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與電影藝術的聯(lián)姻,從電影誕生以后,藝術家們就開始了一次次的探索。為了更好地還原生活中的視覺和聽覺元素,從早期的樂隊現(xiàn)場伴奏到當下的音樂完全融入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地位愈發(fā)顯得重要,甚至成為一部電影能否取得藝術和商業(yè)價值上的成功的關鍵所在。音樂劇電影是音樂以主導身份地位融入電影的標志性作品題材,本文以此為論述對象,結合《歌劇魅影》《馬戲之王》等經(jīng)典音樂劇電影作品,探尋音樂劇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征。
[關鍵詞]音樂劇電影;視聽語言;情感色彩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124-02
一、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及應用概況
(一)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功能概述
作為視聽藝術的電影作品,音樂在其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根據(jù)敘事及畫面元素的創(chuàng)作特質,衍生出了存在于電影藝術中獨特的功能及藝術魅力。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音樂是電影銀幕影像的一種情感、內(nèi)容、情節(jié)的詩意延伸,既賦予了電影感情色彩,也增強了電影影片的情感表現(xiàn)力。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有助于渲染電影的氣氛、豐富電影的情感表達方式、達到描繪主題的目的等等,配以恰當?shù)囊魳?,能夠讓觀眾產(chǎn)生心理共鳴,更好地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目的。[1]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宏觀類型:
一是音樂本體的屬性功能,這種音樂,不論是否存在于電影藝術中,都不影響其功能的發(fā)揮,也就是說,這種功能由音樂自身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的元素帶來,同電影敘事及畫面之間的關聯(lián)度較小。如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模式,應用到電影藝術中,也有固定的情感敘事及畫面需求。
二是音樂的功能依托于電影敘事及畫面元素的存在而存在,沒有了電影敘事,音樂的功能也就無的放矢。例如對電影敘事情節(jié)的推動功能、畫面剪輯速度控制功能以及人物塑造功能等。
(二)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概況
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從電影音樂誕生起,就存在多種多樣的形式。音樂存在于電影藝術中的形式豐富,取決于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創(chuàng)作思路的不斷延展。
早期,樂隊伴奏配合默片出現(xiàn),音樂僅僅起到簡單的情緒渲染功能,并能夠營造電影藝術所表達的敘事氛圍。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同期錄音、配音的出現(xiàn),音樂能夠成為電影敘事的組成部分,和畫面功能承擔視聽功能,但其重要地位及作用遠遠不及畫面。
為了使音樂藝術能夠同電影更好地結合,一方面豐富電影藝術的題材種類,另一方面對音樂藝術進行視覺影響方式上的普及,以音樂為主要敘事動力的電影題材誕生,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音樂劇電影。音樂、舞美與電影的融合,不僅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感染力、滲透力,而且能夠將影片中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給觀眾,是推進電影劇情發(fā)展、增強電影藝術表現(xiàn)力的有效路徑。[2]
二、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特質
(一)音樂主導敘事情節(jié)的前進與節(jié)奏
在音樂劇電影藝術中,音樂起到了對電影情節(jié)推進及影響其節(jié)奏的主導功能。音樂劇電影通常存在一系列獨立的音樂作品,為了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需要在敘事過程中不斷強化,因此,音樂元素幾乎貫穿敘事情節(jié)始終。根據(jù)敘事情節(jié)的進展,音樂旋律織體不斷變換速度與演奏形式,推進或延緩電影敘事。這同傳統(tǒng)電影作品中以畫面剪輯為主要節(jié)奏依據(jù)的視覺功能相比,更能通過自身就具有強大節(jié)奏屬性的音樂元素,對電影敘事節(jié)奏造成直接影響。
例如在音樂劇電影《馬戲之王》中,音樂與電影敘事節(jié)奏的配合十分和諧,影片中使用大量節(jié)奏明快、主題色彩鮮明的音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3]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盡管電影以視覺為主,但音樂劇電影則依靠音樂推進電影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其中的插曲、主題曲以及情景音樂等,都在電影敘事中發(fā)揮著強大而直接的節(jié)奏功能,使電影藝術的感染力、表現(xiàn)力以及藝術魅力增強。 "(二)音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完整性
音樂劇電影同普通電影作品相比,最大特征在于其獨立性與完整性。這同上文提及的音樂的主導功能密切相關,同時還和音樂劇電影中對音樂劇作品本身的傳播訴求不可分割。通常的音樂劇電影改編與音樂劇,盡管有些音樂劇來源于小說等世界名著,但與音樂劇電影最鄰近的轉化對象一定是音樂劇,在音樂劇電影誕生以前,已經(jīng)存在同名、同內(nèi)容的音樂劇作品,皆以傳播音樂為目標。這就使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元素需要同音樂劇一樣獨立而完整,同時在電影藝術中不斷被表演、突出與強化。
