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
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論語·鄉(xiāng)黨第十》
這一段是講孔子吃東西的問題,讀這一段對我們養(yǎng)生很有意義。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就是指米飯,現(xiàn)在我們吃的米是指將谷子的殼去掉以后的部分,可是古人并不知道這樣子,是把米連同外殼拿來一起煮著吃的。吃了谷殼往往容易得結(jié)石,因為不好消化。“食不厭精”就是你吃的糧食打得越細(xì)越好,也就是說谷殼去得越多越好,注意孔子用的一個詞,“不厭”,不是說必須要精,而是說越精越好,如果沒有條件也就算了,有條件就越精越好?!澳挕笔乔屑?xì)的肉。“膾不厭細(xì)”就是肉切得越細(xì)越好,因為肉食的東西人體不好消化。人體只有四顆尖牙,其他都是平牙,尖牙是嚼肉食的,平牙是嚼素食的。人的腸胃消化起肉來是很困難的,所以要切細(xì),膾不厭細(xì),肉切得越細(xì)越好?,F(xiàn)在很多疾病就是吃肉吃出來的,為什么會這樣?古時候哪有這么多肉給你吃,現(xiàn)在的肉絕大多數(shù)都是飼養(yǎng)場養(yǎng)出來的,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欲望。以前肉有多少啊,吃肉叫“打牙祭”,用肉來祭祀牙齒,一年就祭那么一兩次。要吃肉,不要吃多,要吃細(xì)。
濕而爛、發(fā)酵、變味、長霉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變質(zhì)的東西不要吃?!棒~餒而肉敗”,“餒”是爛,魚肉爛了是堅決不能吃的?!度A佗傳》里就記了一個人吃了爛魚以后,肚子里生蟲,吐出一盆都是蟲,這是吃了爛魚以后肚子里生寄生蟲了,最后那個人死了。肉腐敗了不能吃,不要為了節(jié)約,舍不得,把這些變質(zhì)了的都吃下去,那會適得其反?!吧珢骸?,變了顏色的東西不要吃。“臭(xiu)惡”,變了氣味的不要吃?!笆э儭?,烹飪不到火候的不吃,不是說把東西拿來一煮就吃。
“不時,不食?!币粚右馑际侵肝骞炔怀桑麑嵨词斓臅r候不要吃;二是不是正當(dāng)時令的東西不要吃,今人尤其愛犯這個毛病?,F(xiàn)在都吃大棚菜、大棚瓜,這全是違反天道的。每個季節(jié)生什么菜,那是天道有循環(huán),有規(guī)律的?,F(xiàn)在冬天到餐館里去吃飯,飯后都會給你上一盤西瓜,冬天吃西瓜你肯定要生病。不是這個季節(jié)出的東西,千萬不要吃。不要說現(xiàn)在好了,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達(dá)了,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其他季節(jié)的東西,不僅自己買來吃,還以為是珍貴的禮物送給別人。
“割不正,不食”,東西切得不規(guī)整的也不吃。表面看起來這孔子不肯將就,切得不方正的也不吃。其實孔子是寓教于生活,他并不是一個挑剔的人,這是在教育學(xué)生,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正了以后,做每樣事都要正,哪怕是切菜這樣的小事都要合乎規(guī)范,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心性。一個人的心性是化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當(dāng)中的,就像我們說見字如見人,你寫的字是歪斜的,猶見你這個人心不正,你寫的字都細(xì)眉細(xì)眼的,猶見你這個人心胸狹窄;你的字寫得很粗疏,就足見你這個人粗心大意、馬虎,看字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同樣的,什么都能見人,切菜也是,你切菜都切得很規(guī)整,說明你這個人很嚴(yán)謹(jǐn)。
