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王歡
教育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最美的課堂在路上,最好的成長也在路上。帶領學生全身心擁抱中華大地,飽覽大好河山,親近廣袤糧田,走入諸子百家,帶領學生走向“詩和遠方”,開展專業(yè)的研學實踐活動,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的職責所在。長沙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基地”)作為全國首批研學營地,積極構建多維立體研學模式,整合研學資源,深挖研學內涵,串聯(lián)研學內容,優(yōu)化研學組織,點面結合,縱橫深入,開發(fā)專業(yè)研學課程,打造特色研學模式,助力學生筑夢成長。
一、整合研學資源,打造“沒有圍墻的基地”
以生活為教育,以天地為課堂。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打破時空的壁壘,打造沒有圍墻的基地。長沙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搖籃和重要發(fā)源地,被譽為“偉人故里、革命搖籃、紅色圣地、璀璨星城”。這里,有紅色故事,有紅色激情,有紅色理想,有紅色浪漫,紅色研學資源得天獨厚。同時,營地周邊還擁有豐富多彩的農業(yè)、工業(yè)、傳統(tǒng)文化等教育教學資源,面對如此豐富的資源,基地連點成線,畫弧成圈,積極響應教育部推進研學旅行的號召,主動盤活周邊資源,開設最美的研學行走課堂。
(一)構架立體研學教育圈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奔t色流淌在湖湘大地的血脈里,水乳交融,生生不息。湖南人杰地靈,名人燦若星漢,尤其是近代以來,更是英才輩出,光耀中華。韶山毛澤東故居、花明樓劉少奇故居以及黃興故居、雷鋒紀念館、湖南省黨史館都是基地研學活動的重要場所,“營地+1小時紅色教育圈”得天獨厚。放眼基地坐落的最美鄉(xiāng)鎮(zhèn)蓮花鎮(zhèn),天泉草業(yè)的滑草、跑馬項目即將啟動,藍森科技的藍莓種植技術領先,蓮花山、云蓋谷、百畝茶園、氣象公園、圣峰果業(yè)、南洲湖農家樂等農林蔬菜種植場地盤踞于此,“營地+3公里生態(tài)農業(yè)教育圈”自然天成?;剡€緊鄰國家級首批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高新區(qū)麓谷科技園和國家級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長沙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聯(lián)重科、三一重工、隆平高科、比亞迪汽車、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已成為中部地區(qū)工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增長極和重要驅動力,“營地+多領域現(xiàn)代工業(yè)科技圈”名副其實。映襯著人杰地靈的岳麓山、波光曼妙的橘子洲,追溯于湖南省博物館、雨花非遺館,漫步在靖港古鎮(zhèn)、銅官文化園,“基地+3000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圈”呼之欲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基地為核心,以紅色革命教育、綠色生態(tài)教育、銀色科技教育、金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主體的“一核四圈”立體研學網(wǎng)絡。
(二)開發(fā)主題研學線路
圍繞教育部倡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情教育”“國防科工”“自然生態(tài)”5個研學板塊,基地充分發(fā)揮區(qū)域優(yōu)勢,將4個研學教育圈進行細化,開發(fā)了“尋偉人故里”“恰同學少年”“賞湖湘文化”“數(shù)風流人物”“覽魅力古城”“習非遺絕學”“學工業(yè)智造”“游美麗鄉(xiāng)鎮(zhèn)”8條主題研學路線,將獨具特色的研學點進行主題串聯(lián),開發(fā)一日研學課程和五日研學課程,分別接待長沙市中小學生和外省的研學學子。如“尋偉人故里”線路,我們串聯(lián)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楊開慧故居、任弼時故居、黃興故居、胡耀邦故居、曾國藩故居,開發(fā)故居課程,帶領學生走近偉人,感受他們的博大胸襟,增強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覽魅力古城”則串聯(lián)長沙市規(guī)劃展示館、長沙市博物館、岳麓書院、愛晚亭、天心閣、簡牘博物館、靖港古鎮(zhèn)、銅官文化園、寧鄉(xiāng)炭河古城等各具特色的長沙坐標開發(fā)古城課程,引領學生暢游長沙,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二、深挖研學內涵,實施“探究型”
