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 郭強
【摘要】音樂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就是以培養(yǎng)碩士層級的、具備較好的音樂素養(yǎng)和一定教學技能的未來音樂教師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其有別于表演類研究生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教”,而表演類的目的則是為了“演”。而能否達到“教”的目的,則對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能僅僅滿足于“能唱會彈”,而必須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的分析等做更深入的學習。本文結合我在教學中運用《再見了,大別山》這首歌曲對民族男高音訓練的些許體會,對音樂教育專業(yè)研究生中民族男高音的教學做一點探討。
【關鍵詞】音樂教育;研究生;大別山;創(chuàng)作特點;分析;詮釋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歌曲《再見了大別山》是徐向前元帥再次回到大別山的時候,明確表示當地文藝工作者應該創(chuàng)作出一批優(yōu)秀的歌唱大別山紅軍的優(yōu)秀歌曲,來表達軍民之間深厚的感情。
在此情況下,當時十分年輕的作曲家雷遠生于1981年5月來到了安徽,在著名作家陳登科的推薦下,認識了年輕的歌詞作家王和泉。1981年底,詞作者王和泉深入老區(qū)——將軍縣金寨體驗生活,1982年5月立夏期間又一次來到金寨縣采風,于6月初創(chuàng)作出這部聲樂套曲的歌詞。隨后雷遠生于6月初帶著6首歌詞來到金寨縣采風并進行創(chuàng)作,10天后完成全部作曲任務。1982年年底,武漢軍區(qū)在湖北省委小禮堂向徐帥進行了首場匯報演出,演出相當成功,并受到了徐帥的肯定和表揚,之后這首歌曲便傳遍大江南北。
(二)大別山的紅色革命文化歷史
大別山有著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背景,要想更好地演唱好這首作品,就必須對當地的紅色文化歷史有著細致的了解?!对僖娏舜髣e山》這首歌曲描繪的是在金寨出生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浴血奮戰(zhàn),重回大別山時,眾鄉(xiāng)親依依不舍相送十里路的場景。在此情景下,老紅軍含著淚水唱出了這首感人肺俯的歌曲,其優(yōu)美的旋律與感人的歌詞使得這首歌流傳至今。
金寨是大別山深處人民反抗斗爭最為激烈的地區(qū),這里有著深厚的人民群眾基礎,經歷過國民黨的反復圍剿,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使中國革命開始了反攻的歷程,無數大別山人民不怕犧牲、甘于奉獻加入到中國的革命以及建設過程中,鑄就了質樸、堅韌的優(yōu)秀大別山紅色革命文化。
二、作品內容分析
為了更好地演唱《再見了,大別山》這首作品,首先我們要對大別山艱苦奮斗的紅色歷史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對作品的進一步分析,才能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整體把握,更好地詮釋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再見了,大別山》這首歌曲是一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作品,其音樂特色在于旋律優(yōu)美,情感細膩深入內心,旋律結合了當地的音樂特點,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與地方音樂相融合的音樂特色,極具地方代表性的音樂文化特點,是一首非常有藝術感染力的歌曲。
這首歌曲主要描寫革命老前輩重游大別山紅色革命根據地之后,對大別山有一種難舍難分的一種情懷。歌詞的第一部分主要用來描繪情境,第二部分則用于表達對大別山的感情。第一段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來進行寫物,例如:“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繽紛的山花啊,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等。這首歌曲中擬人手法的運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在離別的時候表達的感情更為真切;第二段則側重于寫人,與第一段不同的是第二段中抒發(fā)的感情更為真切感人,這一段觸動內心深處,而在歌詞“男女老少皆叮嚀,盼我隔年再來游”,“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等,表達了大別山的眾鄉(xiāng)親臨別之際的不舍與留戀,同時也表現出了老一輩革命軍人對于大別山的真摯情感。
三、《再見了,大別山》的演唱詮釋
歌曲《再見了大別山》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音樂特點,它的歌詞內容嚴謹,旋律優(yōu)美動聽、節(jié)奏深情明快、情緒激動飽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豐富歌曲旋律的聽覺色彩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大別山的地域特點和濃郁的風土人情。在演唱這首作品的過程中,應在中低聲區(qū)清晰地咬字,就像說話一樣,訴說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景。而在高聲區(qū)要激昂有力,充分地把作曲家內心的心情真摯地表達出來,那種無奈的別離以及再次回到故里時的那種感懷之情,用細膩委婉的語言把歌曲的內容深情地演唱出來。
(一)歌唱氣息要求
氣息是歌唱的重要基礎,在歌唱中起到決定性的支撐作用,科學地運用氣息才能更好地把一首歌的情感詮釋出來。目前,普遍被聲樂界所認可的科學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正確的歌唱氣息對于科學的發(fā)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歌曲《再見了大別山》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音樂的歌唱速度,在唱每一句前都要把氣息吸好,給夠歌唱的呼吸時間,恰如其分地過渡到下一句。在演唱高音的時候,由于高音的氣息流速比較快,對于氣息也有一定的要求。盡可能地把氣息吸深些,才能把這首歌的感情通過演唱表達出來。氣息和聲音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選擇好吸氣口也要從作品的需要來定。例如:“清風牽衣袖 一步一回頭”前面一句氣息平穩(wěn)均勻地出來,在“一步一回頭”的氣口要自如地換氣,而在歌詞“啊-再見了大別山,再見了大別山”等持續(xù)高音的地方要注意氣口的換氣點,氣息托著聲音流動起來,這樣才能把作品所要詮釋的情感表達出來。
(二)歌唱咬字與吐字
