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近年來,高中語文課程重視“文化理解”教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在“應用·拓展”中明確提出“增強文化意識”“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課程目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是將“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部分,并將之貫徹、落實到語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水平等各個方面??梢哉f,融入“文化理解”教育的語文課程具有了文化的深度,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然而“文化理解”教育對于廣大語文教師而言,還顯得模糊甚或陌生?!拔幕斫狻钡拇_切含義是什么?有著怎樣的教育價值?語文課程中有哪些“文化理解”教育資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文化理解”教育?迄今為止,不但一線的語文教師對這些問題不甚了了,就連學術界也鮮有嚴謹探討和合理解答。本文嘗試從文化的本質入手,分析和回答這些問題,以拋磚引玉,求教大方。
一、“文化理解”的含義
要把握“文化理解”的含義,首先要準確把握“文化”的含義。迄今為止,對于“文化”概念的含義,學術界并未形成共識。美國文化學專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發(fā)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后給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由明確的或含蓄的行為模式和有關行為的模式構成。它通過符號來獲取和傳遞。它涵蓋該人群獨特的成就,包括在器物上的體現(xiàn)。文化的核心由傳統(tǒng)(即歷史上獲得的并經選擇傳下來的)思想,特別是其中所附的價值觀構成。”這個定義的合理之處在于,它揭示了文化是由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精神共同構成的統(tǒng)一體。其中,文化現(xiàn)象可能是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文化生產及文化產品,也可能是某文化共同體的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等;文化精神則主要指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核心思想理念、情感傾向、精神品格等。比如,特定地域的飲食習慣,當與該地域人們共同的生活態(tài)度甚至審美趣味相聯(lián)系時,才能稱之為飲食文化;否則,飲食習慣只是飲食習慣,而不是飲食文化。再如,當科學研究活動、科學研究成果與科學共同體的科學精神相聯(lián)系時,便是完整意義上的科學文化;否則,也是談不上科學文化的。
“文化”作為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精神統(tǒng)一體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文化理解”的實質是由表面的文化現(xiàn)象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拔幕斫狻卑ㄖ黧w對自身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深刻把握(也稱為文化反思),也包括主體對異文化合理性的領悟(即人類學的跨文化理解)?!拔幕斫狻鲍@得的是理性的文化洞見。這與文化熏陶使主體獲得感性的文化體驗是截然不同的。而一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的人,一定是既“入得其內”——經歷了民族文化的長期熏陶、浸潤,又“出得其中”——對民族文化以及各種外來文化給予理性的觀照,加以深刻的分析、比較、反思。換言之,文化熏陶與“文化理解”,對文化的感性體驗與理性洞見,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中語文課程“文化理解”教育的價值
“文化理解”教育就是引導學生理解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實質及其演化規(guī)律,以增強學生文化理解意識與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它既有立德樹人方面的一般價值,也有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獨特價值。
1.“文化理解”教育是落實文化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進而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我國現(xiàn)階段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標。而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是不能繞過“文化理解”的。首先是“文化理解”對文化自覺的重要性。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的趨向”。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lián)手發(fā)展的共處原則。”可見,對自己文化以及其他多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是文化自覺的前提條件。學生通過“文化理解”獲得的文化洞見,會逐漸沉淀、凝練成文化自覺。其次是“文化理解”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的獲得建立在文化自覺和對國家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只有經過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浸潤,進而輔以廣泛的文化比較和深刻的文化反思,才會形成堅定而理智的文化自信。未來,學生才可能卓有成效地參與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去。
2.“文化理解”教育也是對語文課程境界的必要提升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有人文教育的一面。到高中階段,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內容應當提升到“文化理解”的層次?!拔幕斫狻敝饕菍θ祟惖奈幕a及文化產品整體性或分領域的反思(或稱元認知),其抽象程度和概括程度更高,因而閱讀“文化理解”方面的文本或進行“文化理解”方面的思考和寫作,其難度更高??梢哉f,語文課程的“文化理解”教育對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文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文化理解”教育往往要求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和研究性寫作,開展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活動,這也會給語文課程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氣象。總之,“文化理解”教育的融入,可以使語文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都發(fā)生積極變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三、高中語文課程中的“文化理解”教育資源
