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當今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命題,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中提出的學生必備能力之一。高中學生理應具備發(fā)現問題、收集信息、評價與分析信息、挖掘規(guī)律的能力,而這些都是批判性思維所包含的內容。本文將集中關注如何培養(yǎng)高中議論文寫作中的批判性思維的問題。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寫作教學;結構;辨析能力;主旨
批判性思維由來已久,它不僅對當今社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意義重大,同樣也對人類歷史的前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自古便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至理名言,提示我們要理性地看待問題,學會獨立判斷,敢于提出質疑,不斷改進完善。美國加州大學的保爾教授曾斷言:“批判性思維應當構成21世紀教育的本質基礎?!?/p>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美國學者理查德·保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
可以說,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本文將圍繞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展開論述。
一、 強化結構意識
結構是構筑一篇文章的橋梁,是將所有文字串聯(lián)起來的基石,只有明確各部分的主體,并以巧妙恰當的方式將其安排融合,才能使文章層次清晰、主旨鮮明,從而體現和完善寫作者本人的思維邏輯?;貧w到議論文中,就需要有明確的總論點、分論點,分論點要圍繞總論點展開,可以采取并列式、對照式、遞進式等多種方式,有的放矢,條分縷析。
然而,日常寫作中,學生普遍缺乏結構意識,文章沒有總體布局,直接下筆,言語瑣碎,沒有重點,或者前后文缺乏聯(lián)系,或者純粹堆砌材料、不知所云。以2019年作文??碱}為例,材料是:“說說、空間、微博分秒必爭高效刷屏,各種自拍、照片、小視頻充斥網絡,點贊、評論、互動樂此不?!€有人說,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來的……對此,你有什么思考?”這則材料要求對“刷存在感”這一行為進行評價,并且也要求學生對“何謂真正的存在感”做一定的思考。但是,很多學生沒有做整體的架構就開始議論,這就導致他們在行文中出現了偏差。有一篇文章是這樣的,分論點一是“存在感意味著空虛與迷?!保终擖c二是“存在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很顯然這兩個觀點是互相矛盾的,但如此顯而易見的錯誤,學生自己并沒有發(fā)現。因為該生寫作時,隨性而寫,并沒有認真思考文章中涉及的概念的具體含義,也沒有考慮分論點之間的關聯(lián),這就是缺乏結構意識的體現,也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體現。如果該生能夠對自己的已有判斷進行再次解讀,就會發(fā)現值得批判與否定的是“刷存在感”的行為,而非“存在感”本身。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學生習作中并非鮮見,因此這就提醒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意識。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意識呢?首先,讓學生學會寫作文提綱,使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文章的總體架構,明確文章的整體思路與中心立意。其次,寫完全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自評、互評的方式,讓他們先自查文章是否有邏輯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做好相應的圈點勾畫,并作一定的交流。交流完成后,教師可以當堂展示優(yōu)秀習作,讓學生比較閱讀,提煉出習作中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在比照中感受優(yōu)劣,從而明確只有清晰的結構方能讓文章重點突出、主旨鮮明。當然,習作的展示和分析結束后,教師應在課堂上做一定的總結與知識整理,讓學生了解常見的文章結構,并附上寫作實例,理論結合實際,加深印象與理解。最后,教師要進行科學訓練,一方面讓學生對已經評講過的作文進行修改,優(yōu)化結構,另一方面設計兩到三次的習作訓練,讓學生在不斷地修改與寫作中,提升自己的結構意識,并熟練運用,形成比較成熟的邏輯思維后,將其運用到語段寫作中,從而使語段也具備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結論句這樣的完整結構。
