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娜
【摘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愛國奉獻精神是時代的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滿懷激情準備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付出畢生精力,這就是愛國奉獻精神的時代意蘊。新時代,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奉獻精神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使其在社會各領域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愛國 奉獻 時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發(fā)展至今天,通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研究,以及在不斷批判與繼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突出與強調了人民在推進社會前進中的巨大價值。也就是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標志,其通過實踐實現(xiàn)了對社會的透徹認識,指出了人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人類歷史是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人民的核心作用在于創(chuàng)造歷史并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也就是說,人民不但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是提升社會的精神層面貢獻了極大的力量,還在促進歷史的前進與發(fā)展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人民群眾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過程中,對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從現(xiàn)象到本質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就是唯物主義,同時用唯物主義內涵對人民群眾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進行科學指導。
馬克思主義以其深厚的理論積淀為愛國奉獻精神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推崇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從而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者指明了奮斗的目標與方法。其緣由在于,人民不但創(chuàng)造了歷史,并不斷創(chuàng)造幸福,在此過程中,人成為社會化的人,在政治生活與意識形態(tài)上都有所提高,使人類群體的性質由部落向國家過渡。從當前來看,國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比較成熟的組織形式,在思想意識上,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人類先后經歷了族群的統(tǒng)一意志、部落意志、國家意志,形成了各自的國家觀念與民族觀念。不管從何種角度來對這一議題進行討論,都必須承認,國家觀念是個人對國家的根本看法與觀點,是一種情感的積蓄,其中蘊含的是建設者對家庭、群體、國家的認同。同時由于認同感的存在,使得人們逐漸將愛國當作一種理念與自覺行動的指南。因此,愛國與奉獻在許多方面是相融合的,愛國者始終有為國奉獻的意識與行動。
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為愛國奉獻精神注入活力。人民作為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成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中心,同時也為愛國奉獻價值的具體實施提供了相關的建議。奮斗者是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必須通過奮斗才能體會幸福的存在。而且人不能只關注個人的幸福,要明白家國一體的重要性,提升家國情懷,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內涵的理解相契合。
當前的愛國奉獻精神,由于被賦予了相應的時代特征,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愛國奉獻精神的深刻內涵,對其所處的具體時代進行深入分析。
產生愛國奉獻精神所需的自然氛圍與社會環(huán)境氛圍。自然氛圍與社會氣氛是愛國奉獻精神形成所必須的兩個要素,自然與社會兩種環(huán)境逐漸融合成人們活動所必需的場地,同時成為其作用或改造的目標,也具備了相應的價值。這種結果是與人類實踐的本性緊密相聯(lián)的,實踐除了具備不斷向人類輸送創(chuàng)造的源泉以外,還代表著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類對歷史與社會的積極推動作用。人在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間的交流過程中,在其意識中逐漸產生了個人、國家的概念,然后在行動中付諸實踐。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愛國奉獻成為人類努力與前進的動力源泉,其對精神財富的貢獻也是世界范圍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人民逐漸融合發(fā)展形成了統(tǒng)一的愛國奉獻精神?!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傳統(tǒng)中華民族愛國奉獻精神的充分總結,并不斷發(fā)揮著核心影響力。中國人民以這種標志性的精神作為支撐,保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可以延續(xù)數(shù)千年而未消亡。由此可知,愛國奉獻作為關鍵因素之一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巍然屹立,同時要承認,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奉獻有著不一樣的內涵。
新時代下賦予了中國共產黨重大的歷史任務與使命,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滿懷激情準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付出畢生精力,這就是愛國奉獻精神的時代意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從我國當前來看,要始終突出愛國主義這一教育的核心理念,并將愛國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相結合,將中華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在加強國內建設的同時積極鼓勵走出去。經過不斷實踐,當前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愛國奉獻在當前的作用在于通過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實現(xiàn)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與敬仰,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為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
馬克思主義應作為愛國奉獻精神的指導力量。我國從長期的戰(zhàn)亂中走到今天的和平年代,并以改革開放為契機實現(xiàn)了高速發(fā)展,中國人民開始逐步向著現(xiàn)代化強國邁進,這種成功是以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價值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長期將人民作為革命的主體,不斷激發(fā)人民的奮斗熱情,以此作為愛國動力的源泉。因此,我國的革命史與新時期的改革史就是我國人民進行愛國奉獻活動的歷史,是不斷追求個人價值與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了決勝時期,我國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建設已全面鋪開。我們將愛國奉獻精神發(fā)展成為新時代的價值觀,并以此為指導,努力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更大的勝利而努力奮斗。
讓愛國奉獻精神在社會建設中發(fā)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者應將新時代作為自己的舞臺,將自己的家國情懷、愛國思想不斷與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相結合,團結全國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偉大的歷史。愛國奉獻精神的貫徹執(zhí)行,一定要在實踐中進行,保證最大程度的踐行,以壯士斷臂的精神力量來推進。以此為出發(fā)點,將對國家、個人的關系在思想境界上進行提升,將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上始終秉持人民利益為主的愛國奉獻精神,時刻從思想意識上進行改進,激發(fā)每一個奮斗者的工作激情,使其牢牢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機遇,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勇于擔負民族重任,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戮力進取、提高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性,不斷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愛國奉獻精神在社會各個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除了建設者個人的奮斗精神外,還應從外部環(huán)境入手,為建設者提供充分發(fā)揮個人才能的環(huán)境,在全社會范圍內弘揚擔當精神,給予擔當者以足夠支持,提高對擔當者的重視程度,并逐步培養(yǎng)提高擔當者的能力、行動力方面的水平,為奮斗者保持良好的心理與精神狀態(tài),為我國新時代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為中共丹東市委黨校統(tǒng)戰(zhàn)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薛萬博:《如何做新時代愛國奉獻的奮斗者?》,《黨的生活(黑龍江)》,2018年第10期。
②汪鴻雁:《引導青年做愛國奉獻的新時代奮斗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10期。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