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來看,我國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正在大力地發(fā)展,中阮藝術也被逐漸地重視起來,在歷史舞臺上重新開展。中阮音樂不但音域寬廣和音色獨特以及變化多種多樣,而且,還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在民族樂隊中,能夠將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因此,針對中阮這種古老樂器,應該更好地進行發(fā)展。
[關鍵詞]中阮;表現(xiàn)特性;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3-0103-02
在民族音樂的演奏中,中阮是一顆璀璨明珠,既具有質樸圓潤的音色和寬廣的音域,又優(yōu)美動聽,富有層次的強弱力度,現(xiàn)代中阮藝術得到了重新的發(fā)展。中阮演奏技巧多變,能夠將樂曲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有效地提升。在樂隊中中阮就是樂器的橋梁,對樂隊中空白的音聲部進行了填補,能夠很好地配合琵琶和大阮等相關樂器,合奏和獨奏以及伴奏方面,質感和弦都增強了樂曲廣度和聲音厚度[1]。
一、中阮簡介
中阮是一彈撥樂器,發(fā)展歷史已達2000多年,非常古老。中阮起源在秦代,屬于當時的一種高雅樂器。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將中阮深入地進行了發(fā)展,這也是中阮這個古老樂器名的來歷。唐朝是阮發(fā)展最騰達的時期,許多詩人運用詩來對阮樂器進行贊美,阮樂器的鼎盛程度見微知著[2]。宋朝至明清時期,因為西方資本主義沖擊我國經濟等相關歷史因素,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一部分國外文明的碰撞等產生了,阻礙了阮樂器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高度重視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重新揀起了阮這顆歷史所遺漏的珍珠,將其進行打磨并且不斷地大放光彩。歷史長河對阮樂器進行洗滌以后,阮的低音聲部、次中聲部、中聲部以及高聲部的4個聲部大家族形成了,阮樂器也因此而有了小阮、中阮、大阮以及高音阮之分。其中,阮中最廣泛的就是中阮樂器的應用,在各種民族音樂會上,中阮樂器的表現(xiàn)都非常不俗,是民族樂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二、現(xiàn)代中阮藝術的表現(xiàn)特性和形式
針對于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而言,自身就具有豐富的文化色彩,古人對其具有各種美好的希冀,中阮樂器也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色彩和古人的希冀。中阮樂器的琴身為圓形,主要象征的是天,天圓地方,將琴頸作為通天的道路,以及我國傳統(tǒng)樂曲描繪和重視意境,阮樂器音樂的魅力就更大了。從當前來看,民族音樂在快速地發(fā)展,各種元素與阮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針對中阮樂器的演奏,西方創(chuàng)作技法也帶給了中阮演奏的創(chuàng)新,中阮樂器音樂表達更加完善,表現(xiàn)特性和形式也更加豐富[3]。
(一)演奏樂曲
中阮樂器對樂曲進行演奏時,處理音色不同,人們感覺彈奏的音樂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中阮樂器具有紛繁多樣的音色,對于中阮演奏者雖然具有很大挑戰(zhàn),但也具有很大的好處。所以,演奏者若想將中阮樂器演奏好,無論是不同音樂的用法,還是演奏法,都必須要熟悉。再結合彈奏樂曲的意境、風格、內容以及結構等,將適合音樂進行選擇,并且各種音樂能夠自如地進行切換。這樣通過變換各個音樂,靈動的高低錯落美感就會賦予樂曲,聽眾就會感受到音樂的立體感,從而將聽眾的想象力激發(fā)起來[4]。
(二)演奏技巧
針對于各個樂器演奏者而言,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技巧能夠將樂曲表現(xiàn)能力很大程度地加強,對發(fā)展中阮樂器本身上,好處也非常大。中阮樂器屬于彈撥樂器,彈和輪以及挑等是中阮樂器主要的傳統(tǒng)演奏方式,從現(xiàn)時代來看,中阮樂器不斷地在發(fā)展,經過與琵琶和吉他等相關樂器的有機結合,演奏方式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既具有靠近琴碼演奏和橫按,又具有提弦等。中阮樂器進行演奏時,可以將許多實際技巧有效地應用,例如,右手技巧,有效運用滑音和揉弦,與運用帶音和打音有機地結合等。演奏者利用這些技巧,不但將作品自身含義完成了,而且,還將自身的經歷和感情融入其中,將樂曲自身蘊含的情感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從而提升演奏的整體效果[5]。
(三)演奏力度
中阮樂器演奏者演出質量,直接受演奏力度變化的影響。不斷銜接和變化的弱與強,致使樂曲更加自然流暢,以及波動和起伏。中阮樂器力度具有很強的層次,分為4個等級,即最強、中強、中弱以及最弱。將中阮樂器強弱力度明確了以后,演奏者應該結合布局樂曲和內容,將整個曲子基本的力度明確,哪些點有變化發(fā)生和變化的幅度,以及怎樣進行銜接方能連貫自然等。如此這樣,樂曲才能夠層次分明,給人以高低錯落的感覺,真正享受到樂曲的美。
三、分析和應用中阮演奏中的技巧
(一)根據(jù)演奏技巧,加強演奏的表現(xiàn)力