二、 提升辨析能力
辨析能力是一種辯證思維的能力,是寫作中批判性思維的集中體現。這既需要行文前明確辨點、行文中辨析結合,也需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較強的邏輯思維輔助?;貧w到議論文中,就是具備準確的審題立意的能力與分析是非辨對錯的能力。
審題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只有讀懂材料、立意準確,才能選取恰當事例,進行精當分析,也方能寫好一篇文章。當前,各省市均偏好材料作文,這就要求學生結合整體性原則、明限制原則、多角度原則、傾向性原則等去分析材料,抓住關鍵詞,揣摩題目的深層意蘊,全方位地掌握命題者的意圖,明確寫作的邏輯與方向。然而,日常寫作中,學生審題偏差的現象十分常見。以2017年徐州市??季碜魑臑槔魑牟牧鲜牵骸瓣柟庀孪駛€孩子,風雨中像個大人。畢竟,人生漫長,有時陽光明媚,有時風雨交加。”這則材料主要運用的是整體性原則,既要有“陽光”也要有“風雨”,這才能構成完整的人生,同時,立意需要抓住“陽光”“孩子”“風雨”“大人”這四個關鍵詞,明確這四個概念的深層意蘊。遺憾的是,這則材料作文學生整體的審題狀況堪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關注了“風雨中像個大人”,對于前者只字未提,也有部分學生對“孩子”這個概念理解錯誤,立意為“順境中肆意妄為,逆境中一跪不起”或“順境只會讓人如孩童般無知,只有逆境才會讓人成長”。如果他們能夠仔細揣摩這則材料和命題者的意圖,就會發(fā)現材料中,命題者并沒有對“陽光”和“風雨”進行褒貶,那也就無所謂順逆孰優(yōu)孰劣了,了解這一點,再客觀地看待順境中像個“孩子”,就能體悟出“孩子”是“童真、純澈、不做作、不迎合”的代名詞。
2019年常州市??季碜魑囊餐瑯映霈F大范圍審題偏差的情況,材料是:“有些東西被創(chuàng)造到世界上,只不過是為了緊靠著你的心口,就只存在那一瞬間的光。但那光,叫永恒?!边@則材料運用了明限制原則,“東西”“你”“瞬間的光”“永恒”,這四個關鍵詞,都要在文中體現出來,并且這“光”既是瞬間的也是永恒的,是能讓“你”震撼或感動的某個具體的“東西”,它可能只是一個視頻、一幅畫面、一句歌詞、一段旋律,稍縱即逝,但卻觸動了親情、友情或是懵懂的愛情、溫暖的人情,從而永留“你”的心間。但很多學生在立意時卻不加思考,一味地去辨析“瞬間”與“永恒”,更有學生通篇在寫“笑是瞬間的,淚是永恒的”,“光”的概念前后不一致,闡釋不清,怎能寫好文章?還有學生執(zhí)著于“永恒”的情感,而對具體的“東西”視若無睹,同樣偏題。更有甚者,脫離材料而暢談“永遠的中國心”、“奮斗精神永存”等,完全偏題。這些都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體現。
除了審題偏差外,行文中觀點與事例分析不一致的情況也不少見,事例分析邏輯不通的現象同樣普遍。以2018年江蘇模考卷為例,材料是:“書信,似已遠去;書信,從未離開。古時,一封書信千里傳情,承載著無數的思念;今天,短信、微信,快捷無限,使天涯成比鄰?!边@則材料命題者同樣沒有褒貶,部分學生卻在沒有仔細思考的情況下立意為“書信就是優(yōu)于短信、微信”,抓住某一優(yōu)點以偏概全,或者憑空捏造優(yōu)點。有一位學生在文中是這樣寫的:“丈夫回家途中,正在開車收到了妻子的短信,為了看短信,他一心兩用,造成了車毀人亡的結局,如果是書信,拆開不易,他定不會開車時去看,又怎會釀成如此慘禍?”丈夫的悲劇顯然是因為他不遵守交通制度導致的,與短信或書信的溝通方式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顯然是毫無邏輯的表述,而且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呢?教師可以在批閱學生作文后,找出典型案例,當堂展示并朗讀,讓學生反復體悟其中的問題,當堂交流辯論,在激烈的討論中讓學生明白問題所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他們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加強印象,教師可在最后做簡要總結,同時將審題立意的技能方法傳授給學生,并挑選題目做集中訓練,提升他們審題立意的能力。另外,教師還需提醒學生語段寫完后,要通讀幾遍,看看邏輯是否準確,不當之處要及時修改。不僅如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將近階段的時事熱點話題拋給學生,讓他們當堂辯論,提升他們的解題效率和思辨能力,并在辯論完畢后,做適當點評和話題補充,增添系列新聞,構成寫作素材,由淺入深、多層次多角度完成對同一話題的評議,為寫作奠定堅實基礎。
三、 增加主旨深度
語言文字是文章的血肉,思想內涵是文章的靈魂,血肉、靈魂都具備的文章才能堪稱佳作。故而,寫作文章時,除了立意準確外,還需要深挖內涵,深化主旨,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由點到面、由表及里,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才能夠給人啟示,使人讀畢意味悠長。
