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的”字的引入與使用談近代漢日的語言接觸

      2019-05-04 04:28:16楊超時
      關(guān)鍵詞:源語言用例制約

      楊超時

      〔摘要〕 文章以近代“的”字進入文言并逐漸取代“之”這一語言變化為例,分析以漢字為媒介的近代語言接觸給漢語帶來的諸種變化,并追問產(chǎn)生這些變化的方式和緣由。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三:(1)“的”字進入文言起源于漢日近代的語言接觸;(2)文言中首先出現(xiàn)了“~的~之~、~之~的~、~的~的”等與日語相近的新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語言接觸給漢語帶來的變化;(3)新結(jié)構(gòu)中的“的”字具有與日語后綴「的」近似的語義。

      〔關(guān)鍵詞〕 漢日語言接觸;“的”字用法;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制約條件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9)02-0032-08

      引 言

      漢語學界很早就注意到了近代漢日語言接觸的問題,如王力在其《漢語史稿》關(guān)于“鴉片戰(zhàn)爭以前、后漢語的借詞和譯詞”一節(jié)中,曾多次提到這一時期漢語中產(chǎn)生了很多新詞,指出:“開明人士紛紛介紹西洋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因此,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名詞術(shù)語大量傳入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到戊戌政變(1898),新詞產(chǎn)生是有限的。從戊戌政變(1898)到‘五四運動(1919),新詞產(chǎn)生得比較快。”[1](587)王立達認為“的”是日語借詞:“現(xiàn)代漢語詞匯里凡是詞尾是‘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點等詞,都是從現(xiàn)代日語中借用過來的或是利用這種構(gòu)詞法創(chuàng)造的。例如:速成式、一元化、多元化、支配力、可能性、現(xiàn)實性、民族的、思想界、生命線、辯證法”等[2](92)。除了漢日間的語言接觸,還有漢英間的語言接觸,如賀陽指出,“五四以后人們仿照英語等印歐語言中形容詞與副詞的形式區(qū)別,將‘de在書面上分化為‘的字和‘地字,‘的字被確定為定語標記,‘地字被確定為狀語標記?!盵3](38)并且“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de的這種書面上的分化,借助大量翻譯作品的影響便迅速流行開來”[3](38)。以上研究代表了兩種典型認識,由此引發(fā)了兩個相關(guān)問題:(1)因為同時使用漢字,漢語與日語的語言接觸多被認為表現(xiàn)為“借用”,特別是“借詞”,但是單單是詞匯層面的借用無法解釋例如“的”字用法的變化;(2)用現(xiàn)在漢語的結(jié)論反推之前的演變過程及成因容易犯研究方法上的錯誤,語言接觸的事實是復雜的,不會是線性的一加一等于二。如果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詳盡的歷史語料為實證,很難有說服力。

      一、 語言接觸理論的適用范圍

      對于怎么識別和判定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現(xiàn)象這一問題,很早就有學者提出過一些判定條件,如Thomason[4],Lucas[5],郭鴻杰、韓紅[6]提出,判斷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語言接觸的結(jié)果必須符合的三個原則:(1)共時比較原則:確立受語此處“受語”指近代漢語。和源語言此處“源語言”指近代日語。

      存在類似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判斷語言接觸引起語言變化的前提;(2)歷時對比原則:把未受到語言接觸影響的受語作為參照點,然后和新現(xiàn)象X進行比較,觀察X在語言接觸之前是否已存在。如果出現(xiàn)語際間的偶合,就需要比較新結(jié)構(gòu)X和作為參照點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制約性。如果不一致,則有可能是語言接觸導致的結(jié)果;(3)制約機制原則:比較新結(jié)構(gòu)X和源語言中相應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制約性。如果一致,說明新結(jié)構(gòu)X是語言接觸引起的。

