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五四運動之前的音樂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在研讀《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一書的基礎(chǔ)上,運用文獻法、分析法對該時期存在的音樂教育問題進行梳理。全文主要對三個問題進行論述,即“音樂教育單一化” “音樂教育實用化” “音樂教育崇洋化”,旨在通過本文的論述,使讀者對“五四”前音樂教育狀況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
[關(guān)鍵詞]“五四”前期;音樂教育;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133-02
一、音樂教育單一化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從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古代教育者思想中有音樂的存在,但是那時候的音樂是含于“樂”中,并非單指音樂。之后,隨著教育的發(fā)展,音樂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逐漸受到人們的肯定,音樂教育的理念也開始廣泛盛行。匪石提出“故吾人今日尤當以音樂教育為第一義:一、設(shè)立音樂學校,二、以音樂為普通教育之一科目,三、立公眾音樂會,其四、則家庭音樂教育是也”[2];梁啟超認為“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闕者”[3];竹莊說:“學校為風俗人心起原之地,則改良之著手,舍學堂速設(shè)唱歌科未由”,“然若聽其無唱歌課一科,又烏乎可?”[4]從上述教育家們的觀點來看,在五四運動前期,“開設(shè)唱歌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實現(xiàn)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這一舉措的實施既讓人們看到了音樂教育的進步性,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
當我們把目光高度聚集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周圍的其他事物,音樂教育是指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zhì)、增進知識技能的一切教育,因此唱歌不能替代所有的音樂教育。由于“吾國絲竹之節(jié),蓋甚單簡,非技術(shù)熟練者不能用也”[5],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育無法進行大面積的教學?!敖駱分宰V名者,厥惟弦琴,然奧深難喻,習者概寡,班《志》樂律二書,足偁是矣。而理與器違,非適于用……”[6],我國學理雜而難,且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故而對于音樂教育中樂理教育沒有得到普及應用。唱歌、撫琴、學理實為音樂教育中的基本項目,從上述文字觀之,此三項,唯有唱歌這一項目得到較好的推廣,其余兩項都沒有系統(tǒng)教育模式。
今之教育強調(diào)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音樂教育也是如此,除了唱歌、器樂演奏、樂理學習,對于學生肢體動作協(xié)調(diào)性、審美性以及音樂教育拓展課程中,學生創(chuàng)新性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而與之相比,五四運動前期的音樂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缺少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以及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性。
二、音樂教育實用化
筆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搜集與研讀,發(fā)現(xiàn)五四運動前期我國音樂教育實用化問題較為突出,經(jīng)過分析與研究,主要可歸為以下幾類:其一,音樂教育于軍隊之作用,即鼓舞士氣,“及臨陣,此教師為作軍歌,斯巴達人誦之,勇氣百倍,遂以獲勝。甚矣,聲音之道感人深矣”[7],此乃國外軍歌功用之實例?!耙魳氛撸阂蛔阋晕寇娛恐?二足以忠軍士之規(guī)律;三足以鼓軍士之勇敢”,[8]此為我國音樂家于音樂于軍隊之功用的歸納。音樂何以與軍隊產(chǎn)生密切聯(lián)系?這與音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關(guān)聯(lián)。五四運動之前,我國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使得我國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我國開始發(fā)動武裝起義,進行全國革命,軍隊的力量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社會中的一切力量都為軍隊提供支持,“故海、陸軍軍樂隊之編制,萬不可緩,且設(shè)立軍樂學校之予備,亦萬不可緩”。[9]
其二,音樂教育于國民性情之作用,主要在于“感情”教育。“粘液性者,情弱而意志亦弱,中國是也?!薄爸袊J財?shù)千年之舊習,愈趨愈下,不思振作。雖云專政之毒焰有以召之,然亦國民感情薄弱階之厲也。故中國教育,宜注重感情教育。”“然則感情教育安在乎?音樂是也。音樂一科,現(xiàn)今世界教育家,皆公認為一般重要之?!盵10]五四運動前期,“夫我國民心理之大缺點,莫感情若矣,內(nèi)之見同胞之痛苦不知恤,外之受強鄰之欺侮不知恥”。面對我國薄弱的國民感情心理問題,以及遭受外敵侵略的慘狀,對國民心理感情的改變顯得尤為迫切。“蓋音樂者,含有美的方面及道德的方面之二方面。”[11]所以通過國民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國民形成純美高潔的情感,高尚的品性以及愛國精神,這些精神情感符合當時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要求,同時,國民性情的改變,也使得社會“鄙俚之歌謠”得到矯正,“國民之元氣”開始振作,故而音樂教育被廣泛普及。
