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雯
【摘要】長期以來,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學生學不透,二是老師教得累。本文重點闡述了小學階段古詩教學中的“聯(lián)想法”和“關鍵字想象法”,并以兩個具體的案例闡述了這兩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和效果。旨在通過這兩種方法,讓小學生真正地吸取到古詩的營養(yǎng),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也讓老師找到古詩教學的新思路,實現(xiàn)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目標。
【關鍵詞】聯(lián)想;想象;小學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古詩教學也越來越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各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層出不窮。許多學校也開設了國學課、誦讀課,以及相關的詩詞類競賽活動。但是,如果關注一下真實的教學現(xiàn)狀,就會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依然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不能講得很深,還要讓學生學有所得;既要滿足基礎教學的要求,又要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但不論是按照傳統(tǒng)的讀、解、情的模式,還是引入聲、畫、色等多媒體手段,作為老師的我們,真的把古詩中的營養(yǎng)傳給孩子了嗎?孩子真的從心底升起對古詩的熱愛了嗎?真的體會到古詩中豐富的情感、深遠的意味了嗎?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學古詩時,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對古詩只有敘述,沒有描繪。這一問題反映在“翻譯”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翻譯古詩時,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根據(jù)文下注釋和單個字的意思,刻板、生硬地連字成句,完全在解釋詩的字面意思,沒有深入到詩句所描繪的畫面,腦海里也并沒有畫面。比如對“日照香爐生紫煙”這一句,學生的理解僅限于“香爐峰上生出的煙霧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而變成了紫色”,離“體情悟境、有畫面感”相去甚遠,更不用提詩詞意境的熏染了。而學生對詩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這個層面,即“會讀會背、知道意思”。
第二,不能結合自身經(jīng)歷,走進古詩的情感世界。古詩中往往蘊含著不同的情感,比如思鄉(xiāng)之情、感懷之情、報國之情、惜別之情等等,這些情感的體悟,僅僅靠字面意思的翻譯,或者幾句寫作背景是不夠的,僅僅靠老師強拉硬拽也是不夠的,學生必須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
這兩個問題是小學生古詩學習普遍存在的,也是老師感覺最無從下手的地方。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因為沒有抓住古詩的特點造成的。古詩的特點就是高度濃縮,如何把濃縮的古詩一點點化開,就是老師要教會學生做的。下面,我分別通過兩個課例,對想象、聯(lián)想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一、“聯(lián)想”教學法應用舉例
聯(lián)想,就是“由某人某物,想到其他相關的人或物的思維活動①”。這一方法在學生體會古詩情感時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對于那些比較復雜、超過自身年齡的情感而言,更是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深入詩情。
北京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安排了《回鄉(xiāng)偶書》《宿新市徐公店》和《夏日田園雜興》這一組古詩。這三首詩中,后兩首詩描寫了鄉(xiāng)村兒童的田園生活,充滿了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生活,情感上比較簡單。相比之下,《回鄉(xiāng)偶書》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四年級的孩子尚且年幼,很難體會詩人久別故土的心情,以及不被兒童認出的心酸。
這三首詩在情感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時間上也有承接關系。所以,在講這一課時,我先講后兩首,再講《回鄉(xiāng)偶書》。在《回鄉(xiāng)偶書》課上,我先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80多歲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的賀知章,當時是什么樣子?會想些什么?他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隨后,轉入本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聯(lián)想。在這里,我著重要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感受到賀知章回到故土,聽到孩童問話時那種心酸、無奈的心情,尤其是“客”字給賀知章帶來的打擊,即為什么“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如此地觸動賀知章?聯(lián)系到本班有很多外地借讀的學生,我讓這一部分學生分別講一講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時的感受。這個問題觸及了學生真實的生活,學生的思維立馬活躍起來,紛紛聯(lián)想到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許多人和事。學生動情地述說起自己的爺爺奶奶如何不認識自己了,好朋友如何變得陌生了,小時候玩耍的地方如何被拆除了,甚至因為長年不回老家留下的遺憾。其他的學生也被這樣如泣如訴的述說感染了,聯(lián)想起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jīng)可以跟詩人產(chǎn)生共鳴,我再引導學生回到詩人身上:那80多歲才回到故鄉(xiāng)的賀知章,又會經(jīng)歷些什么呢?面對孩子的問題,他作何感想?如此,學生便能比較容易體會到賀知章當時的心境,以及“客”字帶來的“殺傷力”。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回憶自身的相關經(jīng)歷,由賀知章的“歸鄉(xiāng)”,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歸鄉(xiāng)”,再由自己的情感,遷移到對賀知章內(nèi)心情感的理解。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詩人的心酸,體會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二、“想象”教學法應用舉例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知信息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②。想象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有很多種形式,這里重點闡述“關鍵字聯(lián)想法”。
所謂“關鍵字聯(lián)想法”,就是引導學生抓住古詩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進行想象,描繪詩句中描寫的畫面。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和《山行》時,我就運用了這個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想象的進行要以對古詩的理解為基礎,因此,對于兩首古詩,先問學生:“作者都看到了什么?”此時學生能夠根據(jù)文下注釋和自己的積累,說出兩首詩的字面意思。接下來,再問學生:“由這些畫面,你能想到什么?”我先以“日照香爐生紫煙”為例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邊聽邊想:“從這句話中‘生這個字,老師想象到了這樣一副畫面:在香爐峰的頂端,有一團又一團的云霧,不斷地升騰出來,它們變化著形狀,時而聚攏,時而散開,時而高,時而低,就這樣繚繞著,讓香爐峰看起來像仙境一樣?!睂W生感受到了我描述的畫面,我再讓學生思考剛才這段話是怎么來的。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可以抓住一個關鍵字進行想象,即通過關鍵字的意思,把詩句所描述的畫面延伸開來。接著,我讓學生再抓住這句詩的其他字為剛才的畫面做補充。學生繼而發(fā)現(xiàn)了還可以抓住“照”“紫”這樣的字眼。最后,這句詩在學生的腦海里,就是一幅“陽光籠罩山頂、紫氣氤氳、云霧升騰”的畫面。掌握了方法,我讓學生親身實踐,選擇最有感觸的一句,運用“關鍵字聯(lián)想法”,描繪詩句中的畫面。小學生的想象力實在讓人驚嘆,一組又一組精美的語句,讓兩首詩的意象一點點豐富起來。經(jīng)過這樣的想象,古詩不再是干澀的、生硬刻板的翻譯,而是包含了聲音、形態(tài)、顏色、語言等一系列豐富的畫面。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僅僅做示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diào)動起來,自學、自寫、自悟,通過體驗、想象,讓詩中豐富的情與景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里。
綜上所述,古詩教學要抓住古詩自身的特點,通過結合自身經(jīng)歷的聯(lián)想,和抓住關鍵字的想象,引導學生想開來、說起來,形成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變教師講解的課堂為學生自主探究、自學自悟的課堂,從根本上喚起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主動性,打好詩詞基礎,也讓小學古詩的教學更有效、更有用、更有趣。
注 釋
①百度百科“聯(lián)想”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②百度百科“想象”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參考文獻
[1]徐林祥.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4.
[2]周一貫.小學語文文體教學大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