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中學地理教學方式固化,課堂枯燥乏味等問題,本研究立足學生的興趣點,以當下較為流行的網絡游戲《絕地求生》為例,結合地理核心素養(yǎng)設計地理課程。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地理教學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為興趣導向的教學趨勢探索新路徑。
關鍵詞:網絡游戲 地理教學設計 《絕地求生》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網絡游戲的沉浸式體驗對信息時代背景下成長的青少年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目前針對網絡游戲與青少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網絡游戲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據(jù)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統(tǒng)計,輸入青少年,網絡游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1066篇論文。以網絡游戲為主題的有435篇,占總數(shù)40.8%??梢娗嗌倌耆后w是網絡游戲的主要受眾。而網絡游戲成癮,青少年犯罪等網絡游戲的負面研究共有719篇,占總數(shù)67.4%。[1]
網絡游戲的目的是休閑娛樂,很多網絡游戲具有鍛煉人的反應能力,邏輯思維,認知能力的功能。以本研究選擇的網絡游戲《絕地求生》為例,這是一款戰(zhàn)術競技型射擊類游戲。在游戲中涉及軍事射擊競技,團隊合作,軍事策略等內容主題。在游戲設定中,Erangel是位于克里米亞的一個小島,游戲中每一局有100名玩家參與,玩家空投跳傘至地圖的各個角落,尋找武器,車輛以及物資,并在島嶼上的多種地形,氣象,水文等復雜環(huán)境中與其他玩家展開戰(zhàn)斗。?游戲過程當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地圖的認知,對周圍地形,水文,城市,交通等各種地理要素的掌握。在射擊競技的過程中對空間方位的認知,駕駛載具的地圖導航,戰(zhàn)斗過程中結合電子羅盤對敵我雙方空間位置的判斷,以及對氣象的應變和利用也是影響是否生存并勝利的關鍵。[2]
在網絡游戲會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的社會認知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逆向思維,從地理教育的角度出發(fā),發(fā)掘網絡游戲中優(yōu)秀的,積極的元素,結合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為青少年設計基于網絡游戲過程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課程。[3]
二、課程設計
1.教學目標:培養(yǎng)地圖技能,涉及地圖認知,地理要素提取。培養(yǎng)空間感知能力,涉及空間定位,培養(yǎng)綜合思維,涉及地理要素的綜合分析與運用。培養(yǎng)人地和諧觀念,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認識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 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內涵與協(xié)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4]
2.教學思路:用地理學視角解讀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地理要素。
3.教學方法:采取ppt解說,以及課堂互動的方法。
4.課程案例
材料:在游戲中,我們經常會與其他玩家在某一區(qū)域進行遭遇戰(zhàn),在射擊的過程中明確敵人的方位,并告知隊友,集中團隊火力戰(zhàn)勝敵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真實的戰(zhàn)場中,明確敵我空間位置,是空中支援,遠程精確打擊等戰(zhàn)術策略應用的前提。所以,假設你是一名士兵,你知道該如何明確你的空間位置,以及如何向隊友傳達敵人的位置嗎?
地圖定位:絕地求生中Erangel地圖是是長8km寬8km共64km2的區(qū)域范圍。東西方向用a—h南北方向是i—p.也就是簡化的經緯網。
例如軍事基地就可以用eo來表示,G港口可以用bk來表示。G港位于軍事基地的西北方向。羅盤辨識方向:游戲當中的羅盤被簡化為電子羅盤設置在屏幕上方,分為0—360度。隨著身體的轉向,會及時顯示所面對的方向以及刻度,正北為0(360)度正東90度,正南180度,正西270度。在判斷方位的過程中,假設被觀測物體位置固定,則在不同觀測位置觀察的物體方位不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游戲過程中隊友之間對敵人所在方位的判斷有差異。例如:1號隊友位于fk的M城,2號隊友位于dl的城,位于ek附近的學校出現(xiàn)空投物資,則該物資位于一號隊友的西南方向,位于2號隊友的東北方向。因此,在報方位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熟練掌握利用羅盤判斷空間方位的技巧,就能夠實現(xiàn)“換位思考”,為隊友報出敵人在他所在位置的精確方位,提高作戰(zhàn)效率。
課堂互動:將教室劃分成4*4等份,明確方位,比例尺,繪制經緯網圖紙。將學生以4人一組組隊,分發(fā)指南針,每一隊對周圍小隊進行方位判斷。
小結:地圖三要素,經緯網定位,指南針辨認方向。
結語
1.拓展教學視野,提升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系列課程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實現(xiàn)了知識性和趣味性完美融合。這些課程創(chuàng)新的靈感是作者在游戲過程中的思考的總結,由此,未來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創(chuàng)新,引進電子游戲未嘗不是另辟蹊徑。
2.將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察側重于地理知識技能在生活中的再現(xiàn),從生活中學習,并應用到生活中去。在信息發(fā)達,個人媒體活躍的今天,學生群體的興趣廣泛而又貼近時代,因此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可以結合學生群體廣泛的信息點和興趣點進行,而不僅限于教材和考綱的限制。[5]
3.充分發(fā)掘地理學科的交叉性與綜合性
地理學科的交叉性和豐富性使得地理課堂具有其他學科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大量素材和案例,以綜合性為框架,從身邊的細微之處發(fā)掘地理教學素材,實現(xiàn)跨學科的教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世界,體察生活。
參考文獻
[1]王薩出榮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地理課程整合的實踐探討[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38).
[2]吳婷,王愛霞.基于真實情境的地理教學設計——以“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7).
[3]吳國璽,張泊平,李中軒.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地理課程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
[4]吳蕓.高中生地理實踐力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5]邱宗輝.戰(zhàn)術級地形分析OCOKA模型的建立與系統(tǒng)設計[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寧東閣(1993.03—),男,漢族,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人,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人文地理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