):94.
[3] 溫淑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相關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9):918.
[4] 陳勤.讓健康之樹常青——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見[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8(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