高中語文課程中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理解”教育資源。這是語文課程開展“文化理解”教育不可或缺的依憑。
1.文化反思文本
文化反思文本是反思文化現(xiàn)象背后文化精神的各種文本。從文體上看,主要有論述類文化反思文本和文學類文化反思文本。論述類文化反思文本指闡釋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精神,論證關于文化精神的價值判斷、演化規(guī)律等的論著。它們有對民族文化的整體反思,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典選讀》選編的梁漱溟《論中國文化》概括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深蘊的民族品性,也有對特定領域文化的反思,如上述教材選編的劉知幾《直書》是對史學的反思——將“仗氣直書,不避強御”“肆情奮筆,無所阿容”作為史家理想境界,倡導中國史學的實錄精神。近年來,論述類文化反思文本頻繁出現(xiàn)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如2018年全國卷I論述類文本閱讀節(jié)選了楊國榮的《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文章論述了諸子之學及“新子學”的內在品格;再如2018年江蘇卷現(xiàn)代文閱讀節(jié)選了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希望》,文章剖析了中國彼時建筑設計背后的精神觀念,特別是對傳統(tǒng)及西方建筑設計風格的不同文化態(tài)度。這些文本都是很好的“文化理解”教育資源。通過閱讀這些文本,學生不僅可以汲取文本所闡釋、論證的文化精神,如《直書》中的史學觀,《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中國建筑的希望》中的文化觀,而且可以學習作者那種透過文化現(xiàn)象洞悉其本質的思維方法,增強“文化理解”的意識和能力。文學類文化反思文本,主要指以某種文化精神(如民族精神、國民性、集體無意識等)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它們往往以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為表,而以抽象的文化精神為里。這類文本代表性的有: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阿Q正傳》,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馮驥才先生的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等等。2018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Ⅱ文學類文本閱讀題選擇了老舍先生的小說《有聲電影》,小說以漫畫式的諷刺夸張筆法刻畫了一群小市民對有聲電影這種外來新奇事物所持的盲目趨從又漠視無知的矛盾態(tài)度,折射出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盛行的自卑而又自大、表面開放而實際保守的文化心理。閱讀這類文學作品,要以一定的文化理解意識和能力為前提。讀者需要以文化反思的視角解讀作品,才能深入把握作者借助文學形象所傳達的文化觀念或文化情懷。另一方面,閱讀理解這些作品,又會反過來增強讀者的文化理解力、反思力和批判力。
2.文化經典
作為“文化教育”資源的文化經典,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久不衰的,且對民族文化精神產生深遠影響、對民族文化現(xiàn)象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文化論著。它們雖然不直接對文化現(xiàn)象加以解釋,卻可作為學生理解文化現(xiàn)象的有力工具。這是因為文化經典中的很多思想觀念沉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層,不時隱現(xiàn)于不斷涌現(xiàn)、形態(tài)各異的文化現(xiàn)象中。當學生將文化經典中的思想觀念與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恰當?shù)芈?lián)系起來時,“文化理解”就發(fā)生了。這就是閱讀文化經典對于“文化理解”教育的價值。不過,從“文化理解”教育的視角看,僅僅選編文化經典供學生閱讀還不夠,還需要編寫導讀系統(tǒng),以提示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觀念或思想觀念體系。此外,輔以相關文化探究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文化經典的觀點解釋特定文化現(xiàn)象也非常必要。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典選讀》編寫的“儒道互補”單元,選編了《論語》《老子》《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不僅概括性地介紹了儒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更設置了相關的文化探究任務:“儒家和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對于這種影響的認識和評價各不相同。比如經常有報道說中國人到國外求學、謀職,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而這與儒家強調禮讓謙和、道家強調無欲不爭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你認為是這樣的嗎?”這個任務引導學生用儒家和道家思想來解釋現(xiàn)代人的普遍心理,進而加以評價,是一個啟發(fā)學生運用文化經典理解文化現(xiàn)象,詮釋文化經典當下意義的好例子。
3.文化現(xiàn)象及其探究問題
文化現(xiàn)象及其探究問題指精選的文化現(xiàn)象及其相關的探究問題或任務。它們實際上就是文化精神有待探索和挖掘的文化現(xiàn)象。學生對這些文化現(xiàn)象開展問題探究學習,梳理、分析、比較這些文化現(xiàn)象,從而由表及里,揭示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或其演化的規(guī)律。由此,學生獲得“文化理解”的洞見,提升“文化理解”的意識和能力。根據(jù)文化現(xiàn)象的來源,這些資源可分為兩類。第一,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現(xiàn)象及相關的探究問題或實踐任務。文學作品記錄或反映著豐富的、有意味的文化現(xiàn)象。引導學生關注、梳理、剖析這些文化現(xiàn)象,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更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理解”能力。比如,要求學生“整理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李清照等古代著名詩人有關飲酒的詩句,剖析它們表達的獨特情懷,以及它們對于我國酒文化的深遠影響”的探究任務,就有利于學生以獨特的視角觀照詩人的精神世界,進而理解我國酒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歷史傳承。第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及相關的探究問題或實踐任務。比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列出的“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對社區(qū)的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生活演變等進行分析討論”,就屬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文化現(xiàn)象探究的任務。