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摘要】通過概括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結合實際情況,圍繞著生活情境的實際應用展開了討論,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保證所創(chuàng)設情境以生活為來源”策略,供小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 作用 策略
生活是教育的基礎,生活中出現的事物都可以作為素材被應用在教學過程中。與初、高中階段的學生相比,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知識探究欲望強烈的性格特點,將生活情境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既能夠強化數學教學具有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又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向實踐能力進行轉化,正是因為如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生活情境加以利用,就成為了現階段相關教師工作的主要課題,本文所討論內容具有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一、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作用
1.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數學和日常生活具有極高的關聯度,在面向已經積累一定生活經驗的小學生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生活情境的作用往往可以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揮。小學階段開展的數學教學,其內容主要集中在加、減、乘、除和應用題這幾個方面,正是因為這樣,小學數學教學的大部分內容都有生活現象與之對應。在教學中對生活情境加以應用,核心理念在于將抽象內容向直觀內容進行轉化,通過在課堂上導入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件的方式,創(chuàng)設起活潑、有趣的教學氛圍,以此來達到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實踐結果表明,生活情境的合理應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yǎng),保證每位學生都具備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因為這樣,小學階段的數學測試,應用題都會作為壓軸題目出現在試卷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學生將所學知識向實際應用加以轉化提供平臺,在加強自身對初級知識所具有認知及掌握程度的基礎上,保證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能夠獨立分析并對其加以解答。如果將生活情境視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那么,上述目標自然得以實現,換句話說,合理應用生活情境,可以起到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策略
1.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實踐結果表明,這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在教學方面提出的要求,作為將所學知識向日常生活進行轉化的主要途徑,生活情境被大量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可謂是大勢所趨。小學階段開展的數學教學活動,主要目的是賦予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保證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真實性,只有真實、有效的生活情境,才能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自然隨之提高。當然,教師工作的側重點還應當方式引導并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所涉及的生活問題進行觀察的方面,這樣做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多邊形涉及的知識點為例,在對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進行講解時,教師首先可以提出“多邊形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形態(tài)”或相似的問題,作為課前導入,接下來再對學生進行分組,完成多邊形面積的測量工作。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都會在操作過程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2.保證生活情境能到合理的運用
到目前為止,仍舊有少數小學數學教師秉承以下理念: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其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積極性,與課后練習的開展無關。這一理念是片面的、不科學的。首先,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生活情境加以應用,既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又能夠將學習難度進行適當的降低;其次,將生活情境與課后練習向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習知識進行鞏固?;诖?,將生活情境應用在數學教學中,需要保證其涉及課堂教學、課后練習等諸多方面,如果將其局限于特定的教學階段,教學質量和效率自然難以得到提高。當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圍繞著數學問題開展的討論、解答等活動后,便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和所學知識對課后練習的內容進行布置,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由所學知識向個體知識進行內化的工作。
3.利用情境對話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保證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達到該目標的關鍵是保證數學和生活的有效關聯,在保證所創(chuàng)設情境符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利用情境對話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以“統(tǒng)計”為例,在對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班級某次考試的成績作為對象,引導學生完成后續(xù)的分析和統(tǒng)計工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情境對話作為依托,通過提出與生活實際、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方式,保證學生能夠獨立觀察、發(fā)現、探究以及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完成知識點的總結工作。實踐結果表明,合理應用情境對話,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性,還能夠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當然,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具有的實用性,通過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方式,為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4.保證所創(chuàng)設情境以生活為來源
新課程重點強調了將現實生活與小學數學進行聯系的必要性,研究結果表明,小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時,如果所學習內容和自身的生活經驗存在直接聯系,無論是學習積極性還是學習效率都會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并保證以生活為來源,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的主要內容。在圍繞著“人民幣解決生活問題”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對“超市購物”的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超市購物的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如果我們去超市買了1斤蘋果,每斤蘋果3元,付款時給了收銀員5元,那么,收銀員應該找給我們多少錢”等問題,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司空見慣的生活情境中,通過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學習熱情自然高漲。
5.導入情境用作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導入情境的目的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具體來說,就是根據所提出問題,以教學材料為依托,在課堂中引入生活情境,通過實物教學的方式,增強數學問題的直觀性,保證學生能夠對問題的提出和解答思路具有更加準確的了解。需要教師明確一點,生活情境不應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這樣做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混淆學生的認知,導致學生無法區(qū)分數學課、游戲課和實踐課的區(qū)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講解重、難點問題時,導入生活情境,以此來達到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強化思維能力的效果。
三、結論
綜上所述,要想讓小學生對數學的實用性具有準確了解,關鍵是在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這樣做能夠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思考和實踐能力,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教學效率,都會因此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希望文中討論的內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給小學數學教師以啟發(f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徐蘭英.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思路探究[J].求知導刊,2015,(22) :110.
[2]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169.
[3]高連奎.淺談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