其三,音樂教育于審美之作用。“吾人生而具有求美之情操,視覺然,聽覺亦然。音樂者,即悉耳之美術(shù)也?!盵12]以應“陶冶性情”與“滿足人類之好尚心”之需求,“故有音樂、詩歌、繪畫、建筑、雕刻、舞蹈等之創(chuàng)興”。音樂與美術(shù)、詩歌相較,其模仿能力為之最。美術(shù)通過色彩、線條、造型的等藝術(shù)手法傳遞感情,展現(xiàn)其美,唯通過視覺方可獲得。詩歌以其語言文字的描述來傳達感情,是視聽覺都可以獲得的,然“詩歌語盡無余韻”。音樂于之感情模仿,謂最高之地位者,“音樂則得藉音以顯其激越之感情,是為勝于詩歌之實例。即足以補詩歌之不及,而為位于詩歌之上之所以也”。[13]與美術(shù)相較,感音樂美者之范圍更廣,美術(shù)的審美需要建立在“智識”之上,而音樂不盡然,“在蒙昧不文之人種,亦有其音樂之好尚,試觀幼兒一無所知,對于雕刻、繪畫之美趣,全不能領(lǐng)會,獨唱歌則不然,于其高低長短,似能理解”。所以音樂之美為“易感,易入”。
由上觀之,音樂與審美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聯(lián)系,因此培養(yǎng)人的審美理念,需要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通過音樂教育,國民對音樂的認識更加清晰,同時,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其審美觀念逐漸形成,有助于整個國家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
三、音樂教育崇洋化
在“古樂既亡,俗樂不可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鼓呼西樂”“提倡西學”的思潮逐漸興起。1903年匪石《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文發(fā)表,高調(diào)提出“西樂論”,他認為“古樂今樂二者,皆無所取焉”,“故吾對于音樂改良問題,而不得不出一改弦更張之辭,則曰西樂哉,西樂哉!”[14]在匪石看來,中國可用之樂已經(jīng)流失,現(xiàn)今所存之樂皆不可用,在我國當時的處境中,只有學習西樂,才能培養(yǎng)國民進取的思想與統(tǒng)一的斗志。同時,尚有日本學習西樂成功這一實例可看,更加堅定了我國學習西樂的想法?!叭毡緞t軍樂兼及于學校,慶應塾者,學校之原動力也。校中起居坐止,皆以軍樂,盛之至矣?!?/p>
蔡元培在《在北大音樂研究會演說詞》中提到,在歐洲各國,有設(shè)立專門音樂培訓學校,舉辦音樂會等措施進行音樂培養(yǎng),而“吾國今日尚無音樂學校,即吾校尚未能設(shè)正式之音樂科?!彼越璐艘魳费芯繒岢鲎⒅匾魳方逃餐芯繕防?,合理創(chuàng)作新譜的思想。蔡元培通過中西音樂教育狀況的對比,看到了我國音樂教育中的不足與西方音樂教育的優(yōu)勢,所以提出“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15]的理念。
基于我國音樂教育國情,以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為目的,從而提出的“學習西樂”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學習西樂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有謂“曲與歌不可離,歌與曲不可背,背與離,音樂之大患也”,然“有一西人,以我詩歌譜以洋曲,譜曲者不知我國詩句詩體,而改之或添之”,著實令人貽笑大方?!胺词嵌胰嘶几那。瑒t彼必笑之無疑?!盵16]所以在音樂的編寫與創(chuàng)新上,需要注意中西音樂的恰當融合,不可東拼西湊,胡亂篡改。
結(jié) 語
通過對我國五四運動之前音樂教育的分析與研究,筆者提出“音樂教育單一化” “音樂教育實用化”“音樂教育崇洋化”三個論點問題,本文就每個論點問題展開論述。對于音樂教育呈現(xiàn)單一化現(xiàn)象,以匪石、梁啟超、竹莊的論述為例,指出過分注重“唱歌”,而忽略了音樂教育多樣性的問題。
對于音樂教育實用化現(xiàn)象,以音樂于軍隊、于國民性情以及與審美三個視角進行論述,通過對五四運動之前的歷史背景分析,得出音樂使用于軍隊與國民性情的根本原因。同時基于當時國民素質(zhì)普遍不高的狀況,音樂審美觀念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當時所處社會狀況與政治局面的緣故,所以出現(xiàn)音樂教育偏向?qū)嵱没@一問題。
對于音樂教育崇洋化現(xiàn)象,是我國音樂教育國情,即“古樂既失,今樂不可為用”與國外音樂教育實踐效益共同所致?!敖梃b西學,發(fā)展國學”的思想是好的,但是在沒有把握好西學使用度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從記載文獻中可以看出,我國在實踐“西樂論”的時候確也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音樂教育應該避免過分崇洋化。
以上是對五四運動之前我國音樂教育問題的闡述,筆者以自身僅有的淺顯閱歷,通過文獻搜索與研究,歸納出該時期我所認為的教育問題,僅供以后研究者參考,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注釋:
[1]楊 賽.中國歷代樂論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9.
[2]匪 石.中國音樂改良說[J].浙江潮,1903(06):05.
[3]梁啟超.飲冰室詩話[J].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08.
[4]竹 莊.論音樂之關(guān)系[J].女子世界,1904(08):25.
[5]匪 石.中國音樂改良說[J].浙江潮,1903(06):04.
[6]同[2].
[7]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07.
[8]曾志忞.音樂教育論[J].新民叢報,1904:16.
[9]曾志忞.音樂教育論[J].新民叢報,1904:17.
[10]劍 虹.音樂于教育界之功用[J].云南,1906:28.
[11]劍 虹.音樂于教育界之功用[J].云南,1906:29.
[12][13]我生.樂歌之價值[J].云南教育雜志,1917:31.
[14]同[2].
[1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09):37.
[16]曾志忞.音樂教育論[J].新民叢報,1904:19—2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