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招娣
【摘要】小學生閱讀名著往往只停留在“淺碎滑行”的層面上,而沒有真正地對名著進行“深度耕犁”。教師可以運用深層潛入、分析比較、動態(tài)表現(xiàn)等“名著深讀”的策略,引領學生“沉潛”到名著中,以此獲得經(jīng)典文化的浸潤,提升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名著深讀? ?內涵? ?意義? ?實踐路徑
近年來,隨著“振興閱讀” “真閱讀工程”的實施、推進,我們的課外閱讀天地更加開闊。但是,仍有不少學生對課外閱讀書目特別是名著閱讀還停留在“淺碎滑行”上,沒有潛下心來,以智慧為“犁”,去往名著的深處“耕耘”。筆者認為,只有“名著深讀”,才能化解兒童名著閱讀“膚淺化”的處境,才能為提高兒童的文學素養(yǎng)提供有效的支點。所謂“名著深讀”,就是以提升學識修養(yǎng)和理論思維為目的,對文本蘊含的思想、知識、智慧、情感及其藝術韻致乃至語言品位進行體悟的進程,是讀者與作者心與心之間的深入溝通。筆者立足兒童立場,結合“深度閱讀”的教學理論,探索出促進兒童“名著深讀”的實踐路徑,使兒童在獲得深厚課外知識的同時,也能增加閱讀的深度。
一、歸納:讓知識走向深厚
閱讀名著是以增進學生文本理解、獲得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的,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的閱讀。在高年段的名著閱讀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如寫法上相似、主人公相同、內容相通等方面,搜集不同的文章或名著片段,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組塊”,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如閱讀《三打白骨精》時,圍繞“四大名著中有許多含有‘三的故事”這一主題,我們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四大名著中還有哪些含有“三”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學生內心對名著的體驗也就變得更為豐富了。
高年級的學生雖然都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默讀的習慣,但我們仍可以進行“可視化”的操作,就是將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的信息以目錄、表格、卡片等形式立體、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將名著中的故事情節(jié)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是圖解式引導的一種方式。在交流《三打白骨精》的過程中,筆者借助表格(如下表),引導學生用精練的語言來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以表格為支架,能集中呈現(xiàn)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表現(xiàn)。經(jīng)歷“深入閱讀——繪制表格——提煉語言——填寫表格——比較分析”這一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后,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和概括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在閱讀名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人物故事、全面評價人物的基礎上,為書中的人物設計“人物名片”,以展示名著中的人物風采。閱讀《西游記》時,筆者指導學生用名片的形式來概括、評價主要人物形象。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系列人物名片,從“單一”走向“多面”,從“個體”走向“類群”。
二、比較:讓思維走向深刻
比較的過程也是兒童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的過程。比較閱讀的一般流程是:選取文本,確定比較點→分析比較,感悟異同→總結梳理,引向課外。在閱讀名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恰當?shù)剡\用比較的方法,從題材、人物的不同故事、不同故事的相同寫法、主人公的不同特點等方面來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在閱讀上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游記》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說,它以神奇的想象、極度的夸張穿越時空,打通神、人、物的界限,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閱讀《西游記》時,可以將它同另一本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來進行比較。在對題材的比較、分析中,學生會更準確地把握神魔小說的特點。
《西游記》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這些人物各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主人公進行對比分析,去了解唐僧的慈悲為懷、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豬八戒的好吃懶做、沙和尚的任勞任怨。此外,還可以將與人物有關的故事進行整合,以分析人物不同方面的特點。如豬八戒,他雖然有時貪生怕死,但他也有勇敢的一面;他雖然總鬧著分行李,讓大家各自散伙,但也沒有真正離開取經(jīng)團隊……這些都表現(xiàn)了人物“矛盾體”的特點,我們要讓學生從不同人物、人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較閱讀中,體會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許多小說中的故事并不相同,但是有時寫法卻是相同的。如四大名著中有許多含有“三”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采用了反復敘事的寫法。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類比閱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在對比閱讀《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后,你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故事的共同點嗎?
生:這兩個故事都寫了主人公經(jīng)過三次努力才獲得成功。
師:這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反復敘事的寫法。你能結合對這兩則故事的對比分析來說一說嗎?