中阮樂器這種古老彈撥樂器,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各代中阮藝術家都將一些優(yōu)秀作品留下了,并且也將帶音和揉弦等各種彈奏技巧創(chuàng)造出來[6]。中阮樂器演奏的過程中,各個技巧既互相關聯(lián)又獨立,有時只利用一種技巧,就能夠將某一個音恰當?shù)伢w展出來,并將樂曲情感和曲風洽和,有時想要優(yōu)雅完整地將某段音樂展現(xiàn)出來,必須要各種技巧互相進行配合。但是,演奏一首樂曲中,不是隨意進行結合,任意兩種技巧雖然都能夠結合,但要根據(jù)演奏者把握樂曲的程度,對于演奏某段音樂中所需要的哪兩種技巧能夠敏感地進行感受。組合不同的技巧在不同風格樂曲上進行應用,能夠將不同效果創(chuàng)造出來,給聽眾的感受也不一樣。例如,帶音和打音,演奏者若將這2種技巧的組合在慢節(jié)奏樂曲中進行應用,會使聽眾具有寧靜的感覺;演奏者若在快節(jié)奏樂曲中將其應用,聽眾就會具有一種明快輕松的感覺。
(二)姿勢規(guī)范,演奏習慣良好
上學一開始,教師就會要求學生聽課姿勢必須要正確規(guī)范。學生寫作業(yè)時,姿勢也應該規(guī)范正確,許多學生認為教師這是在故意刁難,學生這樣想是不對的,教師規(guī)范和要求學生正確的寫作業(yè)和聽課姿勢,是合理且科學的。學生寫作業(yè)和聽課保持正確的姿勢,可以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良好,并且對于學生身體的發(fā)育也非常有利。中阮樂器演奏者演奏的過程中,對于演奏姿勢必須要規(guī)范,致使演奏中演奏者能夠將良好演奏習慣形成。將演奏者的演奏姿勢進行規(guī)范,演奏者演奏時能夠準確地發(fā)揮各個音,錯音概率從而減少,將演奏姿勢進行規(guī)范,無論對于演奏魅力的增強,還是演奏者氣質的提升都非常有利。
(三)大膽進行想象,豐富樂曲的思想情感
各種事物都是從低級向高級和由簡單到復雜進行發(fā)展,通過的時間越長,事物就會變得更加復雜,樂器的歷史越悠久,演奏技巧也就更加復雜。中阮樂器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該樂器在不斷的發(fā)展中,演奏技巧也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演奏者應該了解技巧必須為樂曲本身和樂曲精神思想進行服務,因此,演奏者應該將想象力大膽發(fā)揮出來,將情感表達出來,從而使技巧具有一定的生命力[7]。
四、現(xiàn)代中阮藝術發(fā)展的展望
在樂隊中,起初中阮樂器只負責伴奏,具有鋪墊烘托的作用。為了使彈撥樂器組在樂隊中的音樂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中阮樂器開始與大阮和琵琶以及揚琴等相關樂器有機地結合,在各個樂器中具有橋梁的作用,在彈撥聲部中,已經成為主要角色,并且也提高了整體樂隊音響的效果。
因為中阮樂器和弦非常獨特,合奏和獨奏以及伴奏表現(xiàn)都非常不俗。中阮樂器將樂隊中空白的音聲部進行了填補,有效運用多聲部織體,無論是樂曲聲音的厚度,還是廣度,都得到了加強。在樂隊中中阮樂器可以將固定音高定弦法運用,與京胡一同定弦,致使樂器之間產生最佳的共鳴。樂隊四大件與中阮樂器相得益彰,旋律重音和完整性,以及烘托節(jié)奏和聲音厚度,表現(xiàn)都非常完美。
針對于樂隊中中阮樂器的發(fā)展而言,中阮樂器的演奏大師是劉星,也是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拓荒者。劉星將西方樂器和傳統(tǒng)民族樂器,以及現(xiàn)代的西方精神和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煥然一新。在他的音樂里,古琴、中阮、小提琴、竹笛、電子合成器以及黑管等都可以融會貫通。中阮樂器發(fā)展的初期,作曲基本都是結合古琴、琵琶以及古箏等相關樂器比較經典的古曲地方音樂,借鑒國外的作品進行改編的,自身的曲子沒有。劉星擔心中阮的優(yōu)秀作品過少,將《云南回憶》中阮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了,具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影響力。許多作曲家受他的影響,對于中阮樂器開始重視,并且將《西域行》和《長相思》以及《傣寨情歌》等一些優(yōu)秀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對于中阮樂器演奏的技術具有很高的要求,從而使中阮樂器發(fā)展得以有效的推進。提高中阮樂器的難度,致使作曲家將樂隊中中阮表現(xiàn)的分量增加了。也就是在樂隊中,中阮樂器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中阮樂器不但音域寬廣和音樂獨特以及和弦明亮,在民族音樂中也具有一定的位置[8]。隨著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中阮樂器無論是演奏技巧,還是表現(xiàn)形式等相關內容都更加豐富,從而也提升了樂曲情感演繹。從當前來看,中阮作品雖然并不多,但是,許多作曲家對于這一古老樂器已經越來越重視,并且對中阮樂器譜寫樂章。在樂隊中,中阮樂器將重要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視中阮樂器,促使中阮樂器能夠為發(fā)展民族音樂做出更大貢獻。
注釋:
[1]李振中.琵琶協(xié)奏曲藝術指導探析——以鋼琴伴奏版《草原小姐妹》為例[J].黃河之聲,2018(18):6—8.
[2]張冬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琵琶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8(18):122.
[3]李"妍.正式教學與非正式教學形式的剖析——以琵琶課堂為例[J].黃河之聲,2018(17):72—73.
[4]周顯順,壽丹娜.琵琶演奏過程中需要掌握的雙手技法[J].黃河之聲,2018(17):23.
[5]蘇"玥.淺談琵琶樂曲中“掃拂”的技巧運用——以《十面埋伏》為例[J].藝術評鑒,2018(21):76—77.
[6]陸沁凝.論移植改編作品對阮樂發(fā)展的影響[D].南京藝術學院,2016.
[7]馬蘭花.淺論中國音樂學院阮專業(yè)教學[D].中國音樂學院,2011.
[8]蔡為忠.阮史和阮曲創(chuàng)作[D].上海音樂學院,2009.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