研學課程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長沙的紅色資源以偉人或名人故居為主,主要承載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精神品格?;厣钊胪诰蜷L沙紅色研學內涵,帶領青少年深入韶山毛澤東故居、湘鄉(xiāng)東山書院、湖南省第一師范、新民學會舊址等地追尋偉人成長足跡,助力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圩樱瑯淞⒄_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照劦览韺W生不感興趣,基地組織教師團隊從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新紅色研學課程內容,以探究為主要學習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拉近學生與偉人的距離,在行走中有效實施德育。在韶山毛澤東故居的研學實踐活動中,基地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課程:
一是“富有個性的農家學生”。追尋偉人毛澤東的成長足跡,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之所以能從韶山?jīng)_的一名農家學生,成長為獨領風騷的一代領袖,為國家和民族建立不朽功勛,與他的個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韶山毛鑒公祠設置了“祠堂論理”一課,讓學生現(xiàn)場進行角色扮演,還原當時毛澤東論理的情景,探究他的個性形成原因,學習他不懼權威,敢于維護正義、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是“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在探究毛澤東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時,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毛澤東故居內尋找少年毛澤東及家人勤儉節(jié)約的“證據(jù)”,可以是一片菜地,也可以是一盞煤油燈;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毛澤東遺物館里尋找一張1968年1月份的生活費收支表和一件伴隨主席走過近30個年頭、打了73個補丁的睡衣,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些體驗與探究的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一代偉人儉樸、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
三是“少年勵志出東山”。偉人毛澤東的成功與他在青少年時期樹立起的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密不可分。在帶領學生參觀南岸私塾時,研學導師向學生介紹毛澤東在此讀書期間發(fā)現(xiàn)沒有一本書記載農民的事情,便立下為農民寫書的志愿。他讀了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顧炎武的《日知錄》等書籍以及“一本關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后,又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后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年僅17歲的毛澤東在面臨至關重要的人生選擇時,他毫不猶豫放棄了當米店學徒、走個人經(jīng)商發(fā)財之路,而是堅定地選擇了繼續(xù)到東山學校讀書?”導師帶領學生激情澎湃地誦讀毛澤東當時離家時所寫的《出鄉(xiāng)關》:“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體會少年毛澤東的遠大志向,從而激勵學生以毛澤東為榜樣,從小就要以寬廣的視野對待自己的人生,立志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倍皵]起袖子加油干”,扛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三、串聯(lián)研學內容,開創(chuàng)“3+1”“2+3”研學模式
因為每個學校在基地研學的時間有限,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是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不僅是對研學內容的精細挑選,更要保證研學的內容有趣味性、連續(xù)性和教育性。同時,還要突出湘文化的本土特色,讓全國各地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湘文化的獨特魅力。為此,我們形成了重實踐的一日研學之“3+1”模式和重探究的五日研學之“2+3”模式。
(一)重實踐的一日研學之“3+1”模式
為了給學生全方位的研學體驗,針對長沙市的常規(guī)接待學生,基地設計并實施“3+1”研學實踐活動模式,即學生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基地內開展三天主題實踐活動,在基地外開展一日主題研學活動,在時間安排上張弛有度,在課程設置上動靜結合。如開展“恰同學少年”主題一日研學實踐活動時,圍繞這一主題,基地研學導師會帶領學生用一天的時間到湖南省第一師范感受少年毛澤東讀書氛圍,到橘子洲頭領略他的英雄氣概,到愛晚亭感受他的少年英姿,再用三天的時間利用基地“行前準備”“匯報交流”“意象造型”“創(chuàng)意手工”“湖湘文化”“國學禮儀”“影視傳媒”等課程,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作好出發(fā)前的研學活動策劃,返程后作好小組研學成果匯報與交流,同時用紙藝布藝、金絲彩釉等方式塑造毛主席等革命先輩形象,用視頻剪輯等方式賞析紅色經(jīng)典影視,讓學生拓展紅色研學內容,充分感受紅色研學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全新的研學實施模式將研學旅行與常規(guī)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做到串珠成鏈,美美與共。
