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濟陽 劉婷 王靖 許嘉玥 徐雯雯
摘? 要:金庸是中國武俠小說界的泰斗?!帮w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描繪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金氏江湖。小說中使用了大量的宗教因素,提升了審美價值。本文主要從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現(xiàn)狀、小說中的宗教種類、宗教因素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關(guān)系等幾個方面分析宗教因素的化用。
關(guān)鍵詞:宗教因素;金庸武俠小說;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01
一、引言
金庸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在中國家喻戶曉并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遠揚海外,正所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并先后被拍攝成百余部影視作品。
其小說能夠引人入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金庸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巧妙化用。傳統(tǒng)詩詞、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諸多傳統(tǒng)文化中,宗教因素是一個極其重要、極具代表性的元素,金庸對宗教因素的化用提升了其武俠小說的審美價值。
目前大陸學界對于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的角度較多,方法較廣,集中在思想內(nèi)涵、藝術(shù)手法、文化內(nèi)涵、敘事學、文學史等多個角度。但其中將宗教因素與金庸武俠小說相結(jié)合進行研究的論文則相對較少,甚至很多時候只能從傳統(tǒng)文化與金庸小說研究的論文中間接地看到學界對宗教因素與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
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宗教種類
在金庸武俠小說之中,宗教因素豐富,總體來說共涉及道教、佛教和明教三種。
道教是傳承悠久的中國本土宗教,在小說中占據(jù)了較大比重。道教,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基本教義有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道教文化在小說中表現(xiàn)得極為顯著的一個方面是其與武功的融合。小說中很多武功招式名稱便是來自于道家著作,如“北冥神功”、“庖丁解牛掌”等出自《莊子》。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道教門派與人物,道教門派有全真教、武當派、逍遙派等,人物則有王重陽、張三豐等。另外,金庸還采用了一種更巧妙的方式表現(xiàn)道家思想,即將道家哲理融入武功要義中。如《神雕俠侶》中關(guān)于重劍的描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御。這正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家哲學思想與武學完美融合的表現(xiàn)。
另一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的宗教是外來宗教佛教。佛教大約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紀,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所創(chuàng),秉承緣起論。小說中體現(xiàn)了很多佛教思想與文化,或是直接化用佛教典故;或是直接將佛教作為小說背景之一;或是體現(xiàn)在主角塑造上帶有佛教的影子。在《天龍八部》中,以情孽、復仇、爭權(quán)為三條主線來展開故事就體現(xiàn)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貪、癡、嗔”的佛教思想。而小說之中的佛教門派,人物與武功招式更是不勝其數(shù)。
此外,還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宗教就是明教。明教本名為摩尼教,形成于3世紀的波斯,唐朝時期得以傳播和發(fā)展,曾受到多次打壓,后吸取其他宗教思想化為明教。在金庸小說中,集中體現(xiàn)了明教思想與文化的是《倚天屠龍記》,明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是光明,或者說追求光明,小說不僅處處提及光明,例如光明頂、光明使者等,而且將追求光明的教義貫徹得十分有力。因其追求光明的教義,明教與其他對朝廷、凡塵俗事高高掛起的門派截然不同,他們立志去惡行善、拯救世人;在后期,堅決抗元的也是明教。
三、宗教因素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關(guān)系
金庸塑造了許多立體而經(jīng)典的人物,仔細去探究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都多少帶有宗教的影子。這些人物要么在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環(huán)境下長大,要么其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與某些宗教哲理相契合,亦或是這些人物的命運與經(jīng)歷表達了某種宗教哲理與思想。
首先,金庸武俠小說中存在著大量出身于各宗教門派的人物,如《天龍八部》中的玄慈,《倚天屠龍記》張三豐,《神雕俠侶》丘處機等等,這些人物的身上本身就帶有宗教的烙印。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至少是外在形象,都是在極力靠攏他們宗派的教義。較為經(jīng)典的是張三豐,他是一個典型的“道士”形象,他文武兼?zhèn)洌晕蛉砑暗兰覜_虛圓通之道,開創(chuàng)武當絕學。
其次,許多人物成長在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環(huán)境之中,其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段譽,他生活在以佛教為國教的大理,從小便受了佛戒,熟讀佛經(jīng)、深通佛理,入世時妄圖按照“王法”的準則、“佛理”的妙諦來生活。
再次,小說中還有另外兩類人格特征表現(xiàn)出宗教因素的人物,一類是他們的成長背景未曾受到宗教過大的影響卻也巧妙的契合了某些宗教思想,另一類是表現(xiàn)出了不局限于門派狹隘的教義回歸到更為廣闊思想的人物。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張無忌,相對而言受宗教影響并不大,但人格特征卻有著道家“無為”的深刻烙印。后者的代表人物則是楊過與小龍女,楊過離經(jīng)叛道、玩世不恭,小龍女則是仙子形象,暗含了寧靜淡然的心態(tài)。
此外,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安排與宗教也是脫不了干系的。主人公的最終歸宿常常是遠離紅塵,出家遁世。如南帝段皇爺、謝遜、蕭遠山等最終都皈依了佛門。《天龍八部》的大部分人物都暗含有一種佛教的“大悲”思想。蕭峰就是典型的代表,一生為恩仇所牽絆,最終自殺而亡。
還需要注意的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許多人物不是僅僅受一種宗教因素影響,往往受到多種宗教因素影響。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天龍八部》中的虛竹,他的內(nèi)在與外在、性格與命運都浸潤了宗教的影響,是“由佛入道”的人物代表。
四、結(jié)語
作為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泰斗,金庸通過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武俠小說的融合,特別是宗教因素的化用,構(gòu)建了自己獨特的武俠世界,塑造了一批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賦予了武俠小說全新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使小說自身價值提升,增加趣味性和審美效果,而且使其更加具有研究價值與教育意義[1]。
參考文獻:
[1]韓濟陽.論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藝術(shù)功用,《名作欣賞》,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