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欣
(蘭山區(qū)柳青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
跛行,指的是在脊髓異常的作用下,致使身體一側肌力減弱,某一長骨或先天的或是出生后短—些的病癥;臨床研究表明,若損傷不嚴重,可自行愈合。該類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疼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發(fā)現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診療者較多,雖通過臨床治療可痊愈,但是需了解患兒發(fā)病機理,進一步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從而促進患兒健康成長[1-2]。該課題一共納入該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次入選的80例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均由于家屬(監(jiān)護人)簽署相關醫(yī)護同意書,且均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此外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0例中,男患兒24例、女患兒16例;年齡分布在 1~7 歲,平均為年齡(3.4±0.2)歲;跛行至入院時間最短為 2~28 d,平均為病程(14.8±0.3)d。 對照組40例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17例;年齡分布在1~7 歲,平均為(3.5±0.3)歲;跛行至入院時間最短為2~28 d,平均病程為年齡(14.9±0.4)d。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價值。
1.2.1 臨床診斷 (1)臨床表現:患兒存在走路或跑行狀態(tài)下單側下肢跛行,由監(jiān)護人(父母)觀察發(fā)現而來院就診;部分患兒跌倒次數增加,運動能力沒有明顯的障礙,且沒有明顯的疼痛表現;雙下肢沒有紅腫或壓痛癥狀,在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表現為良好;此外,患兒的肌力和肌張力沒有異常反應,腱反射表現為對稱,病理反射呈陰性。
(2)實驗室檢查結果:兩組患兒血常規(guī)檢查均顯示正常,無貧血癥狀,白細胞在15×109/L;經心肌酶譜檢查結果顯示,正常32例表現為政策,48例存在單項增高或多項增高的情況,但比正常的雙倍??;經血生化、血沉及CRP檢查,均表現為正常;MP-IgM呈陰性;雙下肢膝關節(jié)與踝關節(jié)X片顯示無異常;其中6例疑似滑膜炎,經關節(jié)MRI檢查結果顯示無異常;此外,全部患兒均經雙下肢表面肌電圖檢查,均存在單根或多根神經傳導速度降低的問題。
1.2.2治療方法 該次入選的對照組患兒采取靜點能量劑和營養(yǎng)神經藥物進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兒在以常規(guī)治療(同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使用地塞米松,1片/次(0.75 mg),3 次/d,口服;同時,使用強的松,1片/次(5 mg),3次/d,口服。兩組均維持 1周治療,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臨床療效三級標準:(1)痊愈:經積極治療,患兒肢體癥狀消除,步行正常,雙下肢表面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2)有效:經積極治療,患兒肢體癥狀有所好轉,步行較正常,雙下肢表面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和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3)無效:均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項有效率總和。
該次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該次涉及的數據;計數資料用[n(%)] 表示,并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積極醫(yī)治1周,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在臨床療效方面的比較[n(%)]
臨床研究表明: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通常能夠自愈,但是在未接受臨床診療的基礎上,難以明確患兒的發(fā)病原因及機制[3-4]。因此,臨床建議針對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在積極臨床診療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醫(yī)治方案。
臨床針對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通常會采取肌電圖檢查方法,通過肌電圖檢查如果發(fā)現患兒存在嚴重的軸突變型,或存在繼發(fā)性髓鞘脫失的情況下,會導致神經傳導速度變緩慢,此時可判斷為肌電圖存在異常變化;當節(jié)段型髓鞘脫失,但軸突變性不夠顯著的情況下,會導致傳導速度變侵,此時肌電圖正常,但軸突病變中波幅下降,進一步導致脫髓鞘病變呈現神經傳導速度變緩慢[5-6]。由于該次入選的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存在下肢神經脫髓鞘的情況,因此提到了采取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的方法,包括地塞米松和強的松,能夠起到抗炎、抗毒、抗過敏的效果。該次采取靜點能量劑和營養(yǎng)神經藥物進行基礎治療,進一步使用地塞米松和強的松進行醫(yī)治的觀察組,在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50%,明顯高于采取常規(guī)基礎治療的對照組的75.00%高。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短暫性突發(fā)性跛行患兒采取靜點能量劑和營養(yǎng)神經藥物治療,進一步聯合地塞米松與強的松藥物治療,具備顯著的臨床療效;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工作中采納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