(二)重探究的五日研學之“2+3”模式
針對外地來長沙研學的學生,基地實施“2+3”研學實踐活動模式。
即第一天在基地內進行研學開題,中間三天外出研學,最后一天再回到基地進行研學結題,保障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行走在研學的路上。在每次研學行前準備課上,基地研學導師會給每位學生發(fā)放研學任務單,有效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收集資料、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在組織學生開展“追尋偉人毛澤東的足跡”五日主題研學中,先在行前準備課上引導學生思考:毛澤東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革命偉人,那么他成功的奧秘究竟何在?然后,帶領學生帶著探究問題從韶山、東山,到湖南省第一師范、橘子洲頭,再到湖南省黨史館、長沙市博物館,一路追尋偉人毛澤東的足跡,重溫偉人的成長軌跡,感受偉人的人生經(jīng)歷,揭秘湖湘文化精髓。研學探究時引導學生從“富有個性的農家學生”“熱愛學習的農家少年”“刻苦上進的師范生”“豪情詩意的青年革命家”“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湖湘名人”多個層次與維度依次展開思考和討論,并在研學點探究完成各項研學任務單,深刻感受少年毛澤東是如何一步步成長,深切體悟湖湘精神的特點。在研學過程中,基地研學導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收集研學資料,必要時現(xiàn)場進行講解,并用平板電腦拍攝成短視頻記錄下來。返回基地后,導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研學活動中收集的資料、結合其他途徑收集的資料,制作一個微視頻作為本課題的研學成果,在長達90分鐘的研學匯報交流課上進行展示交流。每組匯報完成之后,教師請同學作點評,并引導學生反思本次研學的過程和意義,深度思考偉人成人成才與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個性品質與遠大抱負之間的關系。
研學并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基地在研學課程與模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力求研學教育效果,力保研學有序進行。一是,踐行“三有”理念,固化研學經(jīng)驗?!叭小奔葱星坝袖亯|,行中有溝通,行后有反思。研學活動前,不但要落實外出學生與帶隊老師準確信息,還要詳細了解學生是否有特殊情況(如花粉過敏、心智障礙、外籍身份等)。研學活動中,要求研學導師、研學輔導員和教官分別有側重地完成工作總結,確保在研學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項問題和困難,得到最及時有效的解決。二是,堅持“四項”原則,保障研學效果?;貒栏駡?zhí)行教育部等十一部門下發(fā)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文件精神:立足教育性?;亟Y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研學課程,注重研學課程的系統(tǒng)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突出實踐性。基地根據(jù)研學對象的學情特點,結合長沙地區(qū)的資源特色,因地制宜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嚴守公益性。長沙營地組織開展的每一期研學實踐活動,除收取常規(guī)食宿(35元/人/天)費用以外,不再收取任何費用。確保安全性。長沙營地制訂了詳細預案,堅持安全第一,迅速、及時、有效地處置可能發(fā)生在研學旅行實踐教育活動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三是,實施“三師”模式,提升研學品質。為了防止“只研不游”和“只游不研”的尷尬局面,基地在研學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新設計并實施 “三師”模式,即基地教師擔任研學導師,布置研學任務,實施研學課程,組織匯報交流;基地教官擔任行為導師,規(guī)范研學禮儀,強調責任擔當,保障研學安全;研學點講解員擔任專業(yè)導師,講授研學知識,解答研學疑難,確保研學效果。
新時代,新征程,長沙基地肩負著研學實踐這項光榮而神圣的新使命,奮斗在實踐教育的道路上!匠于心,踐于行,基地人將立足本土特色,發(fā)揮紅色優(yōu)勢,創(chuàng)新研學模式,傳承湖湘精神,矢志不渝,逐夢前行,打造青少年德育新高地,助力學生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