      筆者認為用這三個原則來判斷印歐語系各語言間的語言接觸所引發(fā)的變化是很有效的,但是若放在漢語、漢字的語境下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以近代“的”字的用法為例:(1)如何選恰當?shù)恼Z法結(jié)構(gòu)為研究對象:漢語是孤立語,它的語法結(jié)構(gòu)從形態(tài)上是比較難判斷的。如何選取近代“的”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2)如何確定源語言:假設“的”字在近代確實產(chǎn)生了新結(jié)構(gòu)X,那么這種結(jié)構(gòu)和源語言是否有關(guān)系,二者通過何種途徑發(fā)生了接觸,接觸程度如何。(3)X與接觸之前的漢語是何種關(guān)系,如何確定X確是新結(jié)構(gòu)。(4)如何比較語法結(jié)構(gòu)的制約條件。以“的”為例,前人研究了清末白話文中的用法,也有研究者研究過近代日語「的」的用法,卻至今沒有研究者對所謂的“制約條件”進行過定義,因此,該如何理解這種制約條件,把它具化為研究對象是尚需探討的問題。本文擬以“的”字為例,嘗試結(jié)合近代漢語日語的具體用例,通過運用上述三個原則,探討、判斷漢日語言接觸所引起的演變。

      二、 共時比較原則

      共時比較原則中,確立受語和源語言存在類似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判斷語言接觸引起語言變化的前提。那么近代漢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如何定義呢?以“的”字來說,簡單的有“瞌睡蟲的毫毛(N+的+N)”,復雜點兒的有“開彩帛鋪的胡員外的女兒(VP+的+N+的+N)”,這些都應該作為研究對象,如果僅僅停留在詞匯或者短語層面,那么語言接觸的事實可能就會被忽略。有了研究對象“的”的結(jié)構(gòu),還需要確立源語與受語的關(guān)系。在近代的語言接觸中,源語言到底是哪種語言呢?是日語、英語,還是更早的傳教士使用的語言呢?不同的研究對象一定會呈現(xiàn)不同的演變過程,以“的”為例,從白話結(jié)構(gòu)助詞取代文言結(jié)構(gòu)助詞“之”,“的”字用法進入文言。這個過程是否有語言接觸的結(jié)果?又是與何種語言進行了接觸?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確認。

      (一) 確定源語言

      筆者對清末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創(chuàng)刊的五種報刊 ——《申報》(1872年)、《時務報》(1896年)、《國聞報》(1897年)、《清議報》(1898年)和《新民叢報》(1902年)“的”字的用例進行了考察。這五種報刊文體皆為文言。其中《申報》(1872年)、《時務報》(1896年)、《國聞報》(1897年)的文言中沒有出現(xiàn)助詞用法的“的”字用例,到了《新民叢報》(1902年)“的”字作為助詞的用例已經(jīng)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具有突破性的“的”的首個用例出現(xiàn)在《清議報》(1899年)中:

      (1) 以上諸論。到底不免近視眼的政策耳。本文所有例句均出自《清議報》,用例出處中不再一一標出。

      (第13冊譯《論太平洋之未來與日本國策》《日本商業(yè)世界報》第749頁)

      『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稿』中有記載:「梁啓超が日本に亡命した時は、年齢未だ26に過ぎなかったけれども、日本に亡命するや直ちに《清議報》なる旬刊雑誌を創(chuàng)刊、毎號殆ど一人で全誌面に熱烈なる筆を揮った?!筟7](27)戊戌變法后梁啟超流亡日本,在旅日僑民的資助下創(chuàng)辦《清議報》?!肚遄h報》于光緒24年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刊,內(nèi)容豐富。梁啟超在《橫濱清議報敘例》中說明,要以之“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可以說是《清議報》的基本內(nèi)容。出版后風行海內(nèi)外,出版共四年,共出100期,每刊共65頁左右,內(nèi)容主要包括:本館論說、名家著述、新書譯叢、文苑、外論匯議、紀事、寄書等。[8]從《清議報》的出版背景和首個“的”字用例的出處來看,我們可以基本確定與“的”字用法變化相關(guān)的源語言應該是日語,而接觸方式就是翻譯日語文章。當時《清議報》出版的三年中“的”字共出現(xiàn)62例:

      社會的、難行的、輸運的、進取的、習慣的、殖民的、勢力的、統(tǒng)一的、哲學的、侵略的、救援的、柔緩的、絕對的、外交的、主觀的、近視眼的(1899)

      重要的、貴要的、豐饒的、日本的、人種的、國民的、國家的、生死的、絕對的、同質(zhì)同角度同分子的(1900)

      革命的、冒險的、他人的、防御的、通商的、滿洲的、中心的、國民的、隊伍的、文明的、帝國的、空想的、政治的、宗教的、地理的、世界的、俄國的、經(jīng)濟的、國家的、絕大的、歷史的、精神的、所成的、同輩的、團體的、根本的、哲學的、個人的、理想的、法界的、破壞的、悲觀的、民主的、平民主義的、不外人道的、推重歷史的(1901)

