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林
王權(一八二二——一九零五),字心如,號笠云,清代鞏昌府伏羌縣(今甘肅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舉人,是晚清隴右著名學者和詩人。歷官甘肅文縣教諭,陜西延長、興平、富平知縣。曾掌教甘肅文昌、天水、正興、興文諸書院。一生為官清廉,政績卓越,造福一方百姓,當時的陜甘總督左宗棠評價曰:『伏羌王權,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為陜甘第一』其師陳世熔贈詩有云:『筆下有風云,眼底無富貴。肝膽真吾徒,文學亦高第。百代有良史,獨行子當置?!挥谄鋵W問人品評價甚高。李鼎文先生認為其是甘肅舊學之殿軍。著有《輿地辨同》《辨同錄》《典昉》《詁剩》《童雅》《炳燭雜志》《笠云山房詩集》《笠云山房文集》《秦州直隸州新志》(與任其昌合編)等。其詩主要載于《笠云山房詩集》。民國修《秦州直隸州新志續(xù)編》中用:『古文胎息韓柳;詩亦瑯瑯唐音?!粊碓u說王權的詩文。任其昌在《書心如集》中記載的『勢捷生廉悍,神來動激昂』也是對王權詩鏗鏘有力這一特點的總結,與『詩亦瑯瑯唐音』有異曲同工之妙。錢仲聯《道咸詩壇點將錄》謂王權《憤詩》和《挽林文忠公》,堪稱『詩史』。王權一門三代六舉人,足見書香之盛。關于先生詩歌,所存約有六百余首,此處再不贅敘。而先生楹聯亦頗為精深,堪稱高手,至今尚未引起學界應有的關注。下面試舉所存三十余副,以窺斑見豹。
挽李云章聯:
絕學久相推,經既稱神,史兼號圣,奈林立契闊,噩耗忽傳,行矣故人,柱下一龍今化去;
先生原未死,教敷河右,名滿關中,況庭授淵源,佳兒繼起,勖哉前路,云間雙鳳佇飛騰。
注:史載老子曾為周柱下史,后以『柱下』為老子或老子《道德經》的代稱。
李云章,即李銘漢(一八零九——一八九一),甘肅武威人,與王權為知交。子李于楷,光緒二十一年進士,領銜具草《請廢馬關條約呈文》,名重當時,甘肅武威張澍名于嘉道間,李氏父子為后來人也。李銘漢博通經史,才華出眾。對于天文、歷算、輿地、兵農、音韻、訓詁、史學皆有研究。晚年主講涼州雍涼書院、甘州甘泉書院。致力于教授生徒,著書立說。著作有《續(xù)通鑒紀事本末》《爾雅聲類》《說文諧聲表》《日知齋詩稿》等。
此聯為馬蹄格,挽摯友李云章先生,上聯:『經既稱神,史兼號圣』是對先生為往圣繼絕學一生的肯定。作為人中之龍,化去無存,令作者無限感傷。回過頭來,作者又以充滿希望的筆調說『先生原未死』他『教敷河右,名滿關中,況庭授淵源,佳兒繼起』自會千秋不朽。讀罷此聯,給人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觸。儒家教人自強不息,于此聯即可知之。
挽任士言先生聯:
士尊模范,官奉典型,俄遭國步傷心,隕宿光猶還北極;
君赴蓬萊,我嬰沉疴,轉盼泉途握手,長號聲豈慟西臺。
注:國步,指國家的命運。西臺,臺名,宋謝翱哭文天祥處,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南富春山。
任其昌(一八三零——一九零零),字士言,甘肅秦州(今天水市秦城區(qū))人。幼年喪父,『家貧粗極不繼』,但他『年少聰慧,嗜讀不輟』,于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考取進士,授戶部主事。腐朽晚清的內患外憂、世態(tài)炎涼使得任其昌毅然放棄仕途可能帶給他個人的富貴榮華,于同治十三年(一八七三),『告假歸里』奉母回到家鄉(xiāng),從此開始了他達三十年『躬行為本』,弟子遍及隴右的寫作、教育、教書生涯。他和王權為摯交,曾合編《秦州直隸州新志》。光緒庚子年(一九零零),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失守,消息徑至天水,時任其昌長子任承允任京官,音訊俱無,任其昌憂國傷時,又思念兒孫,遂病臥床榻,在生命的最后一時浮思連翩,手書《病中留別親友詩》(一首)和《自挽詩》(兩首)后,拋筆而逝,終年七十一歲。其中《自挽詩》作為他生命的絕唱和對家國的牽念、眷顧和憂感而流芳后世,詩曰:飛雨流云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可憐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五兵。······王權挽聯正是此時所寫,充滿哀痛之情。
