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馨
媽媽早就告訴過我,在外婆家四川省南充市,正月十四這天,有一個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天,家鄉(xiāng)要舉行大規(guī)模的送蠐蟆(qí má)活動。童謠唱道:“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我把蠐蟆送下河;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就是這天傳統(tǒng)活動的寫照。
聽老人說,相傳在明末清初,張獻忠屯兵川北時,遭官兵圍剿,死傷無數(shù)。常年戰(zhàn)亂導致瘟疫橫行,百姓苦不堪言。這時,一位云游高僧來到這里,他指出是因蠐蟆怪在作亂,并且?guī)椭藗兌蛇^了浩劫。從此以后,人們按照他的指點,每逢正月十四,所有人便會手舉著自制的蠐蟆燈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祈求河神庇佑,趕走蠐蟆瘟。后來,這里果然不再有瘟疫,而這樣的風俗被代代延續(xù)了下來。
外婆早早地給我準備好了晚上參加活動要用的蠐蟆燈。
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用刀砍下新鮮的竹子,截下來,用其中一段做“蠐蟆”。最簡單的做法是取合適的長度,只需專門在頂端留下一段長約十幾厘米的竹筒,里面裝上煤油,用一團棉花塞在口上,當棉花吸飽了油之后,就成了燈芯,點燃就可以做成一個簡單的火把了,這就是蠐蟆燈了。也可以做得復雜一點,那就是劃破竹筒的中間,注意下面的竹節(jié)不能破,再把劃破的竹子編好,形成一個鏤空的“酒杯”,這就是它的雛形了,接著在里面放上蠟燭,外面糊上白紙,蠐蟆燈就做好了。
正月十四的中午,街上已彌漫了濃濃的歡樂氣氛???,不僅有民俗活動和歌舞表演,還有彩紙做的神話人物“巡游”,等到主角出場,人群立即爆發(fā)了熱情的歡呼聲——那是一只超大的、十分逼真的綠色青蛙,被幾個人抬出來巡游啦!這手工做成的青蛙真是活靈活現(xiàn),圓鼓鼓的大眼睛似乎在尋找害蟲,那強壯的四肢蜷曲著,充滿了力量,似乎馬上就會騰空躍起,你看,連青蛙背上的花紋都很逼真呢。
天還沒黑,我和爸爸媽媽就舉著蠐蟆燈出門玩去了。一路上,送蠐蟆的人絡繹不絕,一盞盞燈在夜色中游動,宛如天上的星星飄到了人間,真是別致而美麗。我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盛大的民俗活動呢,覺得這一切都新鮮有趣,東看西瞧,目不暇接!
我們一路說說笑笑,隨著歡樂的人群來到了規(guī)定地點:河邊的中央廣場上。這里簡直是燈的海洋,說笑聲此起彼伏,輝煌的燈火映照在河水里,水面波光粼粼,更加燦爛。大家把燃著的“蠐蟆”放到規(guī)定的位置,接著放起鞭炮、煙花、孔明燈,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事事如意!夜空中都是煙花與燈光,亮晶晶的孔明燈載著希望飛向遠方。地上滿是歡樂的人群,大人和孩子都在笑著鬧著,我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直玩到夜深,人群才逐漸散去。
以前,我經(jīng)常聽媽媽說起這個充滿民間傳奇色彩的春節(jié)活動,今年親自來體驗了一下,果然非常有趣呢!現(xiàn)在,這項活動已經(jīng)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以后,我要經(jīng)常來老家過春節(jié),多參加送蠐蟆的活動。如果你也感興趣的話,歡迎你來我的家鄉(xiāng),體驗一下送蠐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