      《清議報》共刊出100期,有效文本可達到幾百萬字,其中“的”的區(qū)別詞數(shù)僅有62個。而且其中90%以上都出自翻譯日語的文章。如:

      (2) 我英國何必猜忌畏怖乎哉。要之。進取的帝國主義。

      (第17冊《外論匯譯》第1068頁)

      (3) 為防歐洲列強之國產(chǎn)物制造品。與殖民的功名心。熱望所注。全欲保專有獨得之市場。

      (第22冊《外論匯編》第1398頁)

      (4) 抑外交的進取。不可不待國力之指揮

      (第32冊譯《東京日日新聞》第2084頁)

      (5) 于我之利益亦不小。我故此不可主張絕對的利權(quán)。當確保之。

      (第32冊譯《東京日日新聞》第2083頁)

      (6) 今日之必爭者。理也。勢也。人種的也。國民的也。國家的也。至爭根深結(jié)。則生死的也。今不計此重要之的。(第40冊譯《東京朝日報》 第2600頁)

      (7) 不可不研究支那人將來之果有革命的運動與否也。

      (第70冊譯《論侵略中國之無謀》第4435頁)

      (8) 今日世界之競爭。乃國民的戰(zhàn)爭。

      (第94冊譯《中國國民教育論》日本子爵長岡護美著第5858頁)

      近代以前漢語中“的”字主要用于白話文,文言文中結(jié)構(gòu)助詞使用“之”,這種明確的分工在《清議報》中被打破了。從《清議報》的使用頻率上看,雖然出現(xiàn)了個別“的”字用例,但影響是比較有限的。像翻譯這樣的語言接觸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給受語帶來變化,這需要進一步通過其他語料來證實。

      按共時比較原則,為了進一步判斷漢語是否由于和日語接觸而產(chǎn)生了語言變化,還要確定近代漢語和近代日語是否存在類似的語法結(jié)構(gòu)。

      (二) “的”字用例的結(jié)構(gòu)比較

      “的”字用例是照搬日語原文,其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是否可能也是照搬日語,筆者調(diào)查了比《清議報》時間早十年,日本出版的『反省會雑誌』中日語「的(てき)」的結(jié)構(gòu)?!悍词j誌』從出版時間和語料的豐富性來看是可以和《清議報》比較的。[9]

      表一 『反省會雑誌』中日語「的」的結(jié)構(gòu)

      類別

      結(jié)構(gòu)形式

      用例(例數(shù))

      N+的+N

      閨中的婦人、門外的運動、皮相的禁酒 、宗教的本性、世俗的勢力、道義的平和、世俗的野望、國家的観念、林下的風味、世界的一大佛教(10)

      A+的+N

      保守的勢力、上成的徳星、凡俗的青年、自然的改革、便宜的改革(5)

      V+的+N

      加熱的飲料、反省的戒律、売國的宗教家、実行的自力宗(4)

      N+的+V

      神便的誘導ス(1)

      N+的ノ+N

      生活的ノ凡僧、理想的ノ時代、空想的ノ時代、信仰的ノ時代、虛想的ノ宗教、妄見的ノ宗教、婦人的ノ事実、世相的ノ観察、社會的ノ事業(yè)、害悪的ノ性質(zhì)、経練的ノ要用、青年的ノ事業(yè)、経済的ノ考、宇宙的ノ大事業(yè)、國家的ノ観念、教育的ノ遊戯、哲學的ノ佛教、階級的ノ弊風、蜃気樓的ノ事業(yè)(19)

      V+的ノ+N

      玩弄的ノ弘法、開化的ノ宗教、建設的ノ時代、破壊的ノ事例、改革的ノ精神(5)

      ~的~ノ~、~ノ~的~

      表面的一時ノ流行、論理的解讃ノ議法、信仰的生活ノ実例、教理的獨斷ノ解釈法、批評的自由ノ解釈法、厭世的ノ宗教的青年、(6)

      ~的ニ、~ニシテ

      頑陋的ニ、物質(zhì)的ニ、建設的ニ、階級的ニシテ、理論的ニシテ、厭世的ニシテ、思想的ニシテ(7)