生:在敘述方式上有變化。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雖然都是“打”,但是第一次是“劈臉一棒”,第二次是“當頭一棒”,第三次是“一棒打死”。
生: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是“禮借”,結果被扇飛;第二次是“逼借”,結果借到的是“假扇”;第三次“用計施騙”,結果借得真扇。三次借芭蕉扇,借的方式和結果各不相同,讓故事情節(jié)顯得不重復而又能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師:你們分析得很有道理,看來只要故事情節(jié)富于變化,反復敘事也不會讓人產生重復的感覺。那么,作者為什么不寫他們一次成功,而非要寫三次呢?
生:敘述方式的巧妙變化,可以讓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逐層推進。而且“三打”“三顧”既符合事情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滿足了讀者的閱讀胃口。
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分析比較——學習寫法——遷移仿寫”的過程中,不僅對反復敘事這種寫法有了深刻的體會,而且還能體會到這種寫法的作用。
在《西游記》中有許多妖怪,這些妖怪的來歷各不相同,結果也是大相徑庭的。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妖怪的結局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從對妖怪結局的分析,上升到對小說主題的把握,從而提升了學生思維的精準性、嚴密性和靈活性。
三、表現(xiàn):讓閱讀走向創(chuàng)意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認為語文教育應該從實用、應試為主導的外部動力學回歸到精神、素養(yǎng)和言語生命需要為主導的內部動力學。就名著閱讀而言,也要讓學生從簡單的、碎片化的知識獲取的“小徑”中走出來,進入到立體的、體系化的素養(yǎng)提高的“康莊大道”上來。
1.以講故事為“轉換器”。
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書面閱讀,將優(yōu)美豐富的書面語言“融入”口語交流中,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素質。這個優(yōu)化,有以下兩個抓手:一是“外引”,即由內而外激發(fā)學生的口語表達潛能;二是“內滲”,即由外而內將書面語言元素“滲入”到學生的語言體系中去。而講述名著中的精彩故事,便是實現(xiàn)“外引”與“內滲”雙重效能的有效言語活動。《西游記》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教師可以在班級舉辦“精彩故事我來講”“我最喜愛的西游故事”等活動,讓學生的“小宇宙”爆發(fā)起來,把故事講好。
2.以課本劇為“體驗器”。
課本劇,在教學的視角下是課文之“變式”,在文學的視角下則是“戲劇”。以戲劇形式來呈現(xiàn)閱讀成果,其意義不僅是文本解讀,也是對語言文字外延、內涵更完整的把握,更立體的展現(xiàn),它是聲與情、言與意的相融共生。在名著閱讀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西游記》中的精彩故事改編成課本劇。在這個編排、表演的過程中,飽含著學生獨特的創(chuàng)意,凝聚著學生多元的智慧。首先,在表演中,學生加入了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語”元素,來主動呈現(xiàn)自己對故事的獨特理解,使學生在這些特殊理解方式中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其次,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智慧與智慧碰撞,思想與思想交流,性情與性情磨合,他們在最大限度上達到了默契,真正體會到了“眾手澆開表演花”的成就感。在表演課本劇的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元素無處不在,正是這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讓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
3.以連環(huán)畫為“創(chuàng)生器”。
連環(huán)畫是由多幅畫面連續(xù)講述一個故事的繪畫形式,主要分為文字和圖畫兩個部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西游記》中的精彩故事改編成連環(huán)畫,既有助于學生復述,也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能力。在制作連環(huán)畫的時候,教師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指導:(1)找出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2)抓住主要情節(jié)中的關鍵內容;(3)每個情節(jié)段落配上相應的畫面并設計出文字的位置;(4)設計出連環(huán)畫的封面。當學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班級內開辟一角,用來張貼學生創(chuàng)作的精美連環(huán)畫,或者舉辦“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展”,讓學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空間的發(fā)揮。
實踐證明,歸納式、比較式、表現(xiàn)式等“名著閱讀”的實踐路徑,提升了學生名著閱讀的品味,使學生的生命得到了文化經(jīng)典的深度滋潤,獲得了受益終身的閱讀力,提高了閱讀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和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