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人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褒貶不一,時隔多年,我們對“文革”有了較為客觀、理性的認識和分析。我們從“文革”時期的音樂出發(fā),選取“文革”中最典型的音樂作品“樣板戲”作為研究對象,對它進行探討和分析?!皹影鍛颉笔侵袊鴳蚯膭?chuàng)新探索,也是中國戲曲的典型曲類。本文旨在肯定樣板戲的藝術內涵,對樣板戲進行客觀分析,否定錯誤的藝術方式,學習先進的藝術特色和美學特點。
[關鍵詞]“文革”音樂;樣板戲;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86-02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提出了繼續(xù)發(fā)揚“五四”精神的口號。后來中國爆發(fā)“文化大革命”,1963年的會議標志著京劇由文藝舞臺轉變到了政治舞臺。1965年,《紅燈記》在上海正式演出,有評論員在報紙上大肆贊賞,稱《紅燈記》為京劇“樣板”。次年,上海某報紙發(fā)表文章贊揚《智取威虎山》為“樣板戲”,于是戲劇作品里逐漸有了“樣板戲”的稱呼。此后便有了“八大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白毛女》。[1]
樣板戲的誕生,引起了全國高度關注。“文革”十年間,樣板戲獨占鰲頭,國內強制聽樣板戲,不能進行除樣板戲以外的音樂創(chuàng)作,樣板戲從此走向巔峰。樣板戲的創(chuàng)作理念,動作情景設計都是建立在傳統(tǒng)京劇之上,利用京劇的理念,烘托主角形象,使情節(jié)生動。在幾年時間里,出現了一批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樣板戲,這些作品活躍于舞臺、銀幕之上,生根于億萬人民群眾的心中,把京劇戲曲文化傳播到了全國大地?!拔母铩笔?,中國音樂文化嚴重流失,但樣板戲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樣板戲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當時音樂的藝術性創(chuàng)造,為中國音樂向音樂本體和音樂美學審美本質上的靠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樣板戲的藝術特色
(一)運用非戲曲民間音樂元素。在樣板戲《杜鵑山》中有一個著名的片段“亂云飛”:“亂云飛松濤吼群山奔涌,槍聲急,軍情緊,肩頭壓力重千斤,團團烈火燒哇,燒我心!”這個片段的唱腔就大量運用了江西民歌元素,既符合故事發(fā)生地湘贛邊界的地域特色,聽起來又清新明快。
《龍江頌》中“一輪紅日照心間”的片段這樣唱道:“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胸間,毫不利己破私念,專門利人眾在先?!逼渲械某灰材苈牫雒黠@的江南水鄉(xiāng)風韻。
《奇襲白虎團》里的“同志們擦拳又摩掌,堅決要求把敵殲。我代表全排再請戰(zhàn),要把那最艱巨的重擔挑在肩”,這一唱段融入了朝鮮族民族音樂元素。
樣板戲中運用了民間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使作品貼近生活,飽含情感。在音樂響起的一瞬間,人們被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而打動,戲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從當時的音樂形態(tài)來看,樣板戲是與民族音樂融合而成,而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歌曲并不多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時很少有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音樂系,而當時中國所處的環(huán)境與條件也難以將有一定層次的文藝創(chuàng)作擺在首位。[2]
(二)借鑒西方歌劇的創(chuàng)作手段。一方面,樣板戲運用合唱等表演形式。如《杜鵑山》柯湘的唱段“亂云飛”,采用了女聲幕后合唱形式,《沙家浜》里的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在樣板戲中運用合唱這種演奏方式,使整個音樂作品更加高亢嘹亮,英雄形象瞬間突出了,爆發(fā)的情感涌入觀眾的心底,給觀眾最直接的情感沖擊。除此之外,樣板戲中還包含了獨唱、男女混唱等形式,這是傳統(tǒng)表演形式所沒有的。另一方面,樣板戲運用西洋樂器伴奏。樣板戲與傳統(tǒng)京劇有較大不同,它有其獨特的經驗、手法。比如在其中加入西洋樂器演奏,這些不同風格的樂器在同一場景共同演出,帶給觀眾一種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情緒起伏,思想和感情隨著不同的樂器聲傳播到了每位觀眾的內心深處,不經意間讓人陷入其中,情緒達到高潮。
(三)借用熟知的旋律喚起共鳴。樣板戲《紅燈記》《平原作戰(zhàn)》《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都出現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智取威虎山》出現過《解放軍進行曲》旋律,《奇襲白虎團》出現過《志愿軍軍歌》旋律和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旋律,《平原作戰(zhàn)》還出現過《保衛(wèi)黃河》的旋律?!稏|方紅》與《國際歌》這兩首歌曲的旋律在樣板戲中大量運用:劇中人物遇到困難想起黨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東方紅》的旋律,歌曲是敘事和抒情的頌歌體風格,用以表達對偉大領袖毛澤東領導人民翻身做主的感激之情。作者準確、恰當地將人民群眾對于領袖的愛戴比喻成大自然中太陽與世間萬物的關系,充分表現了當時的音樂作品在創(chuàng)作藝術形象時具有普遍性與典型性的特點。在表現宏大或悲壯的場面時,一般就會響起《國際歌》中的旋律。[3]
