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重慶化工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00)
NCF,即Net Cash Flow,是指項目運營中的凈現金流量,通常用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的差額表示。如果現金流入量大于現金流出量,則為正的凈現金流量;反之則為負的凈現金流量。雖然都是用于投資項目的價值進行評估,但凈現金流量不同于自由現金流量,它們衡量的是不同層級的現金流量。凈現金流量往往只涉及單個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通常指的是對公司整體經營剩余的現金流量。
根據凈現金流量的含義,如果用“+”表示現金流入,“-”表示現金流出,則:
NCF=該期現金流入量-該期現金流出量
對于項目周期的不同階段,還有具體的計算公式:
建設期:NCF=-(該期投資額+墊支資金)
運營期:NCF=該期營業(yè)收入-該期付現成本-所得稅(定義公式)
或者=該期營業(yè)收入*(1-25%)-該期付現成本*(1-25%)+該期非付現成本*25%(簡化公式1)
或者=該期凈利潤+該期非付現成本(簡化公式2)
終結期:NCF=該期經營現金流量+回收額
非付現成本主要指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等預付成本。
項目現金流量的計算對于合理選擇投資方案、正確進行項目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若NCF計算不準確,將直接導致項目評價指標計算錯誤,從而導致決策人員做出不科學的判斷和選擇。因此,準確分析項目現金流量對于項目投資決策有著基礎性的影響。
在NCF計算的具體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影響結果準確性的內容:
由于會計折舊和稅法折舊的不一致,通常導致計算人員對公式的錯誤運用。比如“運營期現金流量=該期凈利潤+該期非付現成本”這個公式,凈利潤應該是根據會計折舊來計算的,該期非付現成本卻是根據稅法折舊來計算的。在同一個公式里存在這樣互相矛盾的狀態(tài),通常讓很多初學者無所適從。
如果會計折舊和稅法折舊期限不一致,那么應該在什么時候確認回收的殘值和固定資產處置損益呢?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某葡萄酒廠準備投資一條新的生產線,經過相關調查研究得到以下相關資料:
1、新生產線的初始投入成本為1000萬元,為建設期期初一次性投入。建設期為1年,預計可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率為5%,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稅法規(guī)定的折舊年限為5年,凈殘值率跟企業(yè)保持一致。
2、建設新生產線所需資金通過發(fā)行債券籌集,債券面值為1000萬元,票面利率為10%,期限為5年,每年年末付息,到期一次性還本。
3、新生產線投入運營初期,需墊支營運資金100萬元。
4、新生產線投產后,預計1-5年的銷售收入每年增加1000萬元,6-10年每年增加600萬元,耗用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約為銷售收入的60%。
5、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為25%,工廠要求的最低投資報酬率為12%。
建設期現金流量NCF0=-1000(萬元)
運營期初現金流量NCF1=-100(萬元)
若根據公式“NCF=該期凈利潤+該期非付現成本”來計算運營期現金流量,則:
運營期2-6年現金凈流量NCF2-6=該年凈利潤+該年非付現成本
=(1000-1000*60%-99)*(1-25%)+198=423.75
運營期7-10年現金凈流量NCF7-10=該年凈利潤+該年非付現成本
=(600-600*60%-99)*(1-25%)+198=303.75
終結期現金凈流量NCF11=303.75+100+110=513.75
項目凈現值NPV=-1000-100*(P/F,12%,1)+423.75*(P/A,12%,5)*(P/F,12%,1)+303.75*(P/A,12%,4)*(P/F,12%,6)+513.75*(P/F,12%,11)=889.72
若根據公式“NCF=該期營業(yè)收入*(1-25%)-該期付現成本*(1-25%)+該期非付現成本*25%”來計算運營期現金流量,則:
運營期2-6年現金凈流量NCF2-6=1000*(1-25%)-1000*60%*(1-25%)+198*0.25=349.5
運營期7-10年現金凈流量NCF7-10=600*(1-25%)-600*60%*(1-25%)+198*0.25=229.5
終結期現金凈流量NCF11=229.5+100+110=439.5
項目凈現值NPV=-1000-100*(P/F,12%,1)+349.5*(P/A,1 2%,5)*(P/F,1 2%,1)+2 2 9.5*(P/A,1 2%,4)*(P/F,12%,6)+439.5*(P/F,12%,11)=515.14
若考慮在稅法折舊期末回收殘值,根據公式“NCF=該期營業(yè)收入*(1-25%)-該期付現成本*(1-25%)+該期非付現成本*25%”來計算運營期現金流量,則:
運營期2-5年現金凈流量NCF2-5=1000*(1-25%)-1000*60%*(1-25%)+198*0.25=349.5
殘值回收期現金流量NCF6=349.5+110=459.5
運營期7-10年現金凈流量NCF7-10=600*(1-25%)-600*60%*(1-25%)+198*0.25=229.5
終結期現金凈流量NCF11=229.5+100=329.5
項目凈現值NPV=-1000-100*(P/F,12%,1)+349.5*(P/A,12%,4)*(P/F,12%,1)+459.5*(P/F,12%,6)+229.5*(P/A,12%,4)*(P/F,12%,6)+329.5*(P/F,12%,11)=566.77
根據以上計算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采用不同的現金凈流量計算公式和在不同的時點確認資產回收殘值,得出的項目凈現值是不一樣的。雖然在本例中不同方法計算出來的凈現值均大于0,并不影響投資決策,但在其他項目的計算決策中卻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根據前面的案例計算過程,可以發(fā)現:當采用不同的公式計算現金凈流量的時候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但是實際上當我們采用不同的公式來計算的時候應該得出一致的結果。問題出在哪呢,就是會計上的凈利潤與財務管理上的息稅前利潤(EBIT)存在不一致。會計上的凈利潤是根據會計折舊計算出來的,而財務管理上的息稅前利潤主要考慮對現金流量的影響,是根據稅法折舊計算出來的。還有固定資產殘值在不同時點回收,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影響,也會影響到凈現值的計算結果。
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采用以下方案來解決:
(一)在會計折舊與稅法折舊不一致的情況下,應嚴格按照定義公式或簡化公式1來計算計算運營期現金凈流量,以避免會計上的凈利潤與財務管理上的息稅前利潤不一致帶來的理解困惑。會計上的凈利潤是按照會計準則,采用會計折舊來計算的;財務管理上的息稅前利潤要考慮折舊對所得稅的影響繼而對現金流量的影響,所以要根據稅法的規(guī)定來計算。此時財務管理上的所謂“凈利潤”既不是息稅前利潤,也不是會計上的凈利潤,而是在息稅前利潤的基礎上考慮所得稅的影響計算出來的利潤。但這個時候也沒有考慮利息支出,因為在投資評價的時候要把籌資活動與投資活動區(qū)分開,不能混為一談。如果會計折舊和稅法折舊一致,則采用任何一個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二)關于資產殘值或者是資產處置損失的問題,雖然稅法折舊期限結束了,但按照會計規(guī)定仍在繼續(xù)使用??紤]實際情況,還是在項目結束期或資產實際處置變賣的時候再確認回收現金流量。
綜上所述,項目投資現金流量的計算正確與否對于投資項目的科學決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計算過程中對于會計與稅法上的差異一定要根據決策考慮的重點采用恰當的計算公式,否則就會誤導決策人做出不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