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珊
【摘 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究艾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6至2018年6月我院康復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隨機分為治療組43名和對照組43名。兩組患者均予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予艾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的療效。結(jié)果:兩組治療后的F-M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治療后的F-M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改良Ashworth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Berg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艾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較單純的康復訓練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
【關(guān)鍵詞】艾灸;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療效
腦卒中在我國高發(fā)病種之一,且發(fā)病率具有上升的趨勢。腦卒中具有較高致殘率,導致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下降[2],影響患者的生活治療[3],加重社會經(jīng)濟負擔。目前,腦卒中偏癱的治療主要康復訓練治療??祻陀柧毮芴岣呋颊叩募埩?,降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艾灸具有溫經(jīng)散寒和活血通絡(luò)的作用,對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療效。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艾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至2018年6月我院康復科住院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6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隨機分為治療組43名和對照組43名。其中,治療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3.2±18.6歲,腦出血17例,鬧梗死26例。對照組治療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52.9±17.7歲,腦出血16例,鬧梗死27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都常規(guī)給予康復訓練治療。包括抗痙攣體位的擺放、坐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和上肢控制能力訓練等治療,每周五次,每次40分鐘。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予艾灸治療。艾灸選穴:上肢取穴:肩髓、曲池、手三里、陽池和合谷;下肢取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和涌泉;腹部取穴:中脘、氣海和關(guān)元。將點燃的艾條放距離皮膚2-3cm處,以病人感覺溫熱,皮膚微紅而無灼熱痛為宜,每次艾灸治療15min,每天一次,一周五次,共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Fugl-Meyer(F-M)評分;
(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改良Ashworth評分;
(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Berg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的研究數(shù)據(jù)用Epidata3.1軟件雙人錄入,按一致性核對結(jié)果。采用SPSS 19軟件統(tǒng)計和分析。對于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F-M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F-M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治療后的F-M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Ashworth評分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的改良Ashworth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Berg評分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的Berg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是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4],是我國重要的致死是致殘的病因,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5,6]。腦卒中后偏癱中醫(yī)多認為是“元氣虧虛”為本,“痰瘀痹阻”為標[7]。而艾灸具有“溫通”的作用,并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chǔ)上,通過艾灸補虛助陽,同時選擇肢體穴位進行艾灸,可以推動相關(guān)經(jīng)絡(luò)乃至全血氣血的運行,發(fā)揮濡養(yǎng)經(jīng)脈的功能。現(xiàn)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促使穴位附近乙酰膽堿的含量明顯增加,引起血管擴張,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8]。艾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使患者能夠好更多的配合康復訓練動作[9,10]。
F-M量表是評定肌張力的,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好;改良Ashworth評分主要用于評定患者肢體痙攣程度;Berg評分主要是評定患者的來衡功能。研究結(jié)果表明,兩組治療均能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肌張力,且治療組在改善患者肢體痙攣方面和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艾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較單純的康復訓練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
參考文獻
[1]曾晶,劉淑花.腦卒中老年患者采取分級康復護理對吞咽與肢體功能障礙的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88):296-297.
[2]李惠芳.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6(18):139-141.
[3]陳晨,陶劍青,陳振中.針刺配合手法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12):20-22.
[4]Wei H,Liu Y,Jie F,et al.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oke in Hunan Province,China[J].Frontiers in Neurology,2018,9:583.
[5]樊文香.缺血性腦卒中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18(06):751-759.
[6]Grant V M,Gibson A,Shields N.Somatosensory stimulation to improve hand and upper limb funct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J].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2017,25(5):1-11.
[7]郝重耀,楊發(fā)明,齊江敏.艾灸聯(lián)合水中運動療法干預腦卒中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15):1783-1786.
[8]劉超蕾.分析艾灸在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中的臨床應(yīng)用[J].智慧健康,2018(17):44-45.
[9]霍新慧,趙百孝,周鈺.艾灸結(jié)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上肢痙攣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6(02):306-308.
[10]林蘇進,支英豪,金永喜.艾灸結(jié)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上肢痙攣臨床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0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