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
摘 要:公共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顯現(xiàn),積聚了年代感、歷史氣息和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個地區(qū)的靈魂與形象。公共雕塑不僅僅可以讓公共區(qū)域內部的景觀設計更加別致,也可以讓城市規(guī)劃更為規(guī)范,體現(xiàn)出城市精神人文氣息,符合城市民眾的審美需求,傳承著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因此文章以部分城市為案例對公共雕塑中的地域文化還有人文精神的滲透進行分析研究,爭取能夠給相關學習者帶去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公共雕塑;地域文化;人文精神;滲透
藝術的始祖就是雕塑,雕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顯現(xiàn),具有深厚的情感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生命力。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人們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會看到這些雕塑進而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它們也可以給人一定的視覺沖擊,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蓬勃發(fā)展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地域文化,因此文章對于這種雕塑的地域文化進行研究,了解其人文精神內涵。
一、公共雕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傳承
(一)上海公共雕塑文化反映了城市形象
我國地域十分遼闊,屬于多民族國家,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fā)展特點并且在歷史傳統(tǒng)上也不盡相同,各自地域特點突出,風格迥異。城市文化的加深讓城市更顯魅力,在當前摩天大樓林立周圍的時候,很多公共區(qū)域的設計都開啟了新的觀賞大門,城市設計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可以說是一個城市興衰成敗的一種精神反映,在這里無聲無息地為城市的歷史打下烙印[1]。以上海市為例,它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具有深刻的歷史積淀以及文化資源,并且緊緊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脈搏,這些都是城市走在時尚前沿的標志。上海的雕塑發(fā)展也十分迅速,從1982年開始,在設計建設以及施工方面就開始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經過技術藝術的改良之后開始滲透城市文化,雕塑從以往簡單的紀念性藝術變得具有多元化的裝飾美和環(huán)境優(yōu)化功能,上海的雕塑在發(fā)展中具有紀念性和裝飾性的雙重特點。公共雕塑可以說是上海的著名城市地標,在41屆上海世博會召開之前城市雕塑群的建立也被納入城市規(guī)劃當中。此屆世博會主題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深入性人文精神滲透對人們來講也是一種愿景,極大地體現(xiàn)出城市發(fā)展和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因此要大力提倡城市的雕塑裝飾。上海的城市發(fā)展和雕塑之間建立起了互補的關系,雕塑在上海大面積地建立之前就開始向社會遴選征集相關的線索,策劃團隊也在積極運作,使藝術體現(xiàn)得十分自由,也符合當?shù)爻鞘芯用竦膶徝?,在這樣的基礎上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讓藝術有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2]。
(二)西安公共雕塑從唐文化到多元化
西安屬于歷史文化古城,也是多朝的古都,西安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并且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無論是在周、秦還是漢、唐,西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經濟發(fā)展都十分繁盛,特別是在唐代時期,最為璀璨和奪目。在西安的城市公共雕塑當中,很多都是反映唐文化的,其中大唐芙蓉園的雕塑是比較經典和著名的精品類型雕塑,也成為芙蓉園當中引人入勝的一道靚麗風景。高度將近8米,表面有山紋漢白玉的浮雕,陰刻貼金,整個雕塑的畫面十分逼真也十分威嚴,給人一種浩然正氣的感覺。在古代,佛手象征著運氣和福壽,因此西安城內的芙蓉園佛手雕刻十分醒目,氣勢磅礴,外面使用的黑色的涂漆,給人十分莊嚴肅穆的感覺。除了上述這些雕塑之外,引起小朋友關注的還有《西游記》的人物雕塑,其中以唐僧西天取經為主要故事,展示的是唐玄奘取經過程所經歷的艱難困苦,著重展現(xiàn)出唐僧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后來入慈恩寺建立起大雁塔,開始對印度的經文做翻譯。巨型浮雕“絲綢之路群雕”,給人帶去了震撼感,可以說是讓當?shù)厝嗣褡顬轵湴恋慕ㄖ?。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長安的西門,從現(xiàn)代地理位置上看位于西安的大慶路附近。從1988年開始,西安美術學院為了紀念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兩千一百年開始進行“絲綢之路群雕”的雕刻,這個雕刻和周圍的環(huán)境渾然一體,氣勢非凡[3]。
西安人民的生活品味和藝術品味不斷升級,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竦亩嘣囆g追求,很多人都呼吁在公共雕塑上不應該僅僅著眼于漢唐的文化,還需要對其他文化加以深刻的開發(fā)。盡管唐文化十分昌盛,也成為城市發(fā)展中不可遺忘的歷史要素,但是城市的發(fā)展還需要多元化。西安的國際化與現(xiàn)代城市的加快發(fā)展也能夠顯現(xiàn)出更多的地域文化魅力和活力,朝氣蓬勃的城市文化要積聚更多年輕元素,這樣才符合國家的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要求[4]。
(三)成都公共雕塑的巴蜀文化印象
巴蜀文化的搖籃——成都。巴蜀之地薈萃了農耕和游牧文化,也可以說是聚寶盆,在高原還有盆地、河流中發(fā)展起來的巴蜀文化,吸收了中原、楚代秦朝時期的文化。另外其對云南和貴州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可以說是歷史文化厚重的載體,更是雕塑博物館的顯現(xiàn)。成都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在大約3000年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公共雕塑,使得巴蜀地區(qū)的文化昌盛,地域色彩也十分濃厚[5]。有成都特點的公共雕塑,不是天府廣場和春熙路的兩座人像,而是出自國際著名藝術家Lawrence Argent之手的在市中心IFS建筑外墻上攀爬中的大熊貓。這個頑皮的大熊貓,用一種充滿藝術張力的方式,傳遞某種審美趣味,與成都地域文化中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交相輝映,完美結合。同樣在成都東郊記憶旅游景區(qū)也有很多可觀可感的雕塑,如林崗的《古道》表現(xiàn)了茶馬古道的人文精神和巴蜀人不畏艱辛的奮斗精神,在那段如歌的歲月里,亦如成都東郊的發(fā)展歷史,完美地在《古道》與音樂的交融中得以表現(xiàn)出來。成都的活水公園采用了國際先進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tǒng),設計之初雕塑以“一滴水”的形式開始,經過層層葉形雕塑的水螺旋而下,從而展現(xiàn)出水在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
