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與寫作是初中語文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分離的現(xiàn)象依然十分普遍。讀寫結合是基本的語文教學方式,也是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初中語文以讀促寫的有效途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研讀文本,積累寫作素材;二是深悟文本,學會作文立意;三是依托文本,學習表達技巧。
【關鍵詞】讀寫結合;閱讀教學;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雙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敝丶壗處熡嘤吵闭J為:“閱讀中的讀與寫是‘與生俱來的依存關系,語文教學的最為明顯的本質的特點就是讀寫結合?!睂τ谡n標提出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并未得到有效實施,讀寫分離的情況相當普遍。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賞析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充分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知識,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以讀促寫的主要途徑有三種:
一、研讀文本,積累寫作素材
教育部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均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有的文本語言優(yōu)美,如朱自清的《春》、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有的文本情感真摯,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朱自清的《背影》;有的文本耐人尋味,如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文本給人知識,如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有的文本讓人明理,如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上這些都是寫作的好材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文本,積累寫作素材。
挖掘文本時,可以引導學生按照“美景”“愛心”“修養(yǎng)” “求知”“尊師”“奮斗”等主題分類概括。例如“愛心”可以進一步分為:熱愛祖國的赤子之情,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熱愛家鄉(xiāng)的游子之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關注人類苦難的博愛精神,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親人間的濃濃親情,如莫懷戚的《散步》等。
挖掘這些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寫作素材庫,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洞察能力。學生寫作時,巧妙化用文本素材,可以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富有文采。
二、深悟文本,學會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旨。古人云:“意猶帥也?!敝髦际俏恼碌撵`魂,直接決定著文章思想境界的高下。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立意,都是值得學生借鑒學習的,充分體現(xiàn)了教材編者“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從《詩經(jīng)》到唐詩,從《春秋》到《儒林外史》,從魯迅到舒婷,從莎士比亞到聶魯達,每一位作者都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每一篇文章都充滿正能量。閱讀文本,與這些大師進行心靈的對話,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文情懷。例如,從《望岳》中,可以領略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從《秋天的懷念》中,可以體悟到偉大的母愛;從《濟南的冬天》中,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美好。
文本的主旨為學生寫作時的立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事實上,任何一個作文題目,都能從文本中借鑒立意方法。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學會作文立意。
如何引導學生向文本學習立意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聯(lián)想與遷移。
所謂“聯(lián)想”,是指學生在拿到作文題目時,要根據(jù)題目類型聯(lián)想到學過的課文。例如,遇到寫景類作文要能聯(lián)想到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和劉湛秋的《雨的四季》;遇到親情類作文要能聯(lián)想到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莫懷戚的《散步》和泰戈爾的《金色花》;遇到動物類作文要能聯(lián)想
到鄭振鐸的《貓》、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和蒲松齡
的《狼》;遇到寫人記事類作文要能聯(lián)想到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楊絳的《老王》和李森祥的《臺階》;遇到游記類作文要能聯(lián)想到梁衡的《壺口瀑布》、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和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
所謂“遷移”,是指學生能把課文的立意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譬如,寫景類作文如何立意?學生可以借鑒朱自清的《春》,通過寫景來抒情,作者依次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充分表現(xiàn)了春的美好可愛、生機勃勃,從而抒發(fā)了對春的熱愛贊美之情。再如,寫親情類作文,學生可以借鑒朱自清的《背影》,選取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表現(xiàn)濃濃的父愛。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父母有什么難忘的細節(jié)令你感受到了他們的摯愛?或許是天冷時為你到校送衣服時的眼神,或許是放學時在校門口守望你的身影,或許是在你伏案學習時悄悄放在書桌上的一杯牛奶……這樣,學生自然就會為自己的作文立意了。
三、依托文本,學習表達技巧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多為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篇目,其寫作方法值得學生認真學習并運用。筆者對這套教材做了系統(tǒng)梳理,共總結出以下二十種寫作技巧:
1.朱自清的《春》的寫景技巧。
2.莫懷戚的《散步》的以小見大的寫法。
3.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的對比手法。
4.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聯(lián)想和想象。
5.光未然的《黃河頌》的抒情方式。
6.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欲揚先抑的寫法。
7.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的首尾呼應。
8.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聞寫法。
9.茅盾的《白楊禮贊》的象征手法。
10.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的說明文寫法。
11.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的演講詞寫法。
12.梁衡的《壺口瀑布》的游記寫法。
13.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議論文寫法。
14.魯迅的《故鄉(xiāng)》的記敘順序。
15.魯迅的《故鄉(xiāng)》的人物描寫。
16.曹文軒的《孤獨之旅》的環(huán)境描寫。
17.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駁論文寫法。
18.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的詩歌寫法。
19.劉禹錫的《陋室銘》的托物言志。
20.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
對于以上寫法技巧,我們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加以梳理。其中大部分寫法可以進行隨文寫作訓練,讓學生在練筆中掌握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如果只梳理不訓練,往往就是紙上談兵。例如,魯迅的《故鄉(xiāng)》對楊二嫂的外貌描寫極為傳神: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這段描寫巧用比喻,抓住了人物“瘦”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這段話,體會到描寫人物外貌要抓住特征的寫法,并讓學生現(xiàn)場描寫一位同學的外貌,不寫名字,讓大家判斷寫的是誰,由此培養(yǎng)學生抓住特征描寫人物外貌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單純地分析文本,而是要有讀寫結合的教學思想,以讀促寫,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寫作知識和進行作文訓練。以讀促寫巧妙地讓文本成為學生寫作的后花園,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此同時,隨文寫作還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余映潮.余映潮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方法研究。課題編號:JCJYB17011702)
作者簡介:陳曉東,1976年生,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花園中心學校語文教研組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2015年河南省中學語文優(yōu)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豫人名師工作室成員。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