同傳統(tǒng)題材的電影相比,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藝術的獨立性與完整性體現(xiàn)在: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要以兩種形式出現(xiàn),其一是同傳統(tǒng)電影一樣的、作為視聽語言藝術有機組成部分的背景音樂而存在;其二是音樂劇電影所獨有的,需要由主要演員進行表演演唱的完整的音樂劇作品,后者是音樂劇電影中的核心價值。此刻,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表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音樂劇本身的經(jīng)典唱段表演趨于一致,但借助于電影媒介進行表現(xiàn),則展現(xiàn)出了別樣的魅力:
第一,在電影藝術中進行表演的音樂劇經(jīng)典唱段,不同于現(xiàn)場舞臺演出,任何表演上的聲音瑕疵均能夠在錄音過程中解決,這減輕了演員的歌唱壓力,甚至可以啟用完全不會演唱音樂劇的電影演員,一旦電影演員具有強大的粉絲群體,就能夠促進音樂劇作品的廣泛傳播。但是同現(xiàn)場觀看音樂劇相比,音樂劇電影的確存在聽覺感受的平面化、氛圍的單一化等問題。
第二,在電影藝術中進行表演的音樂劇經(jīng)典唱段,由于鏡頭的剪接與角度、長短、構圖等差異,觀眾能夠欣賞不同視野方位的表演,這種表演是經(jīng)過導演選擇后強加給觀眾的,具有較為規(guī)矩、符合視聽審美的特質,通常能夠通過近景表達主要角色的內(nèi)心情感,也能夠通過遠景展現(xiàn)觀賞環(huán)境與觀賞空間的特征。而現(xiàn)場欣賞音樂劇則是觀眾的主動欣賞,目光聚焦到哪一個角落或方位,完全由觀眾主動選擇,景別由于座位的固定而固定,不存在任何變化。
第三,在電影藝術中進行表演的音樂劇經(jīng)典唱段,不僅僅在于對音樂劇藝術的傳播,同時還起到了傳播敘事、強化演員表演等多重目的。作為綜藝藝術樣式的音樂劇電影,本身的產(chǎn)業(yè)鏈條是多元化的,更為宏觀。而傳統(tǒng)音樂劇則更傾向于對音樂作品的傳播,這種傳播目的屬性較為單一。
(三)音樂幾乎成為渲染情緒氛圍的唯一手段
音樂劇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同傳統(tǒng)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具有同樣的基本功能:渲染電影敘事的情緒氛圍。但傳統(tǒng)電影作品中的情緒氛圍渲染手段較為復雜,畫面及聲音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均能夠起到這種作用,甚至形成合力。在音樂劇電影中,這一功能幾乎由音樂作品獨立承擔,音樂作為情感藝術,幾乎貫穿于電影始末,直接作用于觀眾情感。
《馬戲之王》這部電影可謂是實現(xiàn)了電影與音樂的完美融合,胡子姐姐被拒之門外所唱的This Is Me,本來歌詞就十分感人,再輔以充滿感染力、滲透力的音樂配樂、群舞伴舞,充分體現(xiàn)了音樂的巨大的沖擊力。主人公被鄙視,不同階層之間的相愛,陷入逆境中的“挫敗感”,尋求異能人士的決心,馬戲團取得成功的喜悅之情等等,幾乎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情感轉折點都借助于音樂來宣傳電影的氣氛,這也是音樂劇《馬戲之王》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4]
三、從音樂劇到音樂劇電影轉換過程中的創(chuàng)作
音樂劇電影的直接來源是音樂劇作品,從音樂劇到音樂劇電影的轉化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能一味地照搬,而應當注重從舞臺表演藝術到視聽藝術之間的語言轉換。首先需要進行轉換的是音樂本身,對于音樂劇而言,音樂是其全部呈現(xiàn)內(nèi)容,內(nèi)容的豐富性顯然要多于視聽綜合藝術的電影,所以,進行經(jīng)典唱段的提煉與取舍必不可少。
在從音樂劇《歌劇魅影》到音樂劇電影《歌劇魅影》的轉換過程中,原有的22首作品通過音樂表達的僅有一半,其他作品的內(nèi)容由電影語言對白來傳達,這樣就在保留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顧及了電影藝術聲音多元化呈現(xiàn),也符合臺詞為主的電影聲音元素構成。
由于鏡頭調(diào)度的豐富性,電影中存在遠遠多于音樂劇的動作場面,背景音樂大量需要存在,替代原有的音樂作品表演。這一特征在音樂劇電影《歌劇魅影》和《悲慘世界》中皆有大量的段落案例體現(xiàn)。
作為電影藝術,結束時的片尾曲是音樂元素發(fā)揮功能的主要形式,例如安德魯·韋伯為《歌劇魅影》編寫了一首名為《Learn To Be Lonely》的歌曲作為該部音樂劇電影的片尾曲。這樣一首與原本音樂劇中的曲目風格截然不同的通俗歌曲具有很強的抒情作用,低沉的女聲獨唱使全片傷感的基調(diào)在觀眾心中留下余韻。[5]
結 論
可以說,正是由于音樂劇電影的誕生和發(fā)展,音樂才能夠以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tài)在電影中發(fā)揮功能,起主導作用,同電影一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主體功能的音樂藝術,與電影之間的融合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在視聽綜合的電影藝術中,音樂劇電影開始了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xiàn)的路徑,成為電影藝術在題材上的全新嘗試與突破。
注釋:
[1]孫 煜.電影音樂,一段歷史[D].西安音樂學院,2013(06):12.
[2]范 宏.電影音樂的功能、歷史與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06):22.
[3][4]韓大蕤.解析電影與音樂的前世今生[J].電影評介,2018(11):112.
[5]彭 悅.從電影歌劇魅影看音樂劇走向銀幕的視聽轉換[J].戲劇之家,2018(03):11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