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王明欣 藺芳 徐小博
摘? 要:以金銀花+杭白菊、金銀花+黃芪、金銀花+黃芪+杭白菊3種間作模式為切入點,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方法對金銀花花蕾中綠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種藥用活性成分進行了測定,同時對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種植模式下各藥用成分含量均達到最高,綠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別是27.53、1.17和1.28mg/g;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種植模式下3種土壤酶活性均達到最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分別為0.688、0.040和0.285mg/g。由此可見,金銀花+黃芪+杭白菊間作是一種在豫北地區(qū)值得推廣的種植模式。
關(guān)鍵詞:金銀花;杭白菊;黃芪;土壤酶;藥用活性成分
中圖分類號 S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8-0029-02
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為忍冬科多年生小灌木,耐澇、耐旱、耐寒、耐熱,且具有一年栽培多年受益的優(yōu)點,是常見的園林綠化植物及藥用植物,為國務(wù)院確定的名貴中藥材之一,其花蕾富含綠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等多種藥用活性成分[1,2]。其中,綠原酸是金銀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保肝利膽、抗菌消炎、抗病毒、降血壓以及延緩衰老等多種藥理作用,對大腸癌、喉癌和肝癌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3,4]。
多年來,金銀花多是按傳統(tǒng)的、單一的栽培模式經(jīng)營,導致土地生產(chǎn)力和土地利用率較低,嚴重制約著金銀花產(chǎn)業(yè)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5]。金銀花、杭白菊(Dudleyagreenei)和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通過合理的間作套種,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金銀花生長環(huán)境,又可以促進藥用活性物質(zhì)的生成以提高其品質(zhì)。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氣候環(huán)境適宜,非常適合金銀花的生長,且當?shù)胤N植金銀花的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chǔ)。因此,為更好地滿足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資源的高效可持續(xù)利用,筆者對金銀花、杭白菊和黃芪配套栽培模式進行了研究,旨在為金銀花產(chǎn)業(yè)的深入開發(fā)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植物 3種藥用植物:金銀花、杭白菊和黃芪。
1.2 試驗設(shè)計 根據(jù)本地條件,利用3種不同的藥用植物在封丘縣金銀花基地設(shè)計了1個人工構(gòu)建群落試驗。單、混播個體6個/m2,與自然條件下群落密度相當。試驗設(shè)7個物種組合,包括3個單播:即金銀花、杭白菊與黃芪單獨播種;3個2物種組合:即金銀花與杭白菊、金銀花與黃芪、杭白菊與黃芪組合;1個3物種組合:即金銀花、杭白菊與黃芪組合。每個樣方9次重復,共63個樣方,每個樣方面積1m×1m。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模式對金銀花各藥用活性成分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種植模式下金銀花的綠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不盡相同,3種活性成分含量排序依次是: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金銀花+黃芪混播>金銀花+杭白菊混播>金銀花單播。由此可見,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種植模式下各藥用成分含量均達到最高,綠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別為27.53、1.17和1.28mg/g,且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P<0.05)。
2.2 不同種植模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不盡相同,脲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杭白菊+黃芪混播>金銀花+黃芪混播>金銀花+杭白菊混播>黃芪單播>金銀花單播>杭白菊單播;蔗糖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杭白菊+黃芪混播>金銀花+黃芪混播>金銀花+杭白菊混播>金銀花單播>杭白菊單播>黃芪單播;堿性磷酸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杭白菊+黃芪混播>金銀花+黃芪混播>金銀花+杭白菊混播>杭白菊單播>金銀花單播>黃芪單播。由此可見,無論是哪一種土壤酶,金銀花+杭白菊+黃芪混播種植模式下3種土壤酶活性均達到最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分別是0.688、0.040和0.285mg/g。
3 結(jié)論
相對于金銀花單作,豫北地區(qū)金銀花+黃芪+杭白菊間作模式能夠有效提高金銀花中綠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種藥用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時還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因此,通過合理的優(yōu)化種植金銀花,不僅會帶來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而且將會產(chǎn)生明顯的環(huán)境效益,尤其是金銀花+黃芪+杭白菊間作是一種在豫北地區(qū)值得推廣的種植模式。
參考文獻
[1]任敏,吳羽晨,張家洋,等.金銀花愈傷組織的誘導[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5(3):38-40.
[2]任敏,趙紅艷.金銀花組織培養(yǎng)無菌體系的建立[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49-51.
[3]范毅,陳玲,李曉,等.不同產(chǎn)地金銀花提取物的指紋圖譜及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測定[J].河南科學,2019(1):53-59.
[4]秦祎婷,朱艷霞,郭玉海,等.河南巨鹿金銀花生產(chǎn)現(xiàn)狀與發(fā)展建議[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2,14(2):34-36.
[5]王磊,劉金賢,趙金娟,等.我國金銀花種質(zhì)資源概述[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2,14(12):28-30.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