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
“民智未開,朝廷就衰?!边@是大清官員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們看來,大清之所以落后,是百姓的腦袋不行。但百姓的腦袋究竟行不行、民智到底開未開,應(yīng)由事實說了算。比如在對待現(xiàn)代化的鐵路上,民智其實明顯領(lǐng)先官智。
1875年,英國怡和洋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修馬路的名義鋪設(shè)了一條從上海到吳淞鎮(zhèn)的鐵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運營性質(zhì)的鐵路由此誕生。結(jié)果,大清的百姓很給力,對鐵路充滿好奇,每天都有一波接一波的人去修路工地上看熱鬧。鐵路通車之日,車站周邊更是人山人海;鐵路沿線也早有百姓搬來條凳排排坐,等候火車駛來。而且鐵路不長,票價挺貴。明碼標價的上等車票要一元,等于小戶人家半個月的生活費;暗箱操作的黃牛票價格更是翻幾倍。即便如此,每天的車票仍被一搶而光。
與之相反,官智有點兒趕不上趟。各級官員,特別是京城的官老爺視火車為妖物,紛紛上折,力陳修鐵路之弊:影響祖宗安息,不忠不孝;吸引洋人投資,危害經(jīng)濟;百姓群起鬧事,民不樂從。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親自前往紫禁城朝見慈禧太后,強烈要求拆毀鐵路、維護國體。恰在此時,火車軋死了一個看熱鬧的人,朝廷以此為借口,贖回鐵路,一拆了事。
在對待另一件文明事物——電影的態(tài)度上,民智也明顯優(yōu)于官智。1896年,上海十里洋場出現(xiàn)了電影,主要放映紀錄片。簡單一點的,是輪船離港、騎腳踏車、火車行駛等場景;復(fù)雜一些的,有世界博覽會、英國王后喪禮、美西戰(zhàn)爭等片段。放映時間不太長,電影票價不便宜。樓上每人一元,樓下散座五角,看譚鑫培、楊月樓等名角的戲也就這個價錢。但當時的清朝民眾愛這個,不管演什么片都有人排長隊,掏錢看稀奇。
重要的是,清人看過電影還有挺多收獲,紛紛感慨洋人科技神奇,文明進步;佩服洋人連游戲之事都能出奇入妙,“其他政治、工商諸大端,更不待言。我中國人能無愧色乎”?他們越看電影,越覺得清朝落后,越看電影,越覺得需要學(xué)習(xí)西方的地方很多。
官智對待電影的態(tài)度,卻乏善可陳。特別在紫禁城內(nèi),慈禧視電影為不祥之物。原來她老人家過七十大壽時,英國公使進獻電影放映機一部和影片數(shù)套,為壽誕助興。不料放映時,發(fā)電機發(fā)生爆炸,險些傷人。慈禧大怒,嚴禁官內(nèi)再放映電影。
在那個大變革時代,百姓對待西方的先進事物日趨理性,認為西方的東西意味著先進,代表著文明,必須虛心學(xué)習(xí);官員則冥頑不靈,堅持認為:凡是西方的都居心叵測,凡是洋人的均包藏禍心。他們個個固守老規(guī)矩,抵制新事物,對西方文明不是視而不見,就是打壓禁止,不拉低民智水準,誓不罷休。手握大權(quán)的清朝官員滿腦子都是這些迂腐的思想,大清朝能好嗎?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