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紅
【摘 要】世人都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具有意境清新悠遠、文字生動簡約、韻律優(yōu)美和諧的特點,對整個世界文化寶庫而言可謂是一塊熠熠閃光的瑰寶。盡管初中語文課本中精選出的古詩詞只是浩瀚文學海洋里的一滴水、茫茫滄海中微小的一粟,其中卻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在當代中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33-01
世人都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們?nèi)缤粭l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以下是筆者對初中古詩詞教學模式的探索體會,供同仁參考。
一、結合詩詞作品背景,理解古詩詞
每一首富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者的有感而發(fā),詩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和所處社會時代等都與詩詞的思想主旨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因此,只有結合詩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者的生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含義,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李白的《行路難》為例,詩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等句子,如果讓學生在不了解李白當時人生處境的情況下去理解和感悟是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的。
對此,需要教師向?qū)W生詳細地介紹詩詞作品的背景資料:天寶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盡管玄宗對他是禮遇有加,但僅僅是因為賞識他文學方面的才華,所以李白“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思想始終無法實現(xiàn)。當朝權貴難容身性清高的李白,他自身也無法忍受當時的處境,所以最終被“賜金返還”,而這一次長安別就意味著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就在李白感到極度苦悶時,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擺了一桌酒席宴,李白面對美味佳肴卻“停杯投箸”,難以下咽,學生也就能理解這種心情了。
二、掌握基本鑒賞法,品味詩詞
鑒賞古詩詞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我就基于動詞和副詞從局部鑒賞和整體鑒賞的角度做出分析。一種是品鑒動詞,簡單來說就是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分析那些提升文本生動性、鮮活性和形象性等美學意蘊的動詞。
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詩歌中最具張力的幾個動詞即“愛”“行”“爭”“啄”“迷”等,因為這些動詞的應用讓早春來臨時的鶯歌燕舞被精妙地描繪了出來,在呈現(xiàn)初春西湖美景的同時還抒發(fā)了詩人對當前美景的熱愛之情。另一種是品鑒副詞,讓學生對詩詞中以修飾作用為主的副詞進行深入品析。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句中有兩個同時富有動態(tài)和情態(tài)的副詞,即“漸欲”和“才能”,這兩個副詞堪稱整首詩的“詞眼”,其生動鮮活地將勃勃生機的淺草和初春時的亂花表現(xiàn)了出來。
三、強化古詩詞朗讀訓練,感悟詩詞
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不難看出朗讀的重要作用,這個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xiàn)。教師要在朗讀方面強化對學生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讀中,深刻體會詩詞的意境和韻律。以偉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為例,這首詩的筆調(diào)雄健偉岸,語言奔放大氣,想象十分豐富大膽,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畫面。那種蒼涼的意境和空寂的情感不僅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分析語言,重要的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切身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以及韻味,從而深層次地理解詩詞。
再如李清照的《如夢令》,詞中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前面庭院景觀描繪的基礎上道出了女人特有的細膩情感,滲透著處于傷春狀態(tài)中閨中人復雜的情緒,這種情感的傳神程度令人拍案叫絕。而單靠講解是無法傳達這種意境的,需要學生在全身心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女詞人哀婉但又無限熱愛的復雜情感。
總而言之,積淀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的古詩詞需要教師采用適當?shù)姆绞介_展有效教學,基于對古詩詞背景的了解,在掌握基礎鑒賞方式的條件下通過反復吟讀感悟情感和真諦,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金虹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甘肅教育,2017,(1):93-93.
[2]孟為科 優(yōu)化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措施分析[J].考試周刊,2017,(64):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