此聯為多句聯鶴步格,撰此聯時作者已年高八十,且身患重病。然而國家的淪落,摯友的逝去,給他撕心裂肺的痛楚,『長號聲豈慟西臺』。
挽魏仰齋先生聯:
生前君似誰,四十年言矩行規(guī),可師可友;
身后得何物,兩三卷殘文剩稿,遺子遺孫。
魏觀象,字仰齋。清同光時期伏羌人,善詩文。詩多激憤之聲,終以不遇卒,高壽八十四歲。王權有《隴上詩人魏仰齋》傳文。先生一生致力教育,造就頗多。有暇,則與后進同好詩酒聚談,砥礪學行。觀此聯即知仰齋之人品學識,更可看出與王權先生交情之深厚。上下兩聯皆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道出仰齋先生『四十年言矩行規(guī),可師可友』的高潔人品以及『兩三卷殘文剩稿,遺子遺孫』的清廉家風。此聯為多句聯龍行格。
挽魏禮齋先生聯:
品概與了翁伯仲,晚歲秉鐸白亭,俾西涼髦士,衣德紹聞,尚謳詠鶴山教澤;
學規(guī)為后輩津梁,昔年讀經絳帳,遵東魯雅言,培材育俊,誰遹承鹿洞薪傳。
注:白亭,咸陽境內古地名。鶴山指魏了翁。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南宋著名理學家。鹿洞指白鹿洞,宋朱熹講學處。
據考,魏禮齋應為清代伏羌廩貢魏詩,曾任訓導。禮齋先生秉鐸白亭,培材育俊,『品概與了翁伯仲』,『學規(guī)為后輩津梁』,于此聯即可知之。此聯為多句聯鶴步格。
挽任老太夫人聯:
懿訓成三雋,長魁黌序,少冠秋曹,家世更稱孫耀祖;
春暉近百齡,階晉紫泥,芳流彤史,鄉(xiāng)邦爭頌女宗師。
注:雋同『俊』。秋曹,刑部的別稱。紫泥指印泥,古人書函用泥封,并戳印以為憑信,漢天子用紫泥,故紫泥亦指詔書。
據考,任老太夫人應為伏羌進士刑部主事任廷飏先生之母。此不贅敘?!很灿枴粚Α捍簳煛弧喝h』對『百齡』『長魁黌序』自對『少冠秋曹』『階晉紫泥』自對『芳流彤史』,上聯寫出懿訓之功,下聯寫出福德之報。令人回味。
大閫范毛母張?zhí)染酥却髴c:
八秩競稱觴,欣看兩世克家,后銳囊錐成穎士;
重幃親授硯,行見百齡衍算,更將詩傳付昆孫。
題楊老伯祝壽并娶孫媳聯:
四知分侶聞,西楊清德薰桑梓;
八秩添鶴算,南極余輝映桂蘭。
以上兩聯同為祝賀聯,輕松道來,妙對天成,充滿喜慶氣息。
贈武山令親家聯:
問叟何能,帶三分拙氣,福于是,壽于是,彰令名于是;
教子有道,抱一卷孝經,學亦佳,仕亦佳,務農業(yè)亦佳。
此聯為贈親家翁所題,句式獨特新穎,頗含哲理。道出『帶三分拙氣』方能有福有壽彰令名,『抱一卷孝經』方能學佳仕佳務農業(yè)亦佳的道理。
題安氏白角姑聯:
仙廟延蒲澗,七十載冰清玉骨,獨支圮廈,兩撫孤孩,有光李氏文姬傳;
養(yǎng)堂矗渭濱,千百年濡露凄霜,山薦馥蘭,水羞潔藻,不著唐家圣女祠。
注:安氏白角姑乃甘谷明代增生安乾一之女。傅娣姪事俱載《伏羌縣志》,鞏建豐先生贈以『志堅金石』匾額,邑令楊芳燦建以坊,額曰『孝義可風』,通渭牛樹梅先生采入《聞善錄》。此聯意蘊深沉,筆調高邁,讀罷對安氏白角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贈吳母姚孺人聯:
嘗膽自藐,孤嬛勞半生,斫樸涂丹,遺子書田如杜孟;
觀型得賢,繼室經十載,斷機銼薦,有兒器宇儷吳融。
注:杜孟,宋代普州(今四川安岳)人,早年曾讀于太學,因不滿蔡京、童貫專權而憤然歸鄉(xiāng)。后入仕,官至尚書,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愛民如子,受到好評;盡心于國事,忠于皇帝,并疾惡如仇,公正無私。在治家方面,嚴格教育子孫,把『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作為治家格言,故人稱其家族為『寶田杜氏』。
