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東敏
潼南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2660
新聞工作者電視出鏡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新聞工作者在出鏡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儀表,也要注意與采訪對象間的交流,同時還要求與采訪對象間交流做到“一次性”要求,因此如何讓新聞記者能與不同階層、從未認識的采訪對象進行交流,什么因素容易使采訪對象在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心理變化等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在新聞記者播報社會新聞與采訪對象時具有不確定性、采訪對象個性差異大、采訪對象對“鏡頭感”不同,因此采訪對象在公共場合面對鏡頭有不同的心理反應(yīng),其新聞記者對對象進行訪問時要根據(jù)采訪對象心理特點進行人際交流。
1)攝像頭形成的“場影響”[1]。
當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出現(xiàn)在攝像頭前時,出鏡記者和采訪對象處于半公共場合,攝像鏡頭就是一種“無聲”的觀眾,在這種場合下出鏡會給記者和采訪對象造成一定的壓力,出鏡記者需要關(guān)注儀表、言語、神態(tài)、姿勢,而采訪對象也會擔(dān)心自己的形象與表現(xiàn)不好,從而導(dǎo)致無法正常回答與思考記者的問題。
2)出鏡記者與采訪對象間交流的信息特殊。
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的信息是聲畫具備的綜合性信息,除言語信息外海傳達了如表情、動作、儀表、環(huán)境等信息[2]。
3)新聞采訪交流盡量“一次過”。
由于在新聞采訪過程中事件發(fā)生是無法重復(fù)捕捉的過程,尤其是突發(fā)事件,同時新聞采訪中若反復(fù)拍攝既浪費了拍攝時間,也耽誤了新聞的時效性和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和交流效果。
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間主要通過提問和回答進行表現(xiàn),通過語言方式進行面對面交流,在具體交流時要盡量使語言口語化,避免使用書面語和生僻專業(yè)術(shù)語進行交流,在一問一答中使交流語言具有人情味和語言風(fēng)格具有協(xié)調(diào)性。在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除了言語進行交流外還有其它如表情、神態(tài)、動作、外表等非語言信息符號交流也能成為信息交流的載體,在采訪過程中有時通過非語言信息符號表達的信息量比語言傳達的信息量還大,可以將非語言信息符號成為交流的引子或者線索,也可以通過該信息符號直接傳達信息[3]。
出鏡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人際交流是一種采訪、核對與求證的過程,在采訪過程匯總對事實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清楚和事實越來越接近真相,其出鏡記者與采訪對象人際交流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出鏡記者和采訪對象交流過程
電視鏡前的人際關(guān)系轉(zhuǎn)換可以通過“約哈里之窗”模式[4]進行分析,根據(jù)人際交流雙方彼此了解情況分為如表1中的四種情況:
表1 “約哈里之窗”人際交往模式
“約哈里之窗”人際交往模式中的四種情況描述了人類交際交往和人類傳播的四種情況,通過出鏡者了解信息和采訪對象了解信息的綜合使新聞事件呈現(xiàn)真相,也完成出鏡記者何采訪對象關(guān)系的轉(zhuǎn)換。
新聞采訪主要目的是獲取事實真相、印證事實和展現(xiàn)真相、獲取權(quán)威評論,采訪對象在接收采訪時會選擇發(fā)表對自己有利和自己想發(fā)表的信息,在面對一次具體采訪時,新聞記者何采訪對象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動機、相異而互補、一方缺失幾種動機類型。而在具體采訪時如下幾個因素容易影響到新聞出鏡者與采訪對象間人際交流。
1)新聞記者和采訪對象采訪前準備不足。
2)新聞記者和采訪對象個體特點。
3)“霍桑效應(yīng)”鏡前采訪對象的表演成分。
在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和采訪對象采訪前準備不足和新聞記者和采訪對象個體特點是常見的因素,而“霍桑效應(yīng)”[5]下的采訪對象“夸大或者隱瞞”事實容易影響到新聞采訪事實真相的獲取。新聞事業(yè)追求的時候盡量還原事物的原生態(tài),而“霍桑效應(yīng)”則容易給真實性打折,影響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正常交流,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對象時要盡力規(guī)避“霍桑效應(yīng)”,以獲取新聞事件真實的信息。因此在進行采訪前新聞記者要做好日常知識積累與儲備、才采訪過程中進行突擊性提問與轉(zhuǎn)換話題、選擇合適的新聞事件采訪地點和采訪時機,在采訪前做好與攝像記者、采訪對象的有效溝通,在采訪過程中進行平等、真誠、有效的提問,通過采訪前數(shù)據(jù)收集、注重報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采用隱性采訪和利用非語言信息規(guī)避“霍桑效應(yīng)”。
本文通過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的特殊性、交流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人際交往過程特點、采訪過程中的人際交往“約哈里之窗”模式和新聞記者與不同類型采訪對象的人際交流分析,探討了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交流過程、影響交流因素,并對影響因素提出相關(guān)建議。
[1]華曄.淺談出鏡記者的采訪、報道與表達[J].新聞記者,2010(10):12-34.
[2]于舸.析電視記者提問策略[J].湖南社會科學(xué),2011(5):34-36.
[3]李鐵男.被采訪對象心理探析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2(8):21-26.
[4]葉迎春.“出鏡記者”不是報幕員[J].新聞與寫作,2009(8):16-19.
[5]杜琴玉.采訪時應(yīng)具備的心理素質(zhì)和技巧[J].青年記者,2013(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