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家濤,孫 科
(新鄉(xiāng)衛(wèi)生學校,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與移動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便利、快捷,學習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第41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1]: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53億,手機網民比例達97.5%。自2004 年奧地利學者Lindner 提出微學習的概念以來[2],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以微課、慕課為代表的微學習得以迅速推廣。微學習的基本理念在于學習的生態(tài)性與泛在性[3],強調學習者本身是一個尋求并實現動態(tài)平衡的有機體。中職學生起點低,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自信心不足,對專業(yè)知識理解不深刻,對醫(yī)學教學案例分析不夠準確,很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學生自己的手機,通過學習平臺上課前、課中、課后的微學習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形成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觀念,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深刻理解內科護理相關知識,并靈活應用到后期臨床實踐中?,F介紹如下。
根據理論研究成果以及我校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關于中職學生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問卷涉及手機使用情況、對微學習的了解及學習情況、內科護理教學現狀、對專業(yè)課教學的心理期待等內容。
問卷調查分兩次進行。初次調查對象是我校2015 級護理專業(yè)學生,按照班級隨機抽樣方式抽取470 人,回收問卷468份,有效問卷458 份,有效率為97.9%。第二次調查對象是我校2016 級護理專業(yè)學生,隨機抽取200 人,回收問卷200 份,有效問卷200 份,有效率為100.0%。
為吸引學生參與調查,保證問卷質量和回收率,同時為方便數據統(tǒng)計,調查問卷均制作二維碼,學生可通過手機完成。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有85.1%的學生認同上課期間不應該玩手機,但仍有48.5%的學生沉迷于玩手機,有41.5%的學生認為手機可以用來學習,接觸過微學習資源的學生僅占16.7%。有84.9%的學生贊同老師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有79.9%的學生愿意采用微視頻輔助學習,94.2%的學生喜歡自定時間、自定學習內容、自定學習地點的學習方式。
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在線學習。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臺建設以藍墨云班課為基礎,輔以QQ 群或微信群。教師利用藍墨云班課App 建立內科護理班課,根據教學進度及時將學習資源上傳至班課資源庫,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一方面方便學生課下查漏補缺,彌補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另一方面,學生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學習,避免教師在課堂上把過多時間用于復習舊知識而影響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這種學習方式避免了學生因知識掌握不牢而在課堂提問或討論時不知所措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通過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認識到手機不僅可以娛樂,還可以用來學習,而且不限時間、不限地點,逐步養(yǎng)成用手機學習的習慣。
在學習平臺上,教師對于學習資料進行管理,上傳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視頻、課件、總結的重點難點、題庫等,及時對學習內容進行歸類、更新,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微視頻、課件是對學習內容關鍵知識點的提煉,依據學生學習過程和試題測評中反饋的信息,針對性地對知識點進行再講解。題庫包括學生自測和教師測評,配備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學生在提交試卷后,系統(tǒng)可以判斷對錯,同時顯示正確答案及解析。這既方便學生了解自身不足,開展二次學習,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教學。
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樣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激發(fā)了其學習熱情。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心得,同學、老師及時回復,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進行無障礙溝通。
3.1.1 將內科護理知識點細化處理 內科護理知識點較多,難點也多,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論知識達到一定水平,還具備實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內科護理知識點在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考試也就很難通過。以微課為代表的微學習資源能夠將密集的知識點細化處理,將醫(yī)學基礎課程知識與專業(yè)課程知識有效銜接,融合于課堂案例教學,由淺入深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比如,“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正確評估Ⅰ型與Ⅱ型呼吸衰竭,還掌握兩種類型呼吸衰竭不同的吸氧原則和搶救措施,這就需要教師借助生理學氧氣與二氧化碳對呼吸的興奮與抑制作用、護理技術中吸氧流量的調節(jié)相關內容來加以解釋。教師通過制作微視頻,可以將這些內容更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加深印象。
3.1.2 實時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在內科護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解剖學、生理學等醫(yī)學基礎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于許多難點知識,教師往往需要依托圖片、視頻、動畫等輔助資料進行細化講解,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因為中職學生普遍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對醫(yī)學基礎課程掌握不扎實,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與時間。因此,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提前制作微視頻,調整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問題解決。比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患者的護理”教學,要求學生熟悉解剖學中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的血液流動方向,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單純進行案例教學,學生在短時間內不能理解其發(fā)病機制,不能達到課堂學習目標。利用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微視頻,通過水的流動規(guī)律引出血液的流動,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再結合案例中患者的臨床表現,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理解疾病發(fā)生的解剖學原因和病理學基礎,加深對該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的認識,進而掌握護理診斷方法和護理措施。微學習資源的制作不是以學科為基礎,而是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時,都可以利用相關資源解決遇到的問題。
3.1.3 優(yōu)化設計 內科護理內容抽象,微學習資源制作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微學習資源,通過操作演示和推理說明講解知識點。操作演示主要用于內科護理常用技術講解;推理說明則用于疾病發(fā)病機制或生理學、解剖學相關知識點講解,通過演繹來推出臨床表現。比如,“肝硬化患者的護理”內容,學生從生理學肝的正常功能切入,一步步推理出肝功能下降后出現的臨床表現,并聯(lián)系解剖學知識來說明門靜脈高壓導致的癥狀與體征。這種模式可以改變以往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可視化,給學生帶來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