      ~的ナル、~的ナリ

      國民的ナリ、階級的ナル、國民的ナレトモ、楽世的ナリ、経験的ナリ(5)

      ~的ヲ~、~的ハ

      熱心的ヲ棄テ、経練的ヲ反省、事業(yè)的ハ、思想的ハ、事業(yè)的ニ至ス(5)

      單獨使用

      空間的、古代的、宗教的(3)

      ① P表示短語或短句。

      ② 這一類用例中,接在“的”字之前的部分暫定為前詞。

      ③ 同上注。

      其中黑色字體標出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幾個結(jié)構(gòu)是① N+的+N、⑤N+的の+N、⑧~的に、~的にして、⑩~的~の~、~の~的~。

      從這些結(jié)構(gòu)我們至少可以推斷出兩點:(1)當時日語中「的」已經(jīng)具有后綴性質(zhì),具有后綴的結(jié)構(gòu)特點。(2)當時日語「的」與「の」是區(qū)別使用的。這種不同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日語中。「的」作為后綴用法有「~のような」(像……樣的)的語義,與英語“able、tive”的語義相近;而「の」僅僅作為助詞使用,沒有語義。

      與之相對,在之后十年出版的《清議報》中出現(xiàn)了下面這些結(jié)構(gòu):

      表二 《清議報》中“的”字用例的結(jié)構(gòu)

      類型

      構(gòu)成

      用例(例數(shù))

      N+的+N

      歷史的思想、精神的教育、統(tǒng)一的思想、勢力的組織、利害的關(guān)系、勢力的范圍、文明的思想、日本的文化、法界的理想、世界的團結(jié)、地理的名稱、革命的流言、政治的能力、同輩的仆隸、時代的過渡、外交的進取、宗教的愛國心、經(jīng)濟的大舞臺、殖民的功利心、貴族的小團體、中心的過渡時代、經(jīng)濟的一大帝國、民主的民權(quán)黨者、理想的大同政府、近視眼的政策(隊伍的戰(zhàn)爭)(26)

      A+的+N

      絕對的利權(quán)、重要的主顧、急激的防御、絕對的反對黨、豐饒的供給者、絕大的競爭主義(貴要的販子、柔緩的治療)(8)

      V+的+N

      破壞的手段、侵略的意思、防御的管理權(quán)、救援的手段、破壞的社會主義、進取的帝國主義(輸運的貨物)(7)

      P①+的+N

      一部分的日本人、無哲學的理想者(所習慣的周秦石學、平民主義的帝國者、不外人道的博愛、同質(zhì)同角度同分子的阿屯體)(6)

      N+的+V

      客觀的言之、主觀的言之(2)

      —的之—

      侵略的之強暴者(1)

      —的—之—②

      宗教的愛國之心、國家的競爭之主義、空想的領土之奇觀、政治的自由之國家、國民的競爭之劇烈、帝國的大運動之起點、通商的利害之關(guān)系、中心的過渡時代之英雄、冒險的利益之探險者、他人的權(quán)利之國民、世界的競爭之時代、悲觀的道德之眼孔(12)

      —之—的—

      社會主義之空想的道理、同府之革命的徼文(少數(shù)之領袖團體的權(quán)利)(3)

      —的—的—③

      地理的歷史的特性(1)

      N+的

      人種的、國民的、國家的、生死的(俄國的、難行的、推重歷史的)(7)

      按照共時比較原則,《清議報》時期出現(xiàn)的“的”字用例,與源語言日語「的」用例比較來看:(1)二者結(jié)構(gòu)非常相似,《清議報》中出現(xiàn)的“的”字結(jié)構(gòu)近代日語中全部出現(xiàn)過。(2)文言“的”的結(jié)構(gòu)中出現(xiàn)了清末白話文中沒有的結(jié)構(gòu),如“—的之—”“—的—之—”“—之—的—”。這些結(jié)構(gòu)是否由語言接觸產(chǎn)生也需要通過原則二來確認。

      通過共時比較研究的方法,結(jié)合近代漢語的使用特點,我們基本可以確認:就“的”而言,其形態(tài)變化不體現(xiàn)在二字詞或三字詞的詞匯內(nèi)部,而是體現(xiàn)在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層面;這種構(gòu)成結(jié)構(gòu)與源語言日語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

