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張偉琴 師敏
【摘要】本文對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鎮(zhèn)與隴川縣拉影鎮(zhèn)的少數民族兒童發(fā)生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最新情況進行調研,并對寄生蟲感染原因從源頭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以追朔造成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發(fā)生腸道寄生蟲感染的真正原因,同時為接下來的宣教防治措施工作提供指導性理論依據。
【關鍵詞】德宏州;遮放鎮(zhèn);拉影鎮(zhèn);兒童腸道寄生蟲;感染;調研;分析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3..02
腸道寄生蟲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世界上40%熱帶疾病為該病。全球每年約有16萬人因此死亡。在我國熱帶、亞熱帶的廣大農村地區(qū),腸道寄生蟲病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1988年~1992年在全國30個省150多萬人的調查顯示蛔蟲的感染率為47%,其中農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仍為高感染人群。近20年來由于國家對寄生蟲病的大力防治,腸道寄生蟲病的發(fā)病率呈下降趨勢,但由于地理、氣候及多民族組成等特殊原因,云南仍是全國腸道寄生蟲病發(fā)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杜尊偉在2003年報道了云南省腸道蠕蟲平均感染率為26.91%[2],高于全國平均感染水平(19.56%)。由于兒童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情況可間接反映當地人群的感染情況,且對兒童危害較大[3],因此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兒童進行腸道寄生蟲病的調查研究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鑒于以上原因,我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地處亞熱帶的云南省德宏洲芒市遮放鎮(zhèn)與隴川縣拉影鎮(zhèn)聚居的傣族、景頗族少數民族兒童,以及混居在當地的其他民族兒童(如回族、漢族等,這些民族因飲食生活習慣與當地少數民族無異,故納入調查范圍)作為研究對象,分別于2011年9月~10月對拉影口岸小學及拉影幼兒園的99名3~11歲兒童,2012年1月對遮放鎮(zhèn)某小學100名7~12歲兒童進行整群隨機抽樣,先進行問卷調查,再對糞便標本進行檢查。將兩地的感染情況進行橫向比較,并對該地區(qū)兒童的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最新情況及健康狀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探討腸道寄生蟲感染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文化水平、生產生活習慣以及兒童群體之間的關系。
1 鉤蟲感染
(1)鉤蟲卵及鉤蚴在外界的發(fā)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及土壤條件,溫暖潮濕的春、夏季是鉤蟲滋生的最好溫床,冬季鉤蟲幼蟲大多死亡。本次調查地屬濕熱的氣候條件,男女老幼均下地耕作增加了接觸疫土的機會,從而導致鉤蟲感染率較高。
(2)當地生產方式落后、生活條件差及衛(wèi)生意識薄弱是鉤蟲流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如種旱地作物時,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含鉤蟲卵的新鮮人糞便施肥,而經口感染人體;或未經保護措施的手、足因直接接觸含鉤蚴的土壤,而經皮膚感染。孩子因參與田間耕種、赤腳在田間玩?;蜃尨╅_襠褲的嬰幼兒坐田間,大多未經任何保護措施,一旦與含鉤蚴的土壤接觸后極易感染鉤蟲。民族的差別是由其生活習慣和衛(wèi)生設施決定的:傣族居民無使用人糞便施肥的習慣;而景頗族大多數家庭有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人畜糞便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的習慣,有的家庭甚至不建廁所而將人畜糞便直接丟棄于野外,從而增加了土壤被污染的機會。
2 蛔蟲感染
(1)蛔蟲感染受氣候環(huán)境影響,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炎熱、濕潤的氣候利于蛔蟲在外界土壤中的發(fā)育,故以夏季感染率最高。本次調查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雖然適宜蛔蟲生存,但采樣季節(jié)不在夏季,這也許就是當地蛔蟲感染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本次調查地均為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自身衛(wèi)生、健康意識薄弱。廁所建造簡陋,多為淺坑無蓋式;除部分家庭建有沼氣池外,大多人畜糞便仍然未經無害化處理,即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有的甚至直接丟棄于野外;部分牲豬仍為散養(yǎng);生熟食不分開等,都極易使土壤、食物、水源被蛔蟲卵污染。