3.2.1 課前設計 傳統(tǒng)教學局限于課堂,課后師生之間交流很少,這容易導致學生只在課堂上學習知識與技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較少,學習效果無法保證。另外,師生交流少感情不深,影響了學生對教師傳道、授業(yè)的信服,進一步影響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通過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教學進度及教學內容,提前將教學計劃、課件、課外資料以及與課程相關的病例、視頻、圖片、網頁鏈接、在線測試等上傳至資源庫,利用QQ 群或微信群通知學生登錄系統(tǒng)開展課前預習。學生通過查看資源庫中的內容,可以提前學習課程背景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開展在線討論。教師可以設置不同任務的經驗值,通過查看學生獲得的經驗值,了解其學習資料下載情況,督促學生完成課前自學。
3.2.2 課堂應用 傳統(tǒng)案例教學通過臨床病例展示某一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等,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構建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和討論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解答案例中的問題,強化重點,突破難點。在達標測評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制作二維碼,進行當堂測試,高效反饋,大大節(jié)約了測試成本和時間。
3.2.3 課后復習與答疑 課后,教師將作業(yè)上傳至學習系統(tǒng),學生完成并上交后獲得相應經驗值。系統(tǒng)設有“答疑討論”板塊,給師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就課堂上未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和討論,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及教學內容提出建議和意見,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課下師生不見面、交流少、感情疏淡的問題。
4.1.1 對象 隨機選擇我校2016 級(二年級)護理專業(yè)4 個班級授課,A、B 兩位教師分別在所授課的兩個班級中設置1 個實驗組與1 個對照組。兩組人員分布、年齡和醫(yī)學基礎課學習成績相近,差異無顯著性(P>0.05)。
4.1.2 教學方法 實驗組利用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結合案例教學法進行學習資源分享、學習討論等活動。教師課前將相關視頻、課件、圖片等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同時將案例發(fā)送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課前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習平臺中的相關資料,圍繞案例展開預習。課上,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對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答。對于個性問題,在課后師生、生生進行積極討論,及時解決。
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課前教師把相關案例發(fā)放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圍繞案例開展預習。課上教師結合案例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布置課后作業(yè)。對于課后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下一次課上進行講解。
學期結束時,對兩組學生考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運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4.3.1 考試成績分析 兩組考試成績統(tǒng)計見表1~3。
表1 A 組考試成績分布[n(%)]
表2 B 組考試成績分布[n(%)]
表3 4 個班級學生考試成績比較(x±s,分)
分析結果顯示:同一名教師教學的實驗組與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不同教師教學的實驗組、對照組考試成績兩兩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A 組實驗組與B 組對照組、B 組實驗組與A 組對照組考試成績兩兩比較,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因此,可以認為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而兩位教師教學的實驗組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該系統(tǒng)的作用沒有因教師的主觀差異而不同,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
4.3.2 學習主動性調查 課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對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評價。發(fā)放調查問卷96 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98.9%。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大多數學生喜歡這種移動性學習方式,認為其對于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有幫助,能夠激發(fā)自身學習興趣,提升自學能力。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應用改變了學生對手機功能的認知,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能更好地利用課余時間,使學習效果更明顯。
內科護理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對醫(y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知識進行縱向或橫向聯(lián)系,提高臨床分析和推理判斷能力,同時體驗主動參與學習的樂趣。以微視頻為代表的微學習資源能夠將知識點層次化,符合現代學生的思維特點,加之微視頻短小精悍,也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成為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補充。微學習資源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有效開展課前學習;大大節(jié)約了課堂上復習舊知識與記筆記的時間,學生有更多時間圍繞案例進行討論;教師可以給學生規(guī)定時間進行課堂測試,制造一種學習緊迫感。系統(tǒng)具有隨機點名功能,可以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案例教學中融入微視頻,能夠使病例變得更加生動、立體,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是學生參與制作微課,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將微學習資源應用于中職內科護理案例教學,構建中職衛(wèi)校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可行的。
針對研究內容,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的提高是關鍵。在“互聯(lián)網+”時代,移動化、信息化教學方式是發(fā)展趨勢,也是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的要求。新時代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學組織能力等,避免唯技術主義。
(2)需要加強學生上網管理,完善微學習評價系統(tǒng)。中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上網學習期間易受各種網絡信息的干擾。因此,需要制訂一些措施來加強對學生上網學習的監(jiān)控,過濾掉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信息,讓學生在干凈的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實際學習效果,避免出現“平臺無限風光,成績一塌糊涂”現象,違背微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的目的。
(3)加強實訓操作與微課案例的深度融合。微學習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隨著教學需要、資源應用、學生反饋等不斷動態(tài)發(fā)展,而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終將要應用于臨床實踐。以微課案例為指導,模擬案例中的場景,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強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及護理操作的實用性,加強實訓操作與微課案例的深度融合,將理論、實訓操作、微課案例打造成三位一體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學習生態(tài)圈。
(4)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個體生命覺醒,達到身心健康發(fā)展與適應社會的目的,任何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必須回歸到教育的本源。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信息重組”與“活動推動”,避免濫用技術增加學生的負擔,教學過程必須強調“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