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包光
摘要:科技論文寫作是提高本科生學術素養(yǎng)和學術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之一。本文通過對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專業(yè)《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現狀及出現的問題,從教學內容安排,提升學生學習意愿,拓展學術資源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以期對未來相近專業(yè)該門課程的改進與完善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地理科學;科技論文;寫作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概念新知識新理論在每個研究領域都呈爆炸式的增長和更替。作為發(fā)表和傳播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載體,科技論文已成為知識創(chuàng)新、學術交流和大數據挖掘的寶庫。規(guī)范的格式、精準的圖表設計以及流暢的文字表達,能夠提升科研成果的有效傳播交流、認可與引用。因此科技論文寫作成為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本科教育是研究生專業(yè)化教育的基礎,了解科研活動,理解研究范式,撰寫實驗結果,遵守學術道德,培養(yǎng)業(yè)務素質較高,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的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萍颊撐膶懽髡n程的設置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多數本科高校均開展了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建設,但是限于學科專業(yè)的差異,文科理工科研究活動的范式和需要的條件迥異,致使相關本科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不足。本文結合筆者給地理科學大類專業(yè)課程講授的實際情況,初步分析了共同的問題,并給出相關的改進建議,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教學現狀
2.1教材情況
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具有綜合性強,面向學科廣,涵蓋專業(yè)知識寬泛,涉及專業(yè)基礎、邏輯思維、數據統(tǒng)計、圖表研制、有效文獻檢索與提取、計算機軟件操作、英語引用等能力的協同培養(yǎng)。因此,特定學科特定專業(yè)的對口教材的編寫與使用,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以筆者任教的地理科學大類而言,目前能夠選用的貼近專業(yè)內容的寫作教材幾乎沒有,目前常選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振海等編著的《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但是該教本的內容多是以化學學科案例進行講授,沒有地理科學或是地球科學的相關內容,致使課程教授內容出現空白。借助該教材僅能講授,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及通用的基本要求等內容,嚴重制約教學質量。
2.2學生情況
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專業(yè)通常在大學二、三年級,多數本科生沒有從事科研活動的經歷,對完整的科研流程和研究范式沒有相關概念和直觀感受,致使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無法理解課程涉及的相關專業(yè)術語,甚至一部分學生難以融入課堂的教學討論活動。因而出現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復習英語單詞、填寫其他課程實驗報告或作業(yè)等情況時有發(fā)生。此外網絡萬能觀點的部分學生認為現在網絡發(fā)達,科技論文寫作的相關知識不重要,不需要系統(tǒng)學習,通過百度知道、度娘等在線搜索或是文庫就能解決相關問題。對科研活動的嚴肅性和敬畏感無從談起。
2.3實踐操作情況
限于學校購置的論文數據庫的種類和數量,與地理科學專業(yè)相關的數據庫特別是英文數據庫非常有限,盡管部分學術論文能夠獲取文摘等信息,但是無法下載全文的實際,制約了學生檢索并閱讀英文專業(yè)文獻的熱情。限制了學生通過對比學習研讀中文文獻和外文文獻,直觀感受國內外學者學術論文的寫作風格差異,思維邏輯異同特點等實踐活動。不利于將已有課程知識和領域前沿進行有效聯系,拓展學習和研究興趣,規(guī)劃未來從業(yè)方向。
3改進措施
3.1教學內容
科技論文的基本結構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與方法、實驗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致謝等部分。其核心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格式的規(guī)范性,即論文的結構是學術期刊和學術界相對明確的具有固定層次的格式要求;其二為內容的規(guī)范性,即相應學科的專業(yè)術語、特定符號、量綱等級、常用單位、圖表數值字母說明及參考文獻引用方式等規(guī)定。在講授相應部分內容知識的同時,引入地理學大類相關的經典文獻,從綜述類、快報類、通訊類和常規(guī)學術論文分別介紹說明本學科領域主要論文類型的各部分內容的要求。并介紹展示教師已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拉近學生的心理感知距離,克服學習的畏難情緒。建議講授的論文盡可能為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文獻、或具有鮮明特色、引領聚焦學界焦點的高引用的期刊論文,如JCR分區(qū)列表中的SCI一區(qū)、二區(qū)或Top論文,以及ESI高被引文章等。如果對相關地學領域研究現狀非常熟悉,可以選擇國內外知名研究團隊的系列學術論文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從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到科研內容的深入挖掘與拓展方面分析,給學生以真切地科研活動的熏陶,建立已有知識和學術前沿的有機聯系,激發(fā)學習和科研意愿。
3.2實驗室觀摩
鑒于授課學生大多數沒有從事科研活動的相關經驗,缺乏對完整科研流程和研究范式的認知和感受。筆者通過開放實驗研究過程安排本科學生走進實驗室,與正在開展實驗工作的研究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學習感興趣的研究科目和方法、保障安全前提下的儀器操作體驗和研究材料制備等方式,了解實驗的基本原理、儀器的輸入輸出、數據的質量判定,圖像表格的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加深對所學的學術寫作知識的內化和升華。以筆者的研究課題為例,通過參觀樹木年輪實驗室,部分授課學生能夠理解研究對象、儀器設備用途、實驗方法與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經驗不僅強化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意愿,同時為后續(xù)分組練習討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接觸科研活動增長見識的目的。
3.3數據庫與文獻工具
通過案例分析,對百度文庫等網絡資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學會辯證分析,強化學生的學術嚴謹性和敬畏之心。通過介紹主流的學術資源如國內的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國外的斯普林格(Springer)、愛思唯爾(Elsevier)等英文數據庫,明確地理學和地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期刊,如地理科學、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科學通報、第四紀研究(QuaternaryScienceReview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等。引入主流的文獻管理軟件如Endnote等,通過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講解,并通過課堂學生自帶電腦的練習操作,使之形成熟練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獻檢索和管理能力。以上內容的講授為學生順利完成一篇課程要求的綜述性的學術論文的撰寫奠定了技術和資源來源基礎。
3.4論文匯報與學術報告
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課堂的論文講解與討論是更好的實踐學習的途徑。根據地理科學大類的課程內容和研究領域,采取學生自主選取研究議題和教師審核的原則,學生將不少于20篇參考文獻的原文,撰寫整理的綜述性論文,以及講解的PPT內容在上課前提交給任課教師,經過教師的反饋后,以更好的內容形式在課堂開展討論式的研究。此外,邀請專門的學術機構單位的研究員或教授來校做前沿學術報告,增加學生與高水平學者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領域、技術發(fā)展趨勢,同時為今后研究生求學深造提供新的機遇。
4結語
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進行,本科專業(yè)認證的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科技論文寫作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獲取學術前沿信息,勝任未來大數據信息時代的科研教學等工作需求的重任。在我國“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新時期,地理科學大類專業(yè)的科技論文寫作的教學必然要遵循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定要圍繞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為導向,強化學生的學術素養(yǎng)和學術道德意識,培養(yǎng)擔當起把人類家園宜居地球建設的更美好更和諧的地理人的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劉振海,劉永新,陳忠才,臧慶軍,李桃,齊斌.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