歌唱語言在音樂作品的演唱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聲樂學習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圓”是演唱過程中特別重要的基礎。在歌唱的過程中要主動咬字,歸韻要細膩,這樣氣息才能跟隨歌唱中咬字流動起來,歌曲的情緒才能飽滿、氣息充滿張力,氣息與聲音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把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表現出來。在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指的是語言音調的字頭與字尾,先把歌詞的字頭清晰地唱出來,然后再收字尾也就是歸韻,歌唱的語言才會經過藝術的加工婉轉動聽。此外,要注意把歌唱中的咬字與氣息相結合,每個字都在這條氣息的線條上,聲音才會具有穿透力,親切細膩。歌曲《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極具地方語言特色的中國民歌作品,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音樂作品本身的地域性特色,咬字中要注意結合安徽地方的聲韻音調特點,咬準字頭,氣息跟隨聲音及時歸韻,把這首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通過字里行間的咬字吐字、情感處理、藝術加工,深情地傳達給觀眾,這樣才能使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詮釋。
(三)舞臺表演技巧
在作品的演唱過程中,歌唱者要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與這首歌曲融合在一起,腦海中要有這首歌曲所要描繪惜別時的畫面,自己在揮動衣袖與眾鄉(xiāng)親依依告別,大別山的景秀與鄉(xiāng)親的音容相貌都通過自己的演唱傳遞給臺下的每一個觀眾,使他們能夠通過歌者的演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才能更好地把作品要表達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在舞臺上,演唱者要把音樂作品的藝術加工與舞臺表現結合起來,通過舞臺的表現力把這首歌曲所要詮釋的情感表現出來,舞臺效果是對作品表現的進一步藝術加工,這樣觀眾才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更好地提升觀眾的審美能力以及情感共鳴。為了更好地演唱這首作品,歌詞“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啊-再見了大別山”這一句時, 腦海中要浮現出畫面感,大別山“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眼神要看向遠方,右手從左側向右上方劃去,猶如大別山就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就置身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可以更好地表達作品對于離別的不舍與無奈?!鞍?-再見了大別山,再見了-大別山”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前一句是直抒胸臆,要把對大別山的感情用高亢的高音直接表現出來,仿佛多年的情感在這一刻再也壓制不住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來,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一樣,在演唱第二句“再見了-大別山”的時候,要和前一句的演唱形成強烈的對比,要把再一次見到大別山的時候這種懷念與無奈深情地表現出來,在演唱“你牽去我的一顆心”要像在訴說一樣把自己的不舍與無奈表現出來,“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慢慢地把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前,輕微地搖頭,把“在”字唱得重一點,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現這種無奈與不舍,使觀眾在欣賞這首歌的同時獲得情緒上的情感共鳴,以此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四)作品藝術處理
在演唱音樂作品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詮釋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首先要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的了解以及深刻的加工,要對歌曲的歌詞內容、曲式結構和調式調性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唱中要把每一個字的感情都要表現出來。例如:歌曲《再見了,大別山》中最后一句,“我要把你銘記在心頭”中的“在”字要唱的重一點,才能表達那種對于大別山的不舍與離別的無奈,那種不舍又放在心里念念不忘的感受。在演唱“繽紛的山花呀,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挺秀的翠竹,不要舉酸你送行的手”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用繽紛的山花來擬人的表現離別時人們的眼淚,用挺秀的翠竹來表現惜別時人們不愿離開、一直揮手告別時難舍難分的心情,可謂是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演唱前兩句的時候要懷著一種思念和激動的心情,后一句是“??! 再見了大別山,再見了大別山”,情緒上也變得更加激動高亢,使整首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我們要深抓人物內心的感情,人物的性格特征、歌詞的內容和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刻的藝術加工,才能更好地把這首作品的情感更好的詮釋出來。
四、結語
通過對《再見了,大別山》的教與學,使學生對這首作品的音樂內容與藝術處理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只有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曲家要表達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把這首歌曲的感情表現出來,才能真正地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所學用于教學。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增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2]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0.
[3]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吳明(1971—),男,漢族,浙江余姚,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郭強(1992—),男,河南駐馬店,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