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賢
炎炎的夏夜,讓人奇熱難耐,這也讓我想起許多乘涼的往事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家茅屋草房,一棟兩間不足六十平方米。我家是一個擁有九口人的大家庭,就是擠住在這樣狹窄的小房子里。冬天易過,夏夜難熬。因此,家家戶戶都要到戶外搭鋪掛帳,以增加床位,好讓全家人乘涼消暑度夏。我家也不例外,而這件事就落在我父親的頭上了。父親忙里忙外,大集體收工又晚,而搭鋪掛帳一事必須搶在天黑以前完成,否則蚊子肆虐讓你無法工作。但是,無論蚊子多么逞兇,也不管天氣多么炎熱,此事必做,否則我們全家人就難以度過這不眠之夜。那時,我們雖然小,還比較懂事,知道愛惜老人,于是,我們就搭手幫忙,有的扯蚊帳,有的系繩子,不一會兒就將床鋪搭好了,盡管蚊帳破爛,床鋪“吱呀”,人如同睡在集裝箱里,但畢竟是在外面露宿,總比在那狹小的屋子里強。當我們進入蚊帳時,父母親一再叮囑:千萬不要用腳蹬開了蚊帳,以防蚊子咬傷了我們,但是,我們哪里聽得進去,剛進蚊帳就是一陣嬉鬧瘋逗,直至搞得滿頭大汗才酣然入睡。
戶外的乘涼莫過于船上。船既可以迎風向,又可以選擇水域開闊的地方。每到夏天,父親總會把我們全家人裝到船上乘涼。船拋錨插篙定在河中央,兩岸樹木掩映,河上流螢飛舞,河面小魚浮游,田野蛙聲如鼓,樹林中蟈蟈齊鳴,還不時從村子里傳來一兩聲犬吠……我們就是躺在這樣涼悠悠的船板上數星星、看月亮,時有陣陣河風吹在身上。啊!好涼爽啊!不一會兒,我們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最難忘的乘涼莫過于在我們村南頭那塊古墓墳場上。那地方能聞到稻香、荷香,因為墳場前面緊挨荷塘。墓地百十平方米,雖是墳場,但是只有一座古墓,墓碑幾經風雨剝蝕,仍然完好無損,且巍然矗立。這里常有牛兒放牧,故它的草坪如同園林工人修剪過一樣,墓冢傾斜,人可倚可躺,它三面是空曠的稻田,只要有風就涼爽。西面緊連村莊。故村里的人把這里定為一個天然的理想的乘涼的好地方,每到夏天晚上,村子里的人就都會到這里來乘涼,吹拉彈唱,熱鬧非凡。當晚霞還在天邊燃燒,大人們還在地里忙,孩子們便夾被頂席來這里搶占一席之地,鋪被單,展葦席,好讓大人們在這里休息乘涼。男人們斜躺著抽煙,談天說地;女人們給孩子喂奶,手里還不住地為孩子驅蚊扇風。她們不能躺,因為懷抱小的,手牽大的。孩子們你追我趕,嘻嘻哈哈……唱楚戲的人唱的是“三娘教子”,說評書的義成哥講的是《薛仁貴征東征西》……“洪湖水浪打浪”這動聽的歌是誰在唱?它穿過村莊,越過田野,久久在夜空中回蕩!
乘涼之夜別有一番景象:小時候,母親為我們驅蚊扇涼;待她老了,便常常一人坐在后門口或夾巷與鄰人聊家常;她時而閉目養(yǎng)神,扇子墜落地上,猛驚醒,看月牙西斜,自己身上已涼爽,然后摸摸索索上了床……
責任編輯:海 霞
美術插圖:孫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