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立三先生的作品《東山魁夷畫意》是他于1979年所寫的鋼琴組曲,此作品在1985年獲得了“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這是一部詩情畫意、創(chuàng)作新穎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于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四幅同名風景畫:《冬花》《森林秋裝》《湖》和《濤聲》。本文將對其中的一首作品《湖》進行著重分析。
[關鍵詞]汪立三;鋼琴組曲;《湖》;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3-0100-03
一、汪立三生平簡介
汪立三(1933—")當代著名作曲家。1947年,在其長兄主持的報刊《周末論壇報》任文藝副刊編輯,負責收編樂事,撰寫樂評。1948年入四川省立藝術??茖W校音樂科學習。195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1959年在佳木斯合江農(nóng)墾局文工團工作。1963年起先后調到哈爾濱藝術學院音樂系和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系任教。1979年,汪立三應邀參加了第四次全國文藝界代表大會和第三屆全國音樂家代表大會,并且當選上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和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黑龍江分會常務理事。1985年汪立三先生在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后,又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黑龍江分會主席、黑龍江省文聯(lián)副主席的職務。1986年起他被任命為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并晉升為教授。汪立三作為我國當代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那充滿個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浸潤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想象力始終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在我國鋼琴音樂發(fā)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的創(chuàng)作背景
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是汪立三先生于1979年觀賞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1]作品有感而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正是“文革”后社會發(fā)生重大轉折時期。整套組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冬花》,第二樂章《森林秋裝》,第三樂章《湖》,第四樂章《濤聲》。這四個樂章的名字都取自于東山魁夷的風景畫,它融入的不單純是作者喜怒哀樂的情感、哲理性的境界;還融和了中國古代文化;運用中國的作曲技法結合日本都節(jié)調式而創(chuàng)作的。并深刻地體現(xiàn)了汪立三先生豐富的想象和音樂文化深厚的底蘊。該作品曾在1985年獲得了“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
1979年,汪立三在《人民畫報》上看到了東山魁夷的這些作品,畫面充滿靈動與激情的意境強烈把他感染了,藝術的語言永遠是相通的,于是他的腦海里迸發(fā)出了火一樣的創(chuàng)作激情。最開始的時候,汪立三并未打算將他的創(chuàng)作寫成組曲,但寫完《冬花》后,胸中涌蕩的靈感卻一發(fā)不可收拾,幾乎是宣泄一樣緊接著創(chuàng)作了《濤聲》和《湖》,三首曲子竟渾然天成般的構成了一部三個樂章的組曲。汪立三在訪談錄中說:“后來在北京錄音時,有個文學編輯聽后說音樂有些沉悶、缺乏明快的色彩。我一想他雖
是外行,卻十分中肯,就決定再加一個樂章。于是急忙伏案趕寫了《森林秋裝》這一樂章;我妻子吳啟芳幾乎是試奏著錄了音?!盵2]作品完成后,汪立三把譜子寄到日本送給東山魁夷品鑒,于是東山魁夷找到了日本知名作曲家團伊玖磨[3],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見。團伊玖磨對汪立三的創(chuàng)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賞。后來東山魁夷致函汪立三先生稱:“ 您對我作品理解之深, 令我十分欽佩?!比毡粳F(xiàn)代音樂協(xié)會委員長廣獺董平教授曾寫下了這樣的話:“杰作也, 很思念。高作曲技法, 實現(xiàn)新境地, 我信是世界性名品,很是新也?!盵4]從此段話中可以看出,這部組曲高度的藝術成就得到了世界性廣泛的認可,在我國鋼琴藝術史上, 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無愧被譽為是“中國鋼琴音樂在新時期的第一個里程碑”。
汪立三被這四幅畫作中的意境所深深吸引,靈感泉涌,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總是有著可以一以貫之的感人精神境界,這部鋼琴組曲就在這種畫面與音符的交流之中,畫家與音樂家的通感之下被譜寫了出來。組曲的意境源自于畫面,但于畫面之外亦有所蔓延,它融入的不單純是汪立三內心豐富的情感與對畫境的體悟,更是富于哲理性的思考與境界。技巧上,它在中國古典文化深厚底蘊的基礎之上,將日本特有的都節(jié)調式有機地融入其中,中外結合的作曲技法使整部作品獨特而富于別樣的魅力,深刻地體現(xiàn)了汪立三波瀾壯闊的想象力和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
三、《湖》
1.作品背景
在東山魁夷的《湖》中,湖面上倒映著岸邊清寂的樹影,水波不興,湖面如鏡,風停樹止,自有一番靜謐的滋味徜徉畫間。一棵樹的雜亂樹枝占據(jù)了畫面的大部分,亂中有序地述說著這湖與樹的故事,更添一份深邃。
在樂曲《湖》中作者用平行四度疊置的和弦,來表現(xiàn)湖與樹的寂靜。寧靜是全曲核心音調在此曲中的主要因素。“湖”的朗誦調所喚起的內心深處溫柔、真誠、平靜的情感,正是一個成熟人的情懷所在。汪立三為此曲題詩為:
“明鏡,明鏡!
你讓樸素的山林
認識他自己的美。
明鏡,明鏡!
