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本文從讓學生親身體驗、設計思辨性問題、運用案例、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四個方面闡述對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yǎng);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03
隨著經(jīng)濟、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與社會生活的變化,國際上許多國家認為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應試教育已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只有“核心素養(yǎng)體系”才能適應個人的終身發(fā)展,才能促進社會發(fā)展。同時,黨的十九大也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國學生應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那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筆者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一、親身體驗,引領學生政治認同
我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領學生的政治認同,我們?nèi)绻诮虒W中僅僅依靠強制性的灌輸、說教、單純的知識講授,無法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贊同和認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庇H身體驗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真切感受,對提升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fā)相應的道德情感起著積極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我在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贊同和認可。例如在教學“財政及其作用”這一內(nèi)容時,只是照本宣科,學生無法深刻認識財政的作用。筆者帶領學生參觀我縣動車站(建寧縣北),了解我縣動車的通車情況,同時請動車站所在的鄉(xiāng)政府領導人員介紹我縣動車通車的過程以及該項目的投資情況(投資總額7700萬元)。聽完介紹后筆者讓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1)我縣動車通車投資的7700萬元由誰投入?依靠個人和企業(yè)來建設可能嗎?(2)這7700萬元是怎么來的?(3)我縣動車通車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好處?(4)國家的錢是否只用于交通設施方面,還有其他方面嗎?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學生認識到:財政的主要來源是稅收,財政支出除了用于經(jīng)濟建設,還用于科教文衛(wèi)、社會保障、國防等方面,我縣動車通車改變了我縣交通閉塞的狀況,極大方便了我縣人民的生活出行,也給建寧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明白了財政在人民生活、經(jīng)濟發(fā)展(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優(yōu)化配置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學生通過鮮活的事例和親身體驗,真切感受到財政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認同我國的財稅政策,升華了學生的政治認同。
二、設計思辨性問題,引發(fā)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指的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qū)€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思辨性問題就是圍繞一個中心或主題展開分析、推理、判斷、辨別活動的問題。思辨性問題具有共鳴性、矛盾性、思維性、深刻性、批判性等特點。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chuàng)設思辨性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領悟知識,學會科學地分析和看待事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在教學“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向?qū)W生提出了與他們密切相關的“學生該不該帶手機進校園”這一思辨性問題,此時,學生討論激烈。有些同學認為:應該。帶手機進校園有利于放學后方便我們與家長聯(lián)系,有利于查閱資料,幫助我們解決學習問題。有些同學認為:不應該。帶手機雖方便我們與家長聯(lián)系,查閱資料。但有時經(jīng)不起手機的誘惑,上課會玩微信、游戲、看小說,甚至考試時用手機作弊等,影響我們的學習。學生通過對這一思辨性問題的討論、分析,對手機有了正確認識,明白“手機是一把利弊并存的雙刃劍”,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事事有矛盾”,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才能對事物作出科學地分析,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再如,在教學“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播放了一段有關“江西上饒市3名中學生放學回家路上扶摔倒老奶奶反被訛10萬元”的視頻,并向?qū)W生提出“面對老人摔倒,我們該不該扶”這一思辨性問題。一方面,扶起老人,擔心被訛,見義勇為反成了惹禍上身;另一方面,不扶違背良知,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面對這一兩難選擇,學生需要冷靜思考,科學分析這兩種行為的利弊得失,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三、運用案例,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案例具有真實性、故事性、戲劇性、意義未盡性等特點。法律知識、法律條文晦澀、枯燥。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機械地說教,教學目標難以實現(xiàn)。教師如果能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運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教學,以案說法,不僅能使枯燥、晦澀的法律知識趣味化、具體化,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探索法律知識,在感知感悟中增強法治觀念,提升法治意識。例如,在教學“正確金錢觀”時,關于如何對待金錢?如何獲得金錢?筆者向?qū)W生介紹了我縣的一個真實案例:我縣陳某某大學畢業(yè)后在廈門工作,靠自己打拼創(chuàng)辦了一個小公司,在廈門買起了房子,小日子過得不錯。后來,陳某某更為發(fā)達了,不僅在廈門又買了一套房子,同時還買了寶馬,并雇了一位司機為他開車,據(jù)陳某某介紹這位司機從他這兒賺了一百多萬,同學個個夸他能干,父母為他驕傲。然而,不久之后卻傳來陳某某被浙江警方逮捕的消息,36歲的陳某某被浙江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罪名是:網(wǎng)上詐騙(數(shù)額達上千萬元)。聽完此案例后學生不禁感嘆:雖然貨幣在一定意義上是財富的象征,但應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獲取,正可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今日說法”“經(jīng)濟與法”等法治視頻節(jié)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公共參與是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的必然結果和落腳點,更是新一輪課改的題中之意。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第一課堂而言的。它是第一課堂的補充與延伸。它包括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兩種形式?!熬ǖ哪康脑谟趹谩?,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大課堂,有利于將第一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各種能力,陶冶性情,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第二課堂是素質(zhì)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做一個有擔當?shù)墓瘢P者課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在教學“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這一內(nèi)容時,課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有關“學校收費問題”的模擬聽證會的課外活動。首先,讓學生確定聽證會的主題,其次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第一組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員,調(diào)查本地教育資源的現(xiàn)狀,并對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作出說明;第二組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協(xié)委員,了解一些不盡合理的現(xiàn)狀并發(fā)表見解,提出建議;第三組代表不同階層的學生家長,從家庭收入,對子女的期望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四組代表校方,從學校的管理,經(jīng)費開支等方面發(fā)表意見。再次各小組整理好資料并推薦代表陳述觀點,最后主持人總結。通過此次活動,學生明白聽證會的過程與程序,提高了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信心,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再如在上“民主管理——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內(nèi)容時,筆者課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當?shù)鼐游瘯樯鐓^(qū)出黑板報,參與社區(qū)衛(wèi)生和綠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從中體驗民主管理的意義和價值,在民主實踐中增強和提高學生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diào)查、研究性學習、參加公益勞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等,讓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過程中鍛煉與提升公共參與的能力。
總之,羅馬并非一日建成,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周愛紅.以“情”點燃“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明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
[2]姜梅,危顯寶.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4).? ? ?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連麗華(1972— ),女,福建建寧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