然而,日常寫作中,難度高的材料使學生審題不清,難度低的材料又使學生寫作立意流于表面,而不做深度思考。以2018年江蘇蘇錫常鎮(zhèn)二模試卷為例,材料是:“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身體要健康,心靈也要健康;個人要健康,社會也要健康。維護健康是做人的責任?!边@則材料觀點鮮明,直接點明了健康的價值與范疇,基本不會偏題。但寫作時,學生詞匯貧瘠、立意膚淺的現象層見疊出,大部分學生只是照搬材料,強調要保持良好的飲食作息,才能夠身體健康、心靈健康,身心健康才能投身工作,報效社會,從而保持社會的健康。極少有學生認真思考并辨析這幾者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能夠對社會的健康狀況作深入分析的。大部分學生只提及心靈不健康那么徒有身體健康也無濟于事,對于社會健康則無事例可佐證,沒有說服力,言語蒼白。整體閱卷下來,只有少數學生提到,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個人健康與社會健康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果具有強健的體魄,便能更好地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并激流勇進,為自己贏得尊重與欽佩,心態(tài)自然就會健康。另一方面,個人的不健康會帶動整個社會的不健康,位高權重者一旦具備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將會導致社會的倒退,而社會的不健康也會影響個人的言行舉止與心態(tài),如時下流行的“喪文化”“佛系態(tài)度”“全民娛樂”“仇富心態(tài)”“噴子現象”等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普通人的心靈。所以,維護健康是作為人的責任。但明明材料并不難懂,學生寫作時卻仍覺無話可說,足見其思想的貧瘠、思辨能力的缺乏。自然,此類思想內涵淺顯的文章也無法出彩。
那么,如何深化文章主旨呢?首先是要學生厘清概念,對于材料中的關鍵詞,要反復咀嚼,既要明確表層義,也要弄清它的比喻義、象征義,同時反復思考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是并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限制關系等,從而確定文章的總論點與分論點。其次,論點要闡釋到位,不能似是而非,讓讀者去反復揣摩,選取材料時要切合論點,并且分析過程中,要由點及面、見微知著,不能就事論事,而要上升到社會層面、歷史層面、精神文化層面,具有普及性與縱深性,方能打動讀者,讓人感受到文章主旨的深度與作者思維的深度。最后,行文過程中,要采用多種論證方法,不僅要有舉例論證,同時也要有引用論證、說理論證等,既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蘊,也能展現作者的理性邏輯。當然,完全掌握這些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生的日積月累、反復打磨,是需要日常生活中就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豐富的情感體悟和客觀的思辨能力。教師可在課堂活動中多加引導和啟發(f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上述能力。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教學既存在于課堂上,也存在于生活中,既外化為語言文字,也內化為思維方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仰賴于教師的合理引導,也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善于發(fā)現、勤于思考、敢于質疑、精于反思,在不斷地創(chuàng)作與再創(chuàng)作中實現質的飛躍,提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保羅,(美)琳達·埃爾德著.批判性思維[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河北省武邑中學2019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3]江蘇省徐州市2017年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題.
[4]江蘇省常州市2019年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5]江蘇省常州市2018年高三第二學期期初調研語文試題.
[6]江蘇省蘇錫常鎮(zhèn)2018年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作者簡介:
鞠俊,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