二、城市公共雕塑中的人文精神滲透
(一)人文精神在雕塑中的體現(xiàn)
我國每一個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深圳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可以從《拓荒牛》雕塑開始講起,這個《拓荒牛》雕塑體現(xiàn)了深圳經濟特區(qū)早期人們不畏艱辛困苦,敢于突破和創(chuàng)新以及不斷拼搏進取的精神。《拓荒?!返袼苌羁痰卣故玖烁母镩_放之后深圳人民在一磚一瓦當中建立起城市頂端文化與經濟的精神。深圳經濟特區(qū)剛剛建立之初,城市雕像有一個比較典型和顯著的儀表即《大象族》,這個雕像和深圳的早期發(fā)展特點是非常一致的,代表著打破常規(guī)和勇于創(chuàng)新,更加注重發(fā)展中的程序感,雕塑手法和選擇的材料都有所創(chuàng)新,極大地體現(xiàn)出深圳這座城市決策者的遠見還有英明的抉擇,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承這個時期的人文精神,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吧钲谌说囊惶臁睂儆谥确浅8叩囊唤M雕塑,這個雕塑在創(chuàng)設之初,富有較大的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也十分深遠,創(chuàng)建于1999年11月,表現(xiàn)的精神是深圳人一天中的忙碌生活以及所見所聞。在這組雕塑當中對人物形象進行反應,按照真正的人體身高去雕刻,胖瘦造型也比較明顯,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當人們看到雕塑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起在深圳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極大地體現(xiàn)出藝術家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感,也體現(xiàn)了雕塑的生活性,體現(xiàn)百姓生活。這樣的雕塑成為深圳人精神和時代變革的顯現(xiàn),更是歷史文化的反映,因此屬于深圳城市的重要標志,極大地彰顯了深圳的高速發(fā)展和騰飛歷史[6]。
(二)雕塑是歷史的現(xiàn)代反映與傳承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長遠發(fā)展歷史,并且城市也有自己的記憶儲存。北京,祖國的首都,這個城市可以和很多文化結合在一起,如圓明園、故宮、長城等,似乎圓明園的大火標志著一代王朝的興衰成敗。當人們路過長春這座城市,自然會與偽滿洲國時期建立的皇宮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長春深刻的歷史故事。長春的世界雕塑公園,在零下幾度的長春,偷著一抹日光走在街頭,造型各異、動感時尚的雕塑作品便會毫無征兆地跑入你的視線之中。而坐落于城南的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雕塑藝術大觀園。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景區(qū)中的此類代表作品有:《等候朋友》《銀梢壓春風》《雅典論壇》《鄉(xiāng)村音樂家》《連接》等。這些都與長春市吸收外來文化以及表達自我在壓迫中崛起相關。提起南京人們立刻想起的就是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內的雕塑,展示出那段讓人哀痛的歷史,這樣的雕塑也反映出國人愛國主義之情感,雕塑和雕塑之間是相互呼應的,就好像是真的讓人看到那個令人深惡痛絕的侵略者,墜入那個同胞不斷喪生的黑暗的時代,雕刻群并不是要去喚醒人們的仇恨,而是要人民時刻銘記民族的榮辱史,用自己的行動去奮斗,創(chuàng)造未來的美好生活,所謂知恥而后勇,這應該是最好的詮釋[7]。
三、結語
綜上所述,巴蜀的城市雕塑從古至今都用其別致的造型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其中的文化烙印十分深厚,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8],在構建當代公共雕塑品牌的基礎上,以深化公眾對藝術生活、審美的價值訴求。同時對公共雕塑中地域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滲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列舉出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的雕塑文化,其中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不盡相同,在以后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對其他城市做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大勇.東北文化的現(xiàn)代表達與傳播——關于長春的“四本書”[J].文藝爭鳴,2018(12):172-174.
[2]吳士新.從借建到營建——新時期中國城市雕塑的發(fā)展脈絡[J].美術,2018(12):102-105.
[3]柳磊.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介入存量發(fā)展下的城市更新啟示[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8(6):50-52.
[4]吳為山.文心鑄史雕塑時代——我看中國百年雕塑[J].美術,2018(6):94-98,93.
[5]劉福龍,藺寶鋼.基于優(yōu)選城市雕塑設計方案的評價機制構建——評《城市雕塑》[J].中國教育學刊,2018(3):142.
[6]藺寶鋼,楊銘.中國城市雕塑規(guī)劃發(fā)展研究——以歷史名城西安雕塑規(guī)劃方案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497-502.
[7]岳曉琴.國內城市雕塑規(guī)劃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關于城市雕塑規(guī)劃的幾點思考[C].//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xù)發(fā)展 理性規(guī)劃——201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3風景環(huán)境規(guī)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16.
[8]李玉倉.平凡與瑣屑——中國當代雕塑日?;瘍A向芻議[J].美術研究,2018(1):126-128.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