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紫源
摘要:漢末魏初,社會動亂,民生疾苦,抒發(fā)理想抱負、感慨時事的文人涌現(xiàn),形成了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文人集團。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和濃郁的悲劇色彩,構成了建安文學的四大特征。曹魏后期,司馬氏掌權,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此時文人更多抒發(fā)個人憂憤,濃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構成了正始文學的基本特點。
關鍵詞:曹魏? ?詩歌? ?特征? ?演變
建安為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xié)最后的年號,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后人尊為典范。
(一)代表人物
1.曹操:曹操詩歌現(xiàn)存20余首,均為樂府詩,內(nèi)容與手法與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相似。從內(nèi)容上大抵分為三類:一是反應漢末戰(zhàn)亂現(xiàn)實與人民苦難,開創(chuàng)了以樂府寫時事的風格;二是抒發(fā)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三是曹操開山水詩之先河,如《觀滄海》借祖國河山的壯麗雄偉,表達了作者豪邁樂觀的精神。
曹操對建安文學起到了建設性作用,不僅自己創(chuàng)作開風氣,還對文學大力倡導,鄴下文人集團也是在他提供的條件基礎上得以形成。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p>
2.曹丕:曹操次子曹丕,字子桓,三國時代又一位杰出詩人。陳壽曾評價他“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曹丕詩風的新變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曹丕重視個人的情感抒發(fā);二是語言公麗,使用文人化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三是留守鄴城,常與文士們相聚宴游,詩酒競豪。
3.曹植:同為曹操兒子,陳留王曹植的遭遇博得了后人“同情之理解”。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涼”,也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約”,植詩兼父兄之長,達到了“文采氣骨兼?zhèn)洹钡娘L格。其詩風以公元220年為界,前期曹植著重歌唱理想與抱負,樂觀浪漫的情懷占主導,對前途充滿了希望信心,早期的曹植過著富貴的公子生活;220年曹丕繼承王位后,曹植頓時從悠游自在的斗雞走馬少年淪落成了處處受打擊的對象。他的詩風也轉變?yōu)槔硐肱c現(xiàn)實的矛盾,主要分為四點:一是對自己與朋友遭受的不幸表的憤懣之情;二是以思婦、棄婦來寄托身世,表白心跡;三是述志詩,如《雜詩》----“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四是游仙詩,如《遠游篇》---“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華。齊年與天地,萬乘安足多?!?/p>
4.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稱,始于曹丕的《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逼渲型豸优c劉禎最負盛名。七子中也唯有二人被鐘嶸列入了《詩品》上品。劉熙載《藝概》中評價二人各有所長“公干氣勝,仲宣情勝”。
劉勰《文心雕龍》中盛贊王粲“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詞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現(xiàn)存的23首詩中,主要以歸順曹操為界:前期社會戰(zhàn)亂,流離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壯志難酬的感慨;后期著重描寫隨曹操出征的感受,如《從軍行》便是王粲滿腔豪情和凌云壯志得到了實現(xiàn)的寫照。以及與丕、植等文人的唱和之作,感慨深沉,慷慨悲壯。
《詩品》評價劉禎:“仗七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彼氖且杂螛吩姾唾洿鹪姙橹?。與建安時期其他詩人不同,劉禎的《公宴詩》無明顯慫的之意,更多的描寫宴會場景的清麗脫俗,“生平未始聞,歌之安能詳。投翰長嘆息,綺麗不可忘?!备@出詩歌的沉郁雄壯;劉詩更多表現(xiàn)個人的憤慨不平,充盈慷慨磊落之氣,純以氣勢取勝。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說:“公干有逸氣”,鐘嶸《詩品》中“氣過其文”。
5.蔡琰:構成建安風骨的詩人,除“三曹”“七子”外,還有一位才女不可忽視——蔡文姬蔡琰。歸漢后的蔡文姬作有《悲憤詩》,主要描寫了董卓作亂、胡地生活和被曹操贖回以及與兒子離別、回鄉(xiāng)以后嫁給董祀三部分,語言質樸,自然成文,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真實感強烈,是中國第一首文人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其五言敘事詩體也影響到了曹植和杜甫,清詩論家張玉谷曾評論“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范曄《后漢書》評價蔡琰“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二)建安風骨詩歌的特征
建安詩歌主要包括四大特征:
一是政治理想的高揚。飽受漢末戰(zhàn)亂離別之苦,激發(fā)了詩人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成為他們的共同追求。
二是人生短暫的哀嘆。瘟疫流行、政治遭遇,人多短壽。建安文人采取了三種方式—— 1單純哀嘆人生短暫,如劉禎“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2感慨歲月短暫,功名未成,卻仍努力追去,如曹植“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志士營世業(yè),小人亦不閑”;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多價值。
三是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文學在亂世中走向自覺,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人兒卻又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苯ò苍娙舜蠖家晕牟盼渎宰载摚φ宫F(xiàn)自己獨特的一面;
四是濃郁的悲劇色彩。詩人處于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交匯點上,敢于正視社會苦難與人生,勉勵自己與他人珍惜時光,及早建功立業(yè),取得不朽名聲。
正始為魏理宗曹芳的年號,司馬氏專權,當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激烈,老莊哲學風行,政治理想落潮,士人處在極度苦悶之中,普遍出現(xiàn)危機感與幻滅感,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影響。此時的詩歌與抒發(fā)豪情壯志、反應民生疾苦的建安風骨迥異,大多書寫個人幽憤。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jīng)義的玄風興起,詩歌逐漸與玄理結合,由建安時期的慷慨悲壯過渡到“詞旨淵永,寄托遙深”。形成了以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為代表的正始之音。
(一)代表人物:
1.阮籍: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作為第一部成熟的政治抒情組詩,為后世抒情言志、具有深厚思想內(nèi)容的五言長詩做出了巨大貢獻?!对亼选妨硪淮箫L格便是隱約曲折,“而《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鐘嶸《詩品》)”
2.嵇康:作為竹林七賢的顏值擔當,嵇康可不是個繡花枕頭。作為繼詩經(jīng)和曹操之后最杰出的四言詩作家,嵇康的四言詩表達了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
(二)正始之音文學特征
正始之音主要包括三大特征:一是濃厚的哲理色彩。詩人由于對現(xiàn)實社會的失望,轉而追求高蹈獨立的理想境界,在追求自然的同時將老莊思想摻入其中,加上玄學的興起,導致此時的創(chuàng)作變得哲理化,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乃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二是深刻的理性思考。由于社會混亂,動輒得咎,哲學思考盛行,文人逃避現(xiàn)實,以哲學眼光討論問題;三是尖銳的人生悲哀。政治思想的落潮,導致文人注重抒發(fā)個人在外部環(huán)境壓迫下的悲哀,多為慷慨之詞。
曹魏時期,從立志報國到個人憂憤,從民間疾苦到超越塵世,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的轉變,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建安年間,社會動蕩,有志之士希望建功立業(yè),揚名后世,而到了正始年間,曹魏建立,司馬氏專權,知識分子政治抱負落潮,無力為國效力,只能將文筆轉到個人感慨之情上來。因而曹魏時期的詩歌由高揚發(fā)奮、積極進取的建安文學轉向了感慨萬千、嗟嘆悲哀的正始文學。短短的幾十年間,曹魏時期的詩歌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可見,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每一歷史時期的文學、藝術都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中國古籍出版社,501.
[2]范曄.后漢書[M].中華書局,2000.
[3]鐘嶸.詩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龍口一中崇實學部高二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