銼薦,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陶侃家貧,冬日客至,無以招待。侃母湛氏遂切褥草喂客馬,剪發(fā)出賣以置菜肴,一時傳為美談。后人因以『銼薦』喻婦人賢明。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贈節(jié)孝李孺人聯:
禮法由太原內訓,三十載蓼境備嘗,課子尚余熊膽在;
儉慈本老氏宗傳,五千言萱幃親授,克家果見鳳毛鶱。
以上兩聯為贈德行突出之孺人聯,用典頗多,語句鏗鏘,啟人深思。王權先生曾撰有《興平仕女續(xù)志》,對婦德突出之人表彰不遺余力,中國有『孟母』『岳母』『歐陽母』,然后才有亞圣孟子、名將岳飛、名臣歐陽修。
贈王堯夫聯:
敦行與煉金等粹,罄產恤孤,穀貽剩有書田在;
行術分慧鏡余光,牖明卻障,藥草兼徵內學通。
此聯為題贈聯,上下兩聯道出了王堯夫罄產恤孤、牖明卻障,術精行敦的感人高望,令人敬仰。
挽陜西興平貢生張伯良先生:
種德不須官,減賦賑饑,澤覃珂里歡童叟;
余慶如握券,經文緯武,兆葉金鈞昌子孫。
此聯以『種德不須官』為核心思想,道出造福黎民,自會子孫昌盛的因果真諦。
題任其昌綠野書齋聯:
寓公本朱圉山樵,羈九載不歸,祗應林花笑我;
前舍有綠野書室,孰十年夙好,應教煙景留人。
此聯富有詩情詞韻,令人回味無窮。灑脫的語言背后道出的是與任其昌先生深厚的友誼。
天門山泰山廟正殿聯:
云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
理大物博,祖陽氣之發(fā)東方。
注:天門山,伏羌城南名山,上有泰山廟,原為北宋仁宗時建筑。此聯近年為有心人根據舊版摹寫磚刻于泰山廟山門兩側。何年何人撰,何年何人書,都很清楚,撰者為王權先生。但又有資料說此聯為清代趙翼所撰,《檐曝雜記》有載。學術公案,俟后再考。
書齋聯:
舊雨客重來,砌竹共吟花共語;
清宵琴罷去,畫圖如響月如聲。
此聯意境超邁,想象奇特,句式悠揚,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自題鹿鳴宴三副:
晉銜叨忝陪鹓侶;
宴客深慚赴鹿鳴。
貺儀優(yōu)渥勞嘉客;
趨拜艱難恕老夫。
倚門竹翠勞嘉客;
隔院鶯聲報早春。
以上三副為作者八十多歲時,面對恩賜『鹿鳴宴』不能赴宴時所撰的感慨之聯。
娶媳楹聯:
八旬才了婚兒愿;
七夕還追渡漢期。
完婚對聯:
紅鸞值日香輿到;
紫氣臨門上客來。
春聯:
自有詩書增道氣;
也憑花酒健年華。
滿床書卷當頤養(yǎng);
掛壁輿圖抵壯游。
以上四副為婚慶聯或春節(jié)聯,語句簡約,充滿乾健自強之意。
馬嵬坡貴妃祠聯:
梨花院落游仙夢;
桐葉階前望帝心。
題天水玉泉觀李白杜甫殿楹聯:
巖洞三間參佛座;
詩壇千古兩仙人。
題天水伏羲廟楹聯:
幾樹寒濤髯叟健;
一亭涼月羽仙歸。
以上三副為祠廟聯,作者緊貼祠廟各自特有的人物或事跡,用洗練的句子嫻熟地道來,令人耳目一新。
縱觀以上楹聯,我們可以看出王權先生楹聯的特點:一、擅長多分句長聯,對長聯能夠駕輕就熟,信手而成;二、聯中用典較多,內蘊深厚;三、楹聯思想始終貫穿著儒家理念;四、祠廟聯多為儒家先賢或儒道共尊之神而題;五、楹聯中題贈類多表彰節(jié)義婦女,宏揚婦德思想;六、挽聯多為知己摯交而作,毫無做作,充滿真情實感;七、楹聯中多有哲理思想,啟人深思,導人為善;八、楹聯對仗工穩(wěn),句式多樣而不單調,意象超邁,胸襟開闊。作為楹聯高手,又輾轉任職多地,先生楹聯作品當時一定很多。但就像他的其他詩文一樣,隨著歷史的變遷,大多散佚無存。所能留存至今者,已是鳳毛麟角,彌為珍貴。雖然如此,但我們依舊能從這幸存的一些楹聯作品中窺斑見豹地感受到王權先生在楹聯藝術方面精深的造詣。
(741200甘肅省甘谷縣人社局勞務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