(3)當地居民,尤其兒童個人衛(wèi)生習慣較差。經分析發(fā)現,調查地區(qū)兒童蛔蟲的感染率,與農村兒童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如隨地大便、飯前便后不洗手、生食不潔的瓜果蔬菜、喝生水、穿開襠褲等)及家庭衛(wèi)生條件(如飲用水不潔、廁所簡陋和家畜、禽類散養(yǎng)等)呈正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4)貧困農村地區(qū)的學校公共衛(wèi)生設施不完善,衛(wèi)生資源嚴重匱乏也是造成農村兒童蛔蟲感染流行的重要原因[5]。調查地區(qū)的學校沒有開水供應,使得兒童不得不直接喝生水[6];超過2/3(73.51%)的調查對象學校沒有洗手池,即便少數學校有,也是既沒有自來水(12.43%),也沒有肥皂(89.19%);同時有47.27%的學校廁所糞便未經無害化處理[7],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各類寄生蟲的交叉感染。
(5)父、母親受教育程度對于學齡前兒童的蛔蟲感染有一定影響。經本次調查發(fā)現,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與兒童發(fā)生腸道寄生蟲感染有明顯相關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學齡前兒童發(fā)生蛔蟲感染的現象越少;受教育程度越低,學齡前兒童發(fā)生蛔蟲感染的現象越多,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較低的母親通常缺乏健康喂養(yǎng)及預防寄生蟲病的相關知識。
3 帶絳蟲感染
(1)當地居民常有喜食生或未煮熟豬(牛)肉的習慣,這對本病的傳播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到了自己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慶日,傣族、景頗族居民無論男女老幼都會食用由生豬(牛)肉制作美食。由于遮放鎮(zhèn)的標本采集于農歷正月,節(jié)慶日較多,食生肉的機會也較其他時間多,這也可能是帶絳蟲的感染率高于隴川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些散在感染者可能食用了未煮熟的帶囊尾蚴的腌肉,或用切過生肉的刀、砧板再切熟食而可致感染豬(牛)帶絳蟲病,一定要加強宣導。
(2)家庭衛(wèi)生設施簡陋,牲豬飼養(yǎng)方法不當也為帶絳蟲的感染流行提供了機會和途徑。本次調查發(fā)現,景頗族帶絳蟲的感染率最高,為25.00%,其次為傣族5.36%,其他民族最低,為2.42%[8]。這可能與景頗族生活環(huán)境艱苦、健康意識薄弱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相關。如牲豬多以放養(yǎng)為主、人畜糞便通常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有的家庭甚至不建廁所而將糞便直接排于野外等均可致節(jié)片或豬帶絳蟲卵污染環(huán)境;或因飯前便后不洗手、自家牲豬屠宰不作檢疫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外界和自身蟲卵沾在手指或指甲縫中,以致誤食蟲卵均可導致帶絳蟲感染,甚至引發(fā)更為嚴重的豬囊尾蚴感病。
參考文獻
[1] 杜尊偉,張再興,王學忠,等.云南省腸道蠕蟲流行狀況[J].中國熱帶學.2005,2(5):246-247.
[2] 邵林剛.加強健康教育對腸道寄生蟲疾病的預防的作用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35):433-434.
[3] 趙群力,張 萍,李新愛,等.2000-2009年濟南市中小學生腸道寄生蟲感染情況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7(12):930-932
(轉941).
[4] 聶少萍,沈少君,麥哲恒,等.廣東省農村學校廁所及衛(wèi)生設施現狀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33(6):706-708.
[5] 周本江,鄭葵陽.醫(yī)學寄生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8.
[6] 劉雪瑩.環(huán)境衛(wèi)生及相關行為因素對農村學生蛔蟲感染影響的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
[7] 廖 敏,雷 宏,陳淑萍.贛州市章貢區(qū)2015~2016年兒童腸道寄生蟲感染情況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8,31(15):110-112.
[8] 陶 洪,李彥忠,周曉梅,李富華,王會珍,黎 強,金春花.云南省獨龍族小學生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6,16(10):1021-102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