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萱 陳瑩
摘?要: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程設置中增加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及觀察切片制作等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到病理學在臨床醫(yī)學中的作用,從理論過渡到實踐,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活體組織檢查;制作切片
病理學是醫(yī)學教學體系中連接于基礎與臨床的一門橋梁課程,主要以形態(tài)學研究為主。在病理學課程設置上,實驗教學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規(guī)的實驗教學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已經(jīng)制作完成的病理教學切片;在課程的進行中,教師和學生往往著重于顯微鏡下的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而忽略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本研究在實驗教學方式上,做了探索性的嘗試,增加了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及觀察切片制作的學習內(nèi)容,從理論過渡到實踐,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彌補當前實驗教學的不足,對傳統(tǒng)教學做有益的補充。
一、 實驗教學材料收集及教學準備
收集江大病理診斷所中經(jīng)福爾馬林固定的膽囊標本(以班級學生分組的數(shù)量定)?;铙w組織檢查所需材料:手術剪、鑷子、手術刀、一次性手套、口罩、取材板。制作病理切片所需材料及器材:蘇木素、伊紅、鹽酸酒精、中性樹膠、無水乙醇、二甲苯、58-60℃包埋蠟、48-50℃石蠟、50-52℃石蠟、52-54℃石蠟、蒸餾水、自來水、戊巴比妥鈉、生理鹽水及器械消毒液等耗材;通風櫥、鼓風干燥箱、自動包埋機、切片機、攤片機、烤片機等儀器。觀察病理切片儀器:光學顯微鏡。
二、 實驗教學過程
(一) 班級學生分組,每組不超過六個人
實驗開始前,為學生講述膽囊炎及膽囊結石的臨床特征和診療過程,以及膽囊切除手術指征。強調(diào)膽囊離體后,需立即置于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
(二)
指導學生觀察已固定的膽囊大體標本,并進行肉眼描述
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顏色、質(zhì)地、漿膜面有無膿性分泌物;打開膽囊腔,觀察膽囊粘膜顏色,粘膜是否完整、有無息肉,膽囊腔中是否存在結石,結石的顏色、外觀;膽囊頸淋巴結是否觸及,若是頸部淋巴結存在,則需要取材。
(三) 指導學生完成膽囊的取材
膽囊的病理常規(guī)取材主要是膽囊壁的取材。在指導過程中,向?qū)W生講解膽囊黏膜易發(fā)生的各種疾病,包括腫瘤和炎癥;若可以觸及膽囊頸淋巴結,則應取材,并講解淋巴結病理取材的意義。一般情況下,膽囊常規(guī)取三塊組織。完成取材后,需要把組織放入包埋盒,并帶領同學們認識組織包埋面。完成后,把各組的包埋盒編上號,交到實驗技術老師手中。
(四) 帶領學生參觀病理技術室,認識所用的相關器材
病理切片制作由專門實驗老師完成。制作過程包括:組織脫水、透明、浸蠟、切片以及蘇木素-伊紅染色。學生觀摩切片制作過程,并了解相關步驟及每一個步驟所耗時間。切片制作完成后,指導學生觀察病理切片,并學習描述顯微鏡下病變的特點及歸納病理診斷依據(jù),完成病理診斷。
(五) 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及總結。實驗報告內(nèi)容包括:①簡述膽囊病變的臨床特征、診療過程和膽囊切除手術指征;②詳細描述膽囊大體標本;③膽囊的取材注意事項及要點;④簡述病理切片的制作步驟;⑤描述光鏡下膽囊病變特點并歸納病理診斷依據(jù),完成病理診斷。
任課教師在實驗課上,務必注意考查學生操作技術,加強取材儀器使用方法的訓練,應及時給予指導和評價,并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技能和態(tài)度作為實驗考核的依據(jù)之一。
三、 實驗教學總結并評價教學效果
教師和實驗小組同學以座談會的形式進行探討,深入總結實驗課程的收獲。分別從1. 體會病理學這門課程在臨床醫(yī)學中所起的作用;2. 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到形態(tài)學的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3. 病理活體組織檢查技術在病理學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明確病理診斷、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治療依據(jù)、積累教學素材等;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過程,包括組織脫水、透明、浸蠟、切片以及蘇木素-伊紅染色等制片流程;5.
掌握病理學課程的學習方法,重視理論的學習,更加重視實踐,深刻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病理形態(tài)學的認識。
實驗課程評分標準,滿分100分,包括:1. 教師為課程實驗報告評分,占50%;2. 教師為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技能和學習態(tài)度評分,占20%;3.
每一個小組的同學彼此打分,算平均分,主要評價合作能力和參與度,占20%。4. 教師對座談會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言的情況評分,占10%。
通過病理實驗課程設置的改革,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是以已制作完成的病理切片為學習主題,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切片來認識疾病,但學生往往更關注疾病的病理形態(tài)學特點,而忽視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另外,顯微鏡觀察與繪圖是病理實驗課的傳統(tǒng)內(nèi)容。部分醫(yī)學生對觀察病理切片感到陌生;因為一下子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過渡到微觀世界,是非常不適應的。如果沒有顯微鏡觀察時間的累計以及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生對觀察病理切片確實是比較困難的。還有的同學認為觀察顯微鏡與臨床實踐工作相距甚遠,認為臨床醫(yī)生可以不用學習顯微鏡觀察,并與將來的臨床醫(yī)療工作也沒有聯(lián)系,因此上實驗課沒有興趣,觀察病變與完成實驗報告比較敷衍,不能認真對待。
四、 小結
在本項實驗課改革的嘗試中,通過增加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及觀察制作切片過程等內(nèi)容,讓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病理學在臨床醫(yī)學中的作用,為臨床應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jù),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理念。這個實驗課程訓練了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的討論則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整個實驗課過程具有真實性和直觀性,不再枯燥無味,容易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病理學實驗課程的這種改革,從理論過渡到實踐,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彌補當前實驗教學的不足,對傳統(tǒng)教學做了有益的補充。
參考文獻:
[1]陳蓉,楊素嬌.人體及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8(5):114-115.
[2]余上斌,胡還忠,曾金華.應用計算機技術實現(xiàn)機能學科實驗智能化教學[J].教育研究論壇雜志,2004(7):57-58.
作者簡介:
黃萱,陳瑩,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大學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