“不得其醬不食”,“醬”是指作料,該放的作料不放也不吃,該放的作料要放齊。這里并不是說孔子很挑剔,這都是孔子在教育學(xué)生,你做每一樣事情,哪怕是基本的生活小事,你也要嚴(yán)密、要謹(jǐn)慎,不能粗疏,所以我們教娃娃也是如此。從小叫他做家務(wù),同樣是培養(yǎng)他,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yǎng)他。現(xiàn)在的學(xué)生有幾個會做家務(wù)啊,做出來的飯都是失飪、割不正、不得其醬,把這幾點練好了,心性就會有所提高。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比庠俣啵匀獾姆萘恳膊荒艹^你吃的糧食,“食氣”指飯,肉的份量不能超過你吃的飯。不要動不動少吃點兒飯,多吃點兒肉,那是錯的?!拔┚茻o量,不及亂?!背跃撇唤o你規(guī)定限量,但是以不喝醉為底線。不要亂性,喝醉了酒就發(fā)酒瘋,亂性,那是不行的。
“沽酒市脯”,就是外邊打的酒、市場上買的干肉不吃,說明什么呢?說明酒要自己釀,外面沽來的酒都是摻了水的,在市場上買的干肉、鹵菜不要吃,那些東西也有問題?!安怀方?,不多食?!泵刻於家渣c兒姜,每頓都要吃點兒姜,但是不能吃多。姜對于人體是非常好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講姜可通神明,奪造化。姜是種了不起的藥,建議諸位每天吃幾片姜,切成片嚼著吃。如果煮在湯里吃也行。女同志吃姜尤其好,能夠暖自己的身體,治療痛經(jīng)。
“祭于公,不宿肉”,參加國君助祭的時候,分得的祭肉不過夜就處理掉,絕不放到第二天。祭肉是獻(xiàn)給神的,祭祀畢祭肉分給大臣,是將神的恩惠賜給大臣,神的恩惠豈容過夜,過夜即是對神的不敬。分祭肉的風(fēng)俗到民國都還有,每一年文廟里祭了孔子以后,祭肉要分到各個學(xué)校,中小學(xué)校長都能分到。以前我的外曾祖母劉懷珍先生當(dāng)小學(xué)校長,每一年都能分到祭肉。分到的祭肉不能放過夜,拿回來就把它吃了,過夜是不行的?!凹廊獠怀鋈?,出三日,不食之矣?!弊⒁?,剛才的“祭于公”是指公祭,國家的祭祀,這里的“祭”是指家祭,家庭祭祀一般是清晨殺牲口,殺了上午就祭,家祭的祭肉不能存放超過三天,過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圣人把這些細(xì)小的問題都講明白了。
“食不語,寢不言”,這一點我們現(xiàn)在的人做得很不好?!罢Z”,大家一起說話叫語,自己一個人說話叫言,吃飯的時候往往很多人在一起,孔子說“食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要和人家說話,說話會影響你的消化?,F(xiàn)在都是在酒桌上說事情、談生意,說這樣說那樣,這是最傷身體的。睡覺也不要說話,“寢不言”是指你睡在床上不要說話,睡覺前說話容易使大腦興奮,影響入睡與睡眠質(zhì)量。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薄肮稀碑?dāng)“必”字,“齊”是誠敬的意思。也就是說,即使飲食很差,也必須要祭,而且還要誠敬。以前吃每頓飯的時候,都要把各人吃的菜舀一碗起來,擺在一邊,用來祭祀發(fā)明飲食的人,時時刻刻感恩。我們今天能有美味佳肴,要感謝發(fā)明飲食的人,炎帝嘗百谷才讓我們有了糧食。以后的圣人發(fā)現(xiàn)了火,才知道把食物煮熟。后來的農(nóng)民世世代代耕作、勞動,才知道怎么種菜。有歷代廚師的加工才有了各種各樣的菜肴,我們吃飯的時候就要感念那些創(chuàng)造了飲食的人,使我們能吃到美昧佳肴。但是到了孔子的時代,人們都說,吃好的才祭,我們平時吃得差,就不祭了,不祭,漸漸這種祭祀的禮儀就廢棄了。可是孔子不然,不管吃得好吃得差,都要祭,而且是很誠敬的。
這段話是從孔子的飲食來看孔子的智慧和精神風(fēng)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