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徒結對培養(yǎng)”是中職學校對入職教師常用的培養(yǎng)方式,對入職教師的成長和進步起到促進作用。那么,這種方式如何開展才能提高入職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本文將以我校實例進行說明。
關鍵詞:入職教師;師徒結對;能力
入職培養(yǎng)是新教師的必修課,在其從教生活中最具基礎性指導作用,它積極響應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號召,進一步提高新上崗教師職業(yè)認識,在對其業(yè)務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上,提升了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能促進入職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并打造出一支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團隊?!皫熗浇Y對”培養(yǎng),是中職學校對新教師常用的培養(yǎng)方式,它保證每位新教師有一位指導教師,鼓勵“一師多徒,一徒多師”,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一名班主任指導教師,一名學科指導教師,從班級管理、專業(yè)教學、科室工作等方面對入職教師進行“傳幫帶”,促進入職教師的不斷成長、進步,盡快適應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2017年春季,我校新入職教師51名,所屬包括基礎專業(yè)、計算機專業(yè)、汽車專業(yè)、建筑專業(yè)等在內的13個專業(yè),由學校辦公室、教務處結合新老師的專業(yè)特點進行結對安排,通過一個學年從教學技能、課堂組織、學生管理、自我提升方面完善培養(yǎng),使教師入職后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師徒結對培養(yǎng)促使入職教師在教學管理、科室工作、學生教育等層面均有所提高,對這些教師適應教師角色、加快專業(yè)成長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
一、 “師徒結對”中“師”的指導
作為指導教師,“師”的作用在于做好榜樣,起到帶頭的作用,引導入職教師不斷進步,即在專業(yè)教學上,能夠對新老師給予幫助,找到適合專業(yè)特色的、適合中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在班級管理中,能夠幫助入職教師學會與學生交流,與學生融為一體,結合學生特點和成長階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班級學生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能夠對癥下藥;在科室工作中,能夠提供給入職教師做好工作的方法,教他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以我校師徒結對培養(yǎng)為例,具體如下:
(一) “重生”階段
肖老師和黃老師是汽車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是我指導的新入職老師,他們剛入職時對教師工作并不熟悉,但兩位老師責任心較強,擔心自己因對教學沒有把握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我提議他們利用暑假期間對專業(yè)課程做初步的備課。新學期開始,在新生入學軍訓期間,兩位老師能夠每天主動關心汽車專業(yè)17級新生,以此拉近與學生的關系,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中,逐漸適應了和學生的溝通方式,這對今后的教學大有幫助。
如何上好第一堂專業(yè)課,我建議兩位老師做到以下幾點:
1. 著裝上:舒適、得體、陽光,充滿自信,洋溢青春活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印象。2. 基于課程是第一階段的新課,不要急于講授專業(yè)知識要點,可以先收集一些與本專業(yè)相關的實例給學生看,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3. 課堂安排合理,不要太緊湊,也別犯松,多和學生溝通。
實際取得的效果比較理想,特別是黃老師能夠在課堂中以幽默詼諧的語氣和學生交流,使學生非常喜愛他上的專業(yè)課。
在教學準備上,我也給兩位老師做了詳細的指導:
(1)教學資料
①教學方案:結合專業(yè)特點、信息化教學方式開展教學。②教學工作手冊:含基本信息、理論與實踐授課計劃、課堂記錄、學生提問與課業(yè)成績、教師聽課記錄、學科期末考試綱要、學生期末考核評定、教研會議記錄、學期工作總結等方面內容。③期中、期末試卷:A卷與B卷、參考答案、試卷審批表。④公開課:公開課教案、課件、教師聽課評議表。
(2)填寫完成要求
①教學方案: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授課過程、時間分配、課業(yè)布置、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②教學工作手冊:正楷書寫,合理安排授課計劃(實際完成情況不得超出計劃兩周),作業(yè)及時批改并登記成績(百分制),課堂記錄真實(學生的出勤情況、當次課內容安排),每學期聽課至少四次(老教師),教研會議記錄完整,學期總結深刻到位。③試卷:覆蓋面廣泛、知識點合理、難易程度適中。④公開課:用心準備、認真完成、虛心積極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修正存在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 “取經”階段
通過基礎工作的指導,兩位老師熟悉了中職學校的各項工作制度和流程,入職一個月后,逐步開始從專業(yè)教學上提高。例如專業(yè)課的理論與實踐合理安排,理論授課時,任課老師在教室利用教學一體機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課堂紀律必須要嚴格管理,理工系男生多,如果課堂紀律不嚴抓,會嚴重影響今后實踐課堂的教學管理。
經過聽課,發(fā)現課堂紀律較差,主要表現為:男生趴桌子、上課睡覺、沒有帶專業(yè)書、玩手機。針對這些現象,我給兩位老師提出以下建議:
(1)車間都有設置手機存放處,上課前要求學生把手機調成靜音后放置手機袋里,以此作為課堂考勤的參考(沒有按時放的或者放模型機的,按照情況給予“遲到”或“曠課”登記),結合學工處對學生考勤管理辦法,嚴抓課堂紀律。(2)加強課堂師生互動,對知識點的復習提問等,使學生緊張起來,讓學生有事情做,不要專業(yè)老師一直講課,忽略了紀律的管理,忽略了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關注,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動起來,有課堂練習,有作業(yè)布置,整個課堂的紀律會有所改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三) “提高”階段
經過一個學期的傳幫帶指導,兩位老師在教學上從無法掌控課堂、時間與專業(yè)知識點講授安排過于緊湊,到基本能合理安排課堂、師生互動增多、課堂紀律基本良好,這期間,作為入職教師,他們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是有目共睹的。
通過聽課,兩位老師能夠逐步彌補不足,與學生的溝通加強,整個課堂氣氛相比前期輕松活躍,對課堂紀律的管理有成效,教學技能上也取得了很大進步,表現如下:
1. 知識點的講解詳細到位,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能及時關注,在課下能給學生輔導。2. 對知識復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掌握較好,不再是一句話帶過,能夠系統(tǒng)地把上節(jié)課的專業(yè)知識點提出,學生簡單回顧,有利于導入新課,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3. 肖老師在省屬中職院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取得汽車電工基礎項目的第一名,晉級省賽,并在省賽中表現突出,獲得了該項目的二等獎。
二、 “師徒結對”中“徒”的學習
作為“徒”,在“師”的指導下,能虛心學習,能謙虛接受“師”提出的批評和建議,能不斷總結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致力于教育教學工作:多與老班主任交流管理班級的經驗和心得,結合自己所帶班級實際情況采用適合的管理方法;多和老教師學習專業(yè)教學方法和專業(yè)實操技能,融會貫通,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水平;多與同部門、同科室的老教師交流、學習高效的工作方法,不推諉、不應付,認真及時完成科室領導布置的各項任務。
1. 認真貫徹師德規(guī)范,自覺執(zhí)行師德標準,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格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
2. 認真鉆研教育教學理論,認真執(zhí)行教學常規(guī),主動爭取指導教師的幫助,虛心學習,有疑必問。
3. 每學期至少聽指導教師8節(jié)課以上,并鼓勵多聽不同老師的課,做到采眾家之長,創(chuàng)自己風格;每學期開一次校級公開課,從不同層面豐富自己的專業(yè)教學經驗。
4.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和備課活動,積極參加學校各項競賽和研討活動,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
三、 “師徒結對”培養(yǎng)的效果
中職學校入職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中,采用的“師徒結對”培養(yǎng)方式是否行之有效,是否促進新教師的成長和進步,需要師徒雙方的共同努力。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不足、不斷更新方式方法,以評促進。
(一) “師徒互評”
1. 入職教師對指導老師的專業(yè)能力、管理能力、培訓內容對實際教學的指導作用、師徒結對培訓對個人能力提高的幫助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2. 指導老師對入職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班級管理、科室工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二) 入職教師所屬專業(yè)教研室、科室、處系領導對其考評
1. 教研室對新老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考評,例如采用公開課、教學質量調查表等形式。2. 科室、處系對新老師的工作考評,例如班主任管理工作考核(班風班貌、班級宿舍衛(wèi)生管理、學生出勤情況);處系負責人綜合評價等。
在入職教師培養(yǎng)的過程中,“師徒結對”方式是中職學校采用的最有效、最長久的方法,它能夠結合新教師的專業(yè)特點以師徒一對一、 一對二、 二對一進行指導,使新教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班級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提升,促進新教師的成長和進步,加深了老教師和新教師之間的交流,同時,新教師的思想也影響著老教師的進步,幫助老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為老教師的教學增添活力。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師徒結對”培養(yǎng),促進入職教師的成長,在現有的、已經開展的各個層面上不斷深化、細化,例如新老師的發(fā)展?jié)摿ΑI(yè)發(fā)展需求等,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學校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fā)揮入職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為完善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從而真正做到師徒結對,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王屹,鄭小軍.中職師資定制化培訓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20).
[2]曹曄,劉宏杰.我國中職師資隊伍培養(yǎng)培訓主要政策60年演變進程綜述[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25).
[3]趙德成,梁永正.教師培訓需求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莊興林,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經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