      三、 歷時對比原則

      歷時對比原則中,把未受到語言接觸影響的受語作為參照點,然后和新現(xiàn)象X進行比較,觀察X在語言接觸之前是否已存在。如果出現(xiàn)語際間的偶合,就需要比較新結(jié)構(gòu)X和作為參照點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制約性。如果不一致,則有可能是語言接觸導致的結(jié)果;以“的”為例,上述原則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考察:(1)研究漢語與日語接觸前的結(jié)構(gòu),由于“的”之前在文言中沒有用例,白話文中“的”的結(jié)構(gòu)應視為

      ① P表示短語或短句。

      ② 日語中經(jīng)常把由后綴構(gòu)成的詞中的詞根部分稱為前接詞,筆者為了便于比較也采用了這個術(shù)語,本文指漢語中“的”字前的一個完整的語義

      單位。

      比較對象,即表二中的結(jié)構(gòu)是否在白話文中出現(xiàn)過?(2)若白話文“的”的結(jié)構(gòu)和表二中的結(jié)構(gòu)有重合,則需要判斷這些類似的結(jié)構(gòu)都具有什么樣的制約條件。若制約條件不同,則可以判斷這些結(jié)構(gòu)是新結(jié)構(gòu),可能是由語言接觸產(chǎn)生的。這里的制約條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漢語中的制約條件都包括什么?制約體現(xiàn)在什么方面?關(guān)于這兩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研究者進行過具體的論述,需要另辟蹊徑。以“的”為例,兩方面的問題可以嘗試如下考察方法:

      (一) “的”字用例的歷時對比

      對明清兩代“的”字進行斷代研究的有劉敏芝的《漢語結(jié)構(gòu)助詞“的”的歷史演變研究》[10],這本著作按時間順序?qū)Ω鱾€年代的“的”做了形態(tài)和用法方面的調(diào)查。選取了《訓世評話》(1473)、《金瓶梅詞話》(1610~1644)、《拍案驚奇》(1610~1644)、《西游記》(1500年左右)等語料。這里選取和本文相關(guān)的“‘的的組合功能”的論述加以介紹。筆者根據(jù)需要,對白話文中“的”的構(gòu)成結(jié)構(gòu)重新進行了總結(jié),并與清末文言中“的”的結(jié)構(gòu)進行了對比。

      表三 清末白話文中“的”字用例結(jié)構(gòu)

      用例結(jié)構(gòu)

      例? 文

      N+的+N

      那大圣將身跳上,抖一抖,收了瞌睡蟲的毫毛。(《西游記》)

      A+的+N

      今日個日頭,咱弟兄們和順的上頭,酒也醉了,茶飯也飽了(《樸通事諺解》)

      V+的+N

      三藏道:“正是,要行五拜三叩的大禮。”(《西游記》)

      Prep phrase+的+N

      看他對眾的說法,他恐防有人暗算。(《拍案驚奇》)

      Interj+的+N

      耳邊廂只聽颼的一聲,魂魄不知往那里去了。(同上)

      P+的+N

      我是一貧如洗的秀才,怎承受得令愛起?(《拍案驚奇》)

      AP/VP/NP+的+N

      張三嫂道:“是開彩帛鋪的胡員外的女兒,見年一十八歲?!保ā度炱窖齻鳌罚?/p>

      S+的+N

      王生笑把適才戲?qū)憯S瓦,及一男子尋覓東西不見,長嘆走去的事,說了一遍。(同上)

      X的N/A

      這婦人一心只想著西門慶,那里來理會武大的做多做少。(《金瓶梅詞話》)

      把表二和表三的結(jié)構(gòu)進行對比我們可得出表四:

      表四 漢語“的”字的歷時對比

      類型

      白話文“的”

      《清議報》“的”

      N+的+N

      N+的+N

      A+的+N

      A+的+N

      V+的+N

      V+的+N

      P+的+N

      P①+的+N

      AP/VP/NP+的+N+的+N

      —的—的—

      X的NP/AP/VP

      N+的+V

      Prep phrase+的+N

      —的—之—

      interj+的+N

      —之—的—

      S+的+N

      —的之—

      N+的

      通過“的”字結(jié)構(gòu)的歷時對比我們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兩點:1)兩者前六種結(jié)構(gòu)可以判定存在語際間的巧合性,需要進一步判斷其制約條件是否一致。若其制約條件不一致則有受到源語言影響的可能性。2)在與源語言日語接觸之后,漢語“的”確實產(chǎn)生了以往白話文中不曾出現(xiàn)新結(jié)構(gòu)X,如《清議報》對應的⑦⑧⑨結(jié)構(gòu),這些新結(jié)構(gòu)X和日語「的」的關(guān)系需要通過原則三來判斷。