對現(xiàn)實生活中文化現(xiàn)象進行探究,意味著學生需要運用調查、訪談、資料搜集等方法獲取相關文化現(xiàn)象的信息,再對這些信息進行梳理分析,剖析其內蘊的文化精神及其演變。這既可以鍛煉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真實情境中的語文實踐能力,更是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直接歷練,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民俗文化》設置的“探究服飾文化”的任務:“張愛玲在《更衣記》中寫道:‘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服飾的形成與變化往往反映著時代和社會風俗的發(fā)展。查閱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老圖片,觀看反映那個時代生活、人們衣著的影視劇照,采訪周圍的中老年人,了解他們當年的穿著,包括衣服的款式、質地、色彩等,再考察現(xiàn)在人們的著裝,并進行比較研究。最后,寫一篇作文,最好附上有關穿著的照片?!边@個任務要求學生搜集、查閱相關圖片,進行采訪、觀察,進而分析、比較搜集到的信息,得出服飾文化發(fā)展演變的結論,并將其形之于文。
上述三類“文化理解”教育資源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語文考試中廣泛存在,但在突出“文化傳承與理解”課程目標的當下,還顯得數(shù)量偏少、編排零散。未來,教材編寫者及語文教師需要高度重視這方面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要有意識地從“文化理解”教育的角度選編閱讀材料、設計探究或實踐任務,還要注意使“文化理解方面的閱讀、探究或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與語文課程其他方面的內容相互呼應、相應交融,而又自成體系。
四、高中語文課程“文化理解”教育實施策略
對于教師而言,除了根據(jù)學情開發(fā)適宜的“文化理解”教育資源以外,更需要利用資源有效開展“文化理解”教育。
1.堅持以正確的文化觀為導向
無論是指導學生閱讀文化反思文本、文化經典,還是指導學生探究、闡釋文化現(xiàn)象,抑或是對學生的“文化理解”閱讀或探究加以評價,教師都必須以正確的文化觀為導向,以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批判與繼承、繼承與創(chuàng)造等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闭_的文化觀不僅是教師實施“文化理解”教育的基本依據(jù),也是教師實施“文化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師要在相關閱讀和探究活動中,用正確的文化觀影響學生,使之自主建構、形成正確的文化觀。
2.指導對文化反思文本的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閱讀不同于被動的接受性閱讀。它是在理解、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和評估,思考和回答諸如“作者的寫作目的或創(chuàng)作意圖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作者的觀點是否有充分的依據(jù)來支撐”等問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應當著重引導學生對文化反思文本的批判性閱讀,分析、評價文本對文化現(xiàn)象的解釋是否恰當,對文化精神的判斷和情感態(tài)度是否合理。例如,教學《祝?!窌r,可以指導學生從反封建文化的角度理解小說的主題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而分析、評價這一文化態(tài)度。再如,指導學生閱讀梁漱溟的《論中國文化》時,不能停留于提取文本觀點的層面,而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民族品性的概括是否符合實際”“如果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問題。這樣的批判性閱讀,才能真正發(fā)揮文本促進學生“文化理解”的作用。
3.指導文化經典研究小論文的撰寫
要彰顯文化經典的文化意義,僅靠課堂上的問題討論是不夠的,還應安排相關學習活動,讓學生開展自主深入的文化探究。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等學習任務群中安排“文化經典研究”小論文寫作就是一種恰當?shù)奈幕骄炕顒?。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任選一部文化經典或者一個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的文化探究,撰寫研究小論文。其間,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提供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如指導論題確定、點撥研究思路、指導文獻搜集、指導論文互評和自評,等等。實踐表明,只要時間安排恰當,教師指導到位,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文化探究活動中,并順利完成小論文寫作任務。而且學生的小論文中還不乏質量較高、有一定創(chuàng)見的優(yōu)秀之作。
4.豐富文化體驗和文化參與活動
“文化理解”以主體關于文化現(xiàn)象的經驗為前提。缺乏關于文化現(xiàn)象的經驗,既無法理解相關文化觀點,也無法進行文化探究學習。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活動,正是為了提供“文化理解”教育的源頭活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開展一些閱讀欣賞類的文化體驗活動,如圍繞特定文化專題的文學作品閱讀、影視作品欣賞、網絡文化現(xiàn)象觀察;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文化考察活動,如參觀博物館、文化館、名人故居、革命遺跡等。
增進“文化理解”并非最終目的,以正確的文化觀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是根本目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校園、社區(qū)文化的建設,將“文化理解”的洞見運用于自己的文化參與活動中,實現(xiàn)“文化理解”的實踐意義,才是“文化理解”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實際上,從班級的黑板報編寫,到校園的文學社團活動、文藝表演活動,再到社區(qū)的文化公益活動,都全面反映了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特別是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重視這些文化參與活動,鼓勵和指導學生的文化參與活動,也是“文化理解”教育的應有之義。
總之,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下,主體是否具有足夠的文化理解力,以洞悉紛繁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進而作出明智的價值判斷和文化選擇,對個人而言,對文化共同體而言,都變得越來越重要。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理應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承擔相應的責任。而要承擔好這一責任,首要的是深入開展“文化理解”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