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鳳
母親沒念過書,但她對孩子們的教育卻總是讓人心服口服。比如,她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教育行話就是:“做人要三會——會鞭桿、會筆桿、會槍桿?!毖韵轮?,就是要求她的子女們能文能武、全面發(fā)展,努力學習各個方面的生活本領。
真是這樣,在家務勞動中,母親從來不嬌慣我們。每天上學前,她總是吩咐我們兄弟姐妹洗衣做飯、掃地挑水;放學后,則每人必須打一籃豬菜或者撿一堆柴火,每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趕上季節(jié),母親還會適時地叫我們搞一些小秋收。有時候撿橡子,有時候摘木梓,有時候還跑到蜿蜒起伏的山邊邊上,采金黃金黃的野菊花。這些東西都是農(nóng)家的寶貝,可以賣錢呢!放假的時候,母親便把我們都帶到田里,手把手地教我們干很多力所能及的莊稼活兒。比如插秧,母親的腰里總別著一根小棍,逼我們練速度練質(zhì)量。誰的速度慢了,誰插的秧苗歪了,那都是要懲罰的。一塊秧田插完,我們都要被母親的小棍或輕或重地打幾下。在緊張的勞動氛圍中,我們兄妹就像打了雞血,一個個斗志昂揚。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累得像泥娃娃,有氣無力地倒在田埂上挺腰,母親卻在旁邊得意地笑:“練鞭桿的功夫不到家唄!”
練“鞭桿”如此,練“筆桿”母親也不放松。每晚,我們在燈下做作業(yè),母親就在旁邊補衣服、做鞋墊,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陪讀。那“咕咕”抽線的聲音,讓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倦怠。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是她能根據(jù)勾和叉的多少對我們進行褒貶。學期結(jié)束,當我們一個個都領回獎狀的時候,母親的臉上就笑成了一朵花:“做人,三桿有一桿不會,就像瘸子呢!”可惜,我們兄妹七個只有兩個當了兵,要是有機會,母親會把每個孩子都練成神槍手呢!她有的是信心,有的是辦法。
然而,母親并不遺憾。她還是努力著,讓我們力求進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一次,為了讓我參加外省的筆會,母親竟賣掉年豬給我作費用。在那次筆會中,我的散文得了獎,母親連連點頭:“嗯,值得!這頭年豬賣得值……”
轉(zhuǎn)眼,我們悄然長大,母親年逾古稀。當老人家看著三個哥哥各有手藝,農(nóng)閑之際還能進城掙錢的時候;看著我和大姐雖為人師,工作之余學電腦學寫作,田里活兒也是一把好手的時候;看著二姐、三姐也崇尚科學、緊跟潮流,用農(nóng)村淘寶帶動一方致富的時候;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了,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母親的“三桿”教育雖然樸素,卻讓我們一生受益: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使自己具備多種能力,才能在任何時候都從容地面對人生。
責任編輯:海 霞
美術插圖:王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