      (二) “的”字用例的制約性對比

      語言的制約性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有研究者就指出:“我們這里僅僅只是提出了語言接觸過程中制約語言變化的因素、因素的分類和制約作用等問題,而有關(guān)各種因素對語言變化的具體制約作用和制約力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盵11](34)筆者認為,以“的”字結(jié)構(gòu)為例,它在使用時的一些傾向性,可以認定為制約條件。如《清議報》中產(chǎn)生的“的”字用例和傳統(tǒng)白話文中的用例在使用情況上是有很多不一致的,兩者用法上的不同,應該是制約條件的一種反映,從分析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尋找制約條件。兩種“的”字用例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清議報》“的”字“N+的+N、A+的+N、V+的+N”結(jié)構(gòu)中前后接續(xù)的漢語多為“二字”,特別是前接詞②

      幾乎都是“二字”,且多是近代新產(chǎn)生的、抽象意義的詞。如:

      (9) 我之利益亦不小,我故此不可主張絕對的利權(quán),當確保之。(第32冊第2083頁)

      (10) 抑外交的進取不可不待國力之指揮。(第32冊第2084頁)

      “外交”“絕對”都是近代以后產(chǎn)生的新詞,而白話文中這三種結(jié)構(gòu)還是相對松散,難以看出前接成分有傾向性。如:

      (11) 那大圣將身跳上,抖一抖,收了瞌睡蟲的毫毛。

      (12) 三藏道:“正是,要行五拜三叩的大禮?!?/p>

      2 《清議報》中“N+的+V”結(jié)構(gòu)只有兩個用例,即“客觀的言之”“主觀的言之”。雖然用例過少難以體現(xiàn)制約性,但是和白話文中“這婦人一心只想著西門慶,那里來理會武大的做多做少”這樣的“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白話文中結(jié)構(gòu)助詞“的”的使用使后面的動詞具有了名詞性。而《清議報》中“客觀的言之”則完全可以理解為副詞修飾動詞的用法。用法制約不一致。

      從上面兩方面的對比來看,《清議報》中“的”字用例和白話文中“的”字用例具有語際間的巧合性,但也同時表現(xiàn)出了使用制約的不一致。根據(jù)歷時對比原則,漢語當時可能由于與日語的接觸產(chǎn)生了新的語言變化。

      四、 制約機制原則

      按照制約機制原則,需要比較新興結(jié)構(gòu)和源語言中相應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語法制約性。如果一致,說明新興的語法現(xiàn)象是語言接觸引起的。也就是說,為了判斷漢語“的”的新結(jié)構(gòu)是否由語言接觸產(chǎn)生,還需要比較其與日語「的」用例的制約性。上一節(jié)中已提到“前接詞”可以作為一種制約性的考量,因為源語言為日語,在日語中三字詞的用法,包括「的」的用法均產(chǎn)生于近代,在以往的中日語言交流中,漢語一直是輸出者的身份,日語中「的」作為后綴的用法是由翻譯蘭學書籍產(chǎn)生的,最初作為“able、tive”這類后綴的譯詞出現(xiàn),所以是詞匯的一部分,其前接詞是非常受限的。可以推測由于受到源語言用法的影響,近代漢語“的”的語言變化也受“前接詞”限制。

      (一) “的”字用例的前接詞

      《清議報》中“的”字用例的特點之一就是前接詞幾乎都是中日同形詞。所謂中日同形詞,即雙方有使用同樣漢字字形的詞,如“政治、經(jīng)濟”就屬于中日同形詞?!肚遄h報》中62個“的”字用例按前接詞是否為同形詞,可分為:

      *前接詞為中日同形詞(/分隔前接詞字數(shù)不同的用例):

      人種的、生死的、歷史的、精神的、時代的、統(tǒng)一的、勢力的、外交的、客觀的、主觀的、利害的、勢力的、文明的、日本的、法界的、世界的、地理的、革命的、政治的、同輩的、宗教的、經(jīng)濟的、殖民的、貴族的、中心的、民主的、理想的、絕對的、破壞的、重要的、貴要的、侵略的、急激的、救援的、豐饒的、防御的、進取的、絕大的、國家的、空想的、國民的、帝國的、通商的、冒險的、他人的、悲觀的/一部分的、無哲學的、近視眼的(79%)

