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珍
【摘要】小學語文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基本教學的重點課程之一,而想要做好小學語文教育工作,就要大力把握好語文教學課堂上的黃金時間。隨著近些年來的教改趨勢,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和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依舊存在著缺陷,現(xiàn)階段的教學效果依舊不太理想。學習壓力繁重,課后作業(yè)太多,也給小學生帶來不小負擔。本文通過解析小學語文課堂現(xiàn)狀和小學生心理情況,嘗試性地提出了幾項針對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減負增效問題的策略,從而更快更好實現(xiàn)小學生的減負增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普遍感覺工作量大,十分勞累。這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和學生十分盡責,不論是課上的講授、備課,還是課下的輔導,都耗費了他們大量的精力,然而收到的效果卻不讓人滿意。想要有改變的同時還使教學課堂更有活力,就要求教師采用新的方法與眼光去對待語文教學,深入分析當前課堂現(xiàn)狀與結構后再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堂現(xiàn)狀分析
在現(xiàn)代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曾經的語文教學方式不能再滿足當代學生的需要,過于單一化、標準化的教學會遏制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也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利于成熟心智的養(yǎng)成。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生理發(fā)育和心理成長都還處于初級水平。我們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這個崗位與學生的接觸最為頻繁,對學生的成長也很關鍵。但在這么重要的階段,教師們僅僅為了孩子們應試成績水平的提升,不惜多次采用題海戰(zhàn)術,重復地講述重點、考點,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教學方法產生的嚴重的副作用,讓他們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學習態(tài)度也日漸消極,看不到也感受不到這門學科的閃光點與魅力所在,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自然就無法得到提升,語文課堂也沒法既有效果也有笑聲。所以,為了讓他們可以養(yǎng)成更正確、更健康的學習習慣,為了將語文這門學科的啟蒙工作做得更美好,我們要改變舊的教育理念,要不停歇地走入課堂,親近學生,了解他們真實的心理,一邊探索,一邊成長,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才有可能實現(xiàn)真正增效減負的課堂,實現(xiàn)活力四射、興趣盎然的課堂。
二、小學生心理探究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想要真正做到為學生減負的同時又提高教學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探索學生的心理,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材施教展開工作,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一)低年級學生心理
低年級的學生在與老師的知識傳播教學互動中會遇到很多阻礙,他們通常不知道如何內化新知識,這方面的能力尚未養(yǎng)成,也缺少經驗,盡管懂得大部分詞匯,但是數(shù)量仍然不夠,且大部分有很強好奇心,活潑好動。而他們的優(yōu)勢在于有良好的機械記憶能力和形象具體的思維。
所以面對低年級學生時,老師要懂得并且擅長活躍課堂、組織生動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只動口,也要動腦、動手,交替進行。這種跳躍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長時間博取學生的注意力,減少他們走神的情況,學生不會感覺枯燥無聊,也會覺得這種快樂的學習時光并不漫長,實現(xiàn)精神上的減負,積極的情緒幫助他們吸收知識,完成高效的教學課堂。
(二)高年級學生心理
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經開始萌芽。他們甚至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到簡單淺顯的本質,預先設定事情發(fā)展的結果。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意愿和自己實踐、發(fā)展、總結的沖動與好奇,同時也會提出一些不同于前輩們的疑問與意見,不再那么熱衷于緊跟老師的腳步,嘗試著去探索屬于自己的速度。這時的我們要注意保護好他們還弱小的自我意識,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順應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在他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練習形式提出質疑的時候積極改進、變換,適當?shù)母淖儠碳に麄兊男迈r感產生,維持他們的注意力,促進他們應用知識更加靈活,使用技巧更加靈敏。
(三)不同的認知模式
學生在日常的認知學習活動中所喜歡和偏向的內化信息方法就是他們自身的認知模式,一般具有明顯的分化特征。認知模式的形成與年齡、性別、環(huán)境都有關系。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也可能持有不同的認知模式。認知模式主要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在教學過程中,分辨出不同的認知模式,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待學生,才能最有效地增加課堂效力。
三、小學語文課堂增效減負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升級教學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一邊減負一邊使課堂有效性得到保證,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從根本出發(f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升級我們的教學形式,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內容,建造煥然一新的課堂結構,讓教學的形式不斷升級,優(yōu)化過的教學內容更適應新時代語文教育的需要,符合小學生培養(yǎng)的標準。老師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歸納以前的教學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去除劣勢,進而能夠完善課堂效果,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學習內容。傳統(tǒng)教學里,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被動、課堂沉寂,這些現(xiàn)象都是因為課堂效果不到位。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實行增效減負策略,是所有學生與老師的心之所向,也是當前形勢下必須執(zhí)行的。課堂形式的轉變、內容的革新、氛圍的活躍,會促使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熱情都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與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探究具有針對效果的教學方式,才可以使學生的價值被體現(xiàn)、學生的熱情被帶動、學生的素養(yǎng)被提高。
(二)烘托輕松課堂,吸引學生學習
學生對學習是否有激情,是否有積極的態(tài)度決定了課堂是否高效。從興趣點引入,將學生成功融入語文課堂,沉浸在知識學習中,這使課堂效果得到很好完成。然而,大部分小學語文老師不具備對小學生心理情況進行指導的能力,就導致了老師干預學生心理和烘托教學氛圍的工作無法順利進行的情況,甚至比較迷茫,無從下手。
所以,教師們要積極升級教育理念,以學生興趣為入手點,產生教學內容,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心理減壓,加大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此外,愉快的氛圍也能適當拉近師生距離,讓老師不再是那個講臺上高不可攀的神圣指路人,而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大朋友。朋友之間的相互交流促成良性互動,矛盾也會積極溝通并被消滅,一切工作都會進行得穩(wěn)固和諧。
(三)積極引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育工作者也注意適時引導、啟示學生的思維,鞏固他們的學習技巧,使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有效提高。這是增效的十分重要的一條路徑。增效的目的其實就是減輕負擔。小學生的發(fā)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此時他們的探索欲望,對知識的渴求是最強烈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利用好這個時期,在不斷豐富他們知識儲備的同時,也傳授他們一些合適的難度適中的學習方法,甚至鼓勵他們去探索適合自己的獨特學習手段。這是一項龐大而又艱巨的工作,也是一項為學生更遠大的未來打好基礎的工作。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教學過程里,增效減負是一項百益無害的政策。它的提出符合小學生個人的需求,也符合老師自身的要求。所以我們應該做好革新教育理念,升級教學形式、烘托輕松課堂,吸引學生學習、積極引導學生的工作,使我們的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玉芳.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23).
[2]張?zh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淺析[J].課外語文,2016(22).
[3]田茂銀.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J].神州,2017(26).
[4]馬元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