任何藝術都離不開情感和表達,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表現,是一種心理過程。樣板戲借用其他歌曲的旋律,象征著對過去的尊敬和懷念。這些歌曲是當時的文化符號,樣板戲配上這樣的旋律,使得音樂旋律豐富多樣,音樂和唱腔都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更好地塑造了戲中的人物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喚起了觀眾心中的共鳴,清楚地表達了作品的藝術內涵。[4]
二、樣板戲的美學特點
(一)樣板戲的語境美。首先,樣板戲中文字的唱腔和念白變成了便于觀眾理解的“普通話”,念白還借鑒了話劇,使作品里的語言生動、活潑,與傳統(tǒng)京劇比更別具風韻。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樣板戲增加了一種韻律上的美,京劇化的念白瞬間跟生活接近,形成了樣板戲獨特的“話劇加唱腔”式的聽覺形象。其次,唱腔方面樣板戲沒有完全用傳統(tǒng)京劇的技巧。大部分時候,樣板戲是口語化的唱腔語言,但是在描寫人物形象時,包含情感的唱腔中又融入了傳統(tǒng)的京劇唱腔。《海港》就融入了“程派”的唱腔;《杜鵑山》融入了京劇小生“娃娃調”的行腔;還有“裘派”唱腔的痕跡;等等。
樣板戲念白和唱腔的變化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美”向“現代美”的變化。樣板戲能在全國范圍廣泛普及,語言口語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樣板戲的口語化代表著舞臺上語言的變化,為它本身增加了美感,最重要的是這一改變是京劇改革的第一步,無疑它是成功的。其口語化的語言和唱腔結合,是它獨特的表演方式和舞臺邏輯。這對京劇形成統(tǒng)一的舞臺表演風格和口語化的改變有重要意義。[5]
(二)樣板戲的戲劇空間美。戲劇空間是指作為戲劇人物的行為動作所需要、為戲劇情景所生發(fā)的演劇環(huán)境。樣板戲在創(chuàng)作方面繼承發(fā)揚了京劇文化,又加入了很多外來的音樂元素,造就了它與傳統(tǒng)京劇不同的戲劇空間。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經典片段中,舞臺設置虛實結合,主角分時間亮相,其主角騎馬出場,馬是虛的,馬鞭和林海雪原是實的,虛實結合的場景設計使整部戲劇看起來生動切實。《沙家浜》“智斗”片段中阿慶嫂茶館的場景,一個小小的茶館卻別具江南氣息,長把銅壺、白瓷茶具、大樹下和空地上的幾張茶桌椅子,這種戲劇空間的表現手法是傳統(tǒng)京劇所不具備的。樣板戲由戲劇空間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形態(tài)是十分美的,所營造的空間氛圍更是能讓整部戲呈現出自然的狀態(tài)。[6]
總 結
樣板戲由于政治原因,造成單一化、固定化、模式化的格局,但也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促進了普通百姓對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的認知。在藝術美學方面,樣板戲的美學價值是不可否定的。樣板戲在京劇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加入不同于京劇的各種元素糅雜而成,雖在某些方面有許多不足,卻也不得不承認,如今再看樣板戲,都是中國傳統(tǒng)表演形式的巔峰作品。[7]
樣板戲是傳統(tǒng)表演形式邁向改革的第一個作品。樣板戲在政治思想上來說很直率單純,非好即壞,看臉知人,基本處于看圖說話的階段。但是從藝術性上來講,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單從舞臺藝術來講,目前尚未有能超越其成就的。樣板戲里面的人物、音樂、舞臺,運用獨特的手法來表達藝術內涵。樣板戲的成功,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表演形式改革的成功,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高成就的作品。樣板戲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作品,它的功績和價值不可忽視?!拔母铩苯Y束后,對樣板戲的否定使中國戲曲的改革止步不前,甚至出現了戲曲表演藝術的嚴重缺失。直至如今,我們重新拾起樣板戲,體會它的美學價值,研究它的藝術性,也能感覺到樣板戲是中國傳統(tǒng)表演形式發(fā)展的一面旗幟,是最高的一座豐碑。
注釋:
[1]李 松.樣板戲的本質、功能與影響[J].貴州社會科學,2016(04):02—03.
[2]宛 煜.樣板戲的音樂成就及客觀評價[J].文史博覽(理論),2016(07):03—04.
[3]汪人元.從戲曲音樂的文化價值說到京劇樣板戲音樂的創(chuàng)作 [J].藝術百家,2014(03):01—03.
[4]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0—25.
[5]鄧文華.古典主義視野下的樣板戲研究述評[J].戲劇之家,2018(08):02—04.
[6]張詩揚.京劇樣板戲的美學思潮與傳播[J].樂府新聲,2014(02):01—03.
[7]郭兆勝.音樂藝術散論[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0:10—15.
(責任編輯:張洪全)