      *前接詞非中日同形詞(/分隔前接詞字數(shù)不同的用例):

      俄國的、隊伍的、難行的、輸運的、柔緩的、所成的、踞有的、滿洲的/所習慣的/ 推重歷史的、領袖團體的、平民主義的/同質(zhì)同角度同分子的(21%)

      其中79%都是前接中日同形詞的用例;前接中日同形詞的用例中又有94%的用例都是“二字詞+的”的結(jié)構(gòu)。這和前面論述明治期『反省會雑誌』「的」的情況非常相似,可以看出其“前接詞”確實是制約機制的一種體現(xiàn)。同時,從出現(xiàn)的語境與文體來講,這時期“的”在文言中的用法也被制約在借用語或翻譯日語的文章中。

      (二) “的”字用例的語義

      明治日語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后綴「的」的用法,其中有些用例中「的」開始具有日語特有的「~のような、~の性質(zhì)を持っている」(像……樣的,具有……性質(zhì)的)含義。這是漢日“的”字用法的根本區(qū)別?,F(xiàn)代漢語中“的”僅僅作為助詞,沒有語義。若語言接觸使“的”的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那么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其語義上也有體現(xiàn)。筆者考察了《清議報》時期“的”字的語義:

      (13) 我英國何必猜忌畏怖乎哉。要之。進取的帝國主義。

      (第17冊《外論匯譯》第1068頁)

      (14) 為防歐洲列強之國產(chǎn)物制造品。與殖民的功名心。熱望所注。全欲保專有獨得之市場。

      (第22冊《外論匯編》第1398頁)

      (15)急激侵略。侵略的之強暴者。柔緩之侵略,侵略之婉曲者。

      (第28冊《歐洲列國隊中國用柔緩侵略論》第1805頁)

      (16)抑外交的進取。不可不待國力之指揮。

      (第32冊譯《東京日日新聞》第2084頁)

      (17)以上諸論。到底不免近視眼的政策耳。

      (第13冊譯《論太平洋之未來與日本國策》《日本商業(yè)世界報》第749頁)

      (18)……歷史的思想,精神的教育,其關(guān)系如此甚重大也,歷史的思想甚薄弱

      (第100冊梁啓超《本館第100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jīng)歷》第6190頁)

      這些用例的共同特點是其中的“的”用日語「的」理解句子意思更通順。如:“進取的帝國主義”理解為“具有進取性質(zhì)的帝國主義”句子意思更為自然;“殖民的功名心”這個短語從漢語角度來看就不太自然,從句子前后的文脈理解,這里應該是“具有殖民性質(zhì)的功名心”的意思;“外交的進取”應為“外交方面的進取”;“歷史的思想”“精神的教育”從上下文來看,從日語的角度「歴史的な思想」「精神的な教育」(歷史性的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來理解也似乎更加自然;“近視眼的政策”的用例意思比較難理解,“近視眼”應該指短視,比喻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長遠,整個結(jié)構(gòu)應該意為“像是變成近視眼一樣的政策”。

      筆者認為《清議報》中的“的”字用例,帶有與日語后綴「的」相近的語義,推斷語義的變化可以作為一種制約條件來考慮。《清議報》中“的”產(chǎn)生了新的語義,且和日語后綴「的」的語素義相近,按照原則三,這種語言變化和制約條件是漢語“的”與日語后綴「的」接觸而產(chǎn)生的,是漢語中本來不具備的新用法。

      五、 結(jié) 語

      漢外語言接觸的研究因其歷史跨度長,語言接觸的事實復雜,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以近代為例,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以西方字母文字為基礎的語言接觸理論與漢字之間的矛盾。以表音字母為基礎的語言接觸理論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漢語,可能帶來研究不全面的問題;(2)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雖然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同近代漢語受到了外語的影響,但是如何論證這種影響確實給漢語帶來了變化,這種變化又是以何種形式體現(xiàn)的,筆者認為尚未出現(xiàn)有效的研究方法為可供參照。漢字作為媒介不表音,只有字形和語義可以考察。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前人的多數(shù)研究多關(guān)注詞匯層面的借用現(xiàn)象,所以近代漢語的接觸研究集中于“日語借詞”。筆者認為這有方法論上的原因,“詞”是漢語的基本單位,也是比較容易識別和判斷其來源的。但是語言接觸的層面之多、影響之復雜遠超想象,如何在語言接觸過程中,判斷到底有哪些因素對語言的變化起到了制約作用?不同因素對語言變化的制約作用如何?用何種方法去辨別這些變化來源于漢外語言接觸?只有對這些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揭示語言接觸所引發(fā)的語言變化機制。