我愛你無言的深邃。”
2.術語內涵
Quasi recitativo:幾乎、近似宣敘調(朗誦調)。
Rubato:(原意:被奪去的)伸縮處理。速度的處理手法之一,屬變化速度,參見tempo mark指演奏某個音樂片斷(如樂句、樂逗、樂節(jié)或一兩個小節(jié))時要求整體上保持樂譜上所指示的基本速度,而其中各個單拍的拍速則稍有不同變化。如有些音符時值略有伸長,另一些相應地縮短,后者的一部分時值被前者奪來以補償其伸長所占的時值,而使整個片斷的總值符合于基本速度指示。伸縮處理與隨意處理(ad libitum)不同,做伸縮處理時,表演者須清醒保持基本速度觀念。
dolcissimo:極其柔和的、甜美的、溫柔的。
calando:漸柔和并減慢地。
assai:很。
accel.:漸快。
3.曲式結構
《湖》是單一部曲式。樂段由兩個樂句組成,引子一小節(jié),第一樂句三小節(jié),第5—7小節(jié)是第一樂句的重復。第二樂句四小節(jié),第12—15小節(jié)是第二樂句的重復。緊接著兩小節(jié)的鏈接,從第18—25小節(jié)是樂段的變化重復,之后尾聲五小節(jié)。
4.彈奏要點
這首作品近似于朗誦調,極其柔和、甜美、溫柔地以四分音符每分鐘50的速度演奏。這里雖然有速度標記,但要用Rubato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要求演奏者內心要有一個整體的速度,清醒地保持著基本速度的觀念,而其中的單位拍的速度可以稍作變化,就像是微風輕拂湖面,湖面
的水波紋不可能按照一個規(guī)則蕩漾一樣。
樂曲第1小節(jié)是引子,雖然是引子但足以把全曲核心音調演變的主旋律體現(xiàn)了出來,引子開始就用了一個二分休止符,仿佛在開始就讓人沉浸在湖的寧靜之中。
第一樂句3小節(jié),第二樂句(第5—7小節(jié))是第一樂句的完全重復。第三樂句(第8—11小節(jié))右手用疊加四度和弦,左手用X . X"X ︱ X . X"X X的節(jié)奏型共同展現(xiàn)了主旋律的寧靜,仿佛讓人看到一片森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
第四樂句(第12—15小節(jié))是第三樂句的重復。樂段由5/8—7/8—6/4交替,這樣的節(jié)拍讓人產(chǎn)生了一種心靈上的期待感,在第16、17小節(jié)連接句中樂曲有了些激動與緊張,力度雖保持在mf上,仿佛一縷縷微風掠過湖面,湖面泛起了蕩漾的水波。演奏此樂句應更好地運用Rubato的速度處理手法來表現(xiàn)湖面的蕩漾。
第18—25小節(jié),在3/4和4/4拍的變換中湖水由微波蕩漾中又漸漸平靜了下來,這一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再現(xiàn)。樂曲最后五個小節(jié)用一個和弦在漸慢中結束,仿佛使湖水逐漸恢復平靜。
演奏這一樂段右手主要注意琶音的流暢,和弦要突出最上面的音,左手注意節(jié)奏的特點。整體上要把握好節(jié)奏,做好伸縮處理,并把握住樂曲的安靜情緒。
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作為中國現(xiàn)代風格的鋼琴作品,除了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著嶄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在演奏方面同樣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首先,對訓練演奏者準確地把握中國現(xiàn)代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對培養(yǎng)演奏者準確把握民族風格、民族語匯、體現(xiàn)中國作品中自由的復調結合、錯落的復合節(jié)拍、多調性和不協(xié)和和聲等現(xiàn)代手法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其次,四首小品包括了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并賦予每首作品鮮明的音樂形象、音樂性和技巧性緊密結合。
結"語
汪立三作為我國當代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是在我國民族文化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的一部構思巧妙、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的作品。就像王佩家所說:“作曲家汪立三透過《冬花》,聆聽到了生命的新歌;目睹了《森林秋裝》,他仿佛也隨著一匹白馬,陶醉在金色的秋光中;《湖》是他看到的明鏡;《濤聲》喚起了他對理想、信念、目標的追求……這一切都被音樂家寫進了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盵5]這部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他充滿個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想象力,在我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中國鋼琴音樂又寫下了一部寶貴的作品。
注釋:
[1]東山魁夷是當代日本畫的泰斗,橫濱市人,生于1908年,逝世于1999年5月6日。日本最負有盛名的風景畫家,曾多次訪問中國,是中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常務理事。
[2]蘇瀾深.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汪立三先生訪談錄[J].鋼琴藝術,1998(01):8.
[3]團伊玖磨(1924—2001),日本三大作曲家之一。1951年寫出歌劇《夕鶴》,翌年首演,一舉成名,獲得每日音樂獎、山田耕笮作曲獎、伊庭孝歌劇獎,成為日本歌劇的代表作,1979年5月曾在中國演出。在中國音樂界,團伊玖磨先生有著廣泛的影響,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曾經(jīng)指揮過中央樂團(現(xiàn)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遼寧交響樂團等中國著名的交響樂團。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韓中杰曾多次執(zhí)棒中央樂團演奏他的音樂作品。團伊玖磨長期以來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常務理事,自1966年起,先后50多次來華進行友好訪問,為日中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
[4]汪毓和.汪立三——為中國鋼琴音樂開拓新境界[J].人民音樂,1996(03):4.
[5]王佩家.勇于革新和探求的人——作曲家汪立三[J].北方音樂,1983(05):19.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