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漯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河南 漯河 462000)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incontinence,PSUI)發(fā)病機制是因腹部壓力超過尿道壓力臨界值后,尚未出現逼尿肌收縮功能作用下,尿液自發(fā)性的排除,因產婦分娩環(huán)節(jié)中使尿道支撐結構受損,且骨盆肌肉損傷且功能性變化,強度降低誘發(fā),常伴咳嗽、噴嚏及大笑或突然站立以及腹部運用過程中均會產生尿失禁[1]-[2]。PSUS常見于產后,發(fā)病率高,且產婦由于年齡的制約,癥狀會不斷惡化,使產婦的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均受制約,是誘發(fā)產婦抑郁癥、焦慮及社交恐懼的因素之一[3]-[4]。所以,有效且盡早的治療至關重要。本文旨在她討生物反饋聯合盆底治療對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治療效果。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產后尿失禁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與觀察組(40例)。觀察組40例,年齡18~40歲,平均(24.7±3.2)歲,孕周38~42周,平均(39.2±1.5)周,新生兒體質量3000~3600g,平均(3300±186)g,陰道分娩28例,剖宮產12例;對照組34例,年齡20~38歲,平均(25.2±2.8)歲,孕周38~42周,平均(39.4±1.4)周,新生兒體質量3000~3600g,平均(3300±182)g,陰道分娩24例,剖宮產10例。納入標準:(1)符合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標準[5]:輕度:單純伴咳嗽與打噴嚏期間出現尿失禁;中度:走路、從椅子中站起來等活動時間伴尿失禁;重度:站立時伴尿失禁。(2)所有入選產婦皆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與腎臟疾病、泌尿生殖系統(tǒng)手術史;(2)伴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純盆底肌訓練,將盆底肌訓練手冊發(fā)放給所有入選者,皆教授患者采取盆底肌訓練(Kegel訓練),且采取隨訪等方式叮囑患者在家堅持做盆底肌訓練,平均1天2~3次,一次持續(xù)15分鐘,堅持3個月。
觀察組采取的治療方法為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在患者的陰道中置入消毒后的陰道電極,針對I與II類纖維肌力、疲勞度等展開測定,按照評估結果,采取針對性治療,詳細方法如下:(1)采用頻率為50赫茲,脈寬為250μs進行電刺激,激發(fā)患者的機體感官;(2)I類纖維:采取頻率為8~32Hz,脈寬是320~740μs電刺激與生物反饋訓練;(3)II類纖維采用頻率為20~80Hz,脈寬是20~320μs的電刺激及生物反饋訓練;(4)采取I與II類肌纖維生物反饋訓練模塊提高I與II類纖維的訓練;(5)采用不同場景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式完成訓練;(6)采取尿急條件中給予生物反饋訓練模塊完成訓練;(7)給予A3反射生物反饋訓練方式,訓練需建立咳嗽與腹部壓力升高后進行盆底肌收縮,然后采取會陰腹部調節(jié)收縮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塊,刺激患者防止憋尿時屏息,一次訓練20~30分鐘,一周兩次,1個療程為10~15次,治療持續(xù)3個月。在整體的治療環(huán)節(jié)中針對患者采取一對一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內容有:(1)為患者具體講述治療步驟;(2)按照產婦分娩環(huán)節(jié)期間采取健康教育,為患者普及盆底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目的,經生物反饋治療儀顯示屏中的肌電信號為患者樹立正確的收縮盆底肌肉,防止收縮腹部肌肉、臀部肌肉與大腿肌肉。完成治療后教導患者回家后采取的盆底肌訓練(Kegel訓練):選取站立、仰臥或坐位等體位,給予肌肉等張收縮練習,大腿與腹部肌肉完全放松,進行收縮盆底部肌肉,主要為會陰、肛門進行收縮,單次收縮需保持3s以上然后放松,接下來進行3~4次快速收縮,然后放松6s,進行循環(huán),每天2~3次,且一次持續(xù)15分鐘,按照患者的個體現狀建立家庭盆底肌訓練,且告知產婦定期復查,按照個體調節(jié)訓練方案。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盆底肌力與治療3個月后治療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
盆底肌力評估標準:將國際通用的會陰張力測定法(GRRUG方法)[6]對盆底肌力進行測定,總共0~5級,得分越高,表明肌力功能越好。
療效評估標準:通過主觀評價與國際尿控協會1h尿墊實驗進行治療效果評估[7]:治愈:尿失禁癥狀消失,運動、咳嗽或大笑期間并未出現溢尿情況,尿墊實驗<1g;好轉:溢尿癥狀轉歸或本身體驗癥狀緩解,尿墊測定尿量明顯轉歸;無效:治療前后均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趨勢,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組間比較四格表法Χ2檢驗,記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盆底肌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盆底肌力功能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盆底肌力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力對比[n(%)]
2.2治療3個月后尿失禁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3個月后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76.50%,且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3個月后尿失禁治療效果對比[n(%)]
2.3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無陰道感染等不良反應。
女性盆底結構是封閉骨盆出口的多層肌肉與筋膜組成,且包含尿道、陰道與直腸貫穿在內。盆底肌群、筋膜、韌帶與神經結構是盆底支撐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達到互相作用與支撐,且承載子宮且確保子宮、膀胱與直腸等盆腔臟器保持正常位置[8]-[9]。所以,盆底肌的解剖與生理作用對女性生活質量影響深遠。懷孕與分娩是誘發(fā)盆底肌損傷的危險因素,十月懷胎,伴胎兒成長、羊水量增加后,作用于盆底肌肉中的力量慢慢升高,盆底肌肉因孕期變化刺激出現牽拉、撕扯使軟組織侵損[10]。此外,分娩環(huán)節(jié)會直接制約肛提肌與產道肌直接受傷,而盆底肌與尿道括約肌同樣會出現神經刺激,使盆底功能障礙。一旦出現盆底肌肉受損后,在長時間的尿失禁等病癥的影響中會使病情惡化,發(fā)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SUI并發(fā)率顯著,影響正常女性的生活與工作[11]。所以預防與治療PSUI發(fā)生至關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強尿道括約肌與盆腔肌的緊張度,比如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盆底肌訓練等。
本研究采取了生物反饋與盆底肌訓練的聯合方法,研究結果發(fā)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盆底肌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盆底肌力功能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盆底肌力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采取聯合治療,患者的盆底肌力整體水平顯著優(yōu)化,與王陶然,周新,李曉燕等[12]研究結果,盆底肌肉鍛煉、電刺激與生物反饋等綜合治療可增強產后早期婦女盆底肌張力。本研究經3個月電刺激生物反饋聯合盆底肌訓練后,兩組治療3個月后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76.50%,且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無陰道感染等不良反應,進一步說明盡早采取生物反饋電刺激的治療效果較佳,且可緩解產后尿失禁患者的臨床癥狀。相關研究指出,產后抑郁針對SUI產婦盆底康復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日后應針對產后失禁患者進行綜合性的心理狀況評估,且在采取治療期間需采取心理輔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患者盡早恢復[13-15]。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聯合盆底治療可有效優(yōu)化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