      本文參考前人研究中提出的判斷語言變化產(chǎn)生原因的三原則,結(jié)合《清議報》“的”字用例的分析,嘗試探討了漢語中如何判別語言變化是否由語言接觸引起的。從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的”字新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引發(fā)了白話文助詞“的”進入文言,《清議報》中在翻譯日文報刊時,文言中出現(xiàn)了“~的~之~、~之~的~、~的~的”等與日語相近的新結(jié)構(gòu)。這種新結(jié)構(gòu)用法來源于語言接觸;其二,我們可以注意到最能體現(xiàn)“的”字用法變化的是“的”的結(jié)構(gòu),其次為語義,并不是“的”在句子中的功能。這種現(xiàn)象是否可以理解為漢語由語言接觸引發(fā)的演變首先發(fā)生于形態(tài)及語義?這是否具有普遍性?這些問題均有待進一步進行驗證;最后,關(guān)于制約條件的判定,筆者認為源語言的用法是考察的基礎。由于日語「的」屬于后綴,即構(gòu)詞成分,與漢語固有的白話文助詞用法有著本質(zhì)不同,其在語言接觸時這種不同必然會導致一些使用上的矛盾,這些矛盾即可以認為是制約條件的體現(xiàn),可以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力. 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 王力達. 現(xiàn)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匯[J].中國語文,1958,(2):92-98.

      [3] 賀陽. 現(xiàn)代漢語歐化語法現(xiàn)象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 Thomason, S. G. Contact as a source of language change [A]. In Joseph, B. & Janda, R.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 Benjamin: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687-712.

      [5] Lucas, C. 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 change: towards an explicit account [J]. Diachronica, 2012, 29(3): 275-300.

      [6] 郭鴻杰, 韓紅. 語料庫驅(qū)動的英漢語言接觸研究: 以“被”字句為例[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5): 359-370,479.

      [7] [日]實藤惠秀. 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稿[M].東京:黑潮出版社,1970.

      [8] 清議報[N]. 1898-1902(全100冊), 北京:中華書局,中國近代期刊匯刊1991-9.

      [9] [日]反省會雜志[N]. 1888-1893(1號-7年3號) ,國立國會圖書館.

      [10] 劉敏芝. 漢語結(jié)構(gòu)助詞“的”的歷史演變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11] 王遠新,劉玉屏. 論語言接觸與語言的變化.[A].薛才德主編.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C].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4-38.

      猜你喜歡
      源語言用例制約
      UML用例模型中依賴關(guān)系的比較與分析
      聯(lián)鎖軟件詳細設計的測試需求分析和用例編寫
      林巍《知識與智慧》英譯分析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淺析日語口譯譯員素質(zhì)
      北方文學(2018年18期)2018-09-14 10:55:22
      跨文化視角下對具有修辭手法諺語英譯漢的研究
      速讀·下旬(2016年7期)2016-07-20 08:50:28
      臨安市五措并舉破解土地要素制約
      我國會計電算化實施的制約因素分析
      以口譯實例談雙語知識的必要性
      考試周刊(2015年36期)2015-09-10 15:03:38
      村民自治的制約因素分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2
      高唐县| 绥阳县| 夹江县| 阿拉善左旗| 芜湖市| 明水县| 辉南县| 漳州市| 平度市| 巴彦淖尔市| 湘潭县| 拉萨市| 青海省| 田阳县| 深州市| 林芝县| 阿瓦提县| 玉田县| 福泉市| 乾安县| 独山县| 牙克石市| 临夏市| 西林县| 牡丹江市| 安达市| 海原县| 德昌县| 丰都县| 景德镇市| 平顺县| 锦屏县| 额济纳旗| 苗栗市| 永平县| 成武县| 遵义市| 